分享

古诗词,心中的一抹彩虹

 杂货店伙计 2012-08-06

 

 

 

 

古诗词,心中的一抹彩虹

 

 

 

中国古典诗词体裁、样式之多,为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及,它是我国灿烂文化的见证,也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文化。它不仅是我国文学艺术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闪烁永恒光辉的瑰宝。同时,它如一抹彩虹,在走过上百上千年的路后,仍然显示出自己奇特的魅力。

 

诗歌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如果从传说中的古逸算起,则已经有五千多年了。到了唐、宋时期,古诗词得到了最充分、最完美的发展,唐诗、宋词把中国诗、词推向了文学艺术了巅峰。从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数量大、质量高。它们是各个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在历史的长河中,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长久地为人们所欣赏,如列岳峥嵘、百花竞艳,美不胜收。

 

初唐时期,诗歌就已出现了具有严密格律的五、七言诗——人们称之为“近体诗”的律诗和绝句。它们不仅在字数、句数上有规定,而且在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方面更有严格的规定。唐诗不论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还是在反映生活的广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绝后、无以伦比的高峰。而长短错落有致的宋词,它是依调填词,词调不同,各调的字数、句数各异,句子的长短和平仄、用韵也不同。宋词几乎完全改变了五、七言诗通体整齐的面貌,不仅音韵优美,而且是境界独特。它是一种有规律的杂言体,就整体而言,它是调式纷繁的,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在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一千多年来传诵不衰,其艺术精华简直是无可比拟。唐诗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浓而语不悲,读来令人奋发;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通过人月的对比,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是何等的微小。而宋词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人们祝福思念的千古名句;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形象地写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不已的苦楚。这些诗歌不但意境优美,而且婉转、幽雅,能把人们带入到一个更深更远的思想境界。

 

唐诗、宋词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璀璨夺目,千百年来人们对唐诗、宋词传诵不已,爱不释手。其优美的篇章,隽永的意境,如同一壶香浓味郁的美酒,令人陶醉,这些均得益于诗人及词人那广博的想象力与妙笔生花之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已走出国门的中国古典诗词,为国外众多文学爱好者所喜爱。如一些国家在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和春节里,会举办用汉语朗诵中国古诗词的活动,这些活动,对弘扬中国古典文化起到了较好作用。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人们因为众多的原因无暇欣赏其美妙风光而望洋兴叹。有限的生命、有限的时间,使人们不能尽览中国诗词千古之绝唱、领略中国文化千年的辉煌,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许多遗憾。而我认识、了解古诗词,最初是在上中学时的课堂上、课本里,读后感觉古诗词文美意美,平平仄仄什么来的,不过那时并没有用心仔细地品味它的内涵。然而,不论你喜欢与否,中国古诗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放射的光芒,照亮了人类的天空,并在华夏的大地上代代相传。特别是自从律诗、绝句问世后,五、七言古诗就一直活跃在诗坛上;而词、曲兴起后,使古诗词也一直不乏作者,比如当今在网络上涌现出来的一大批诗词作者,虽然写作水平高低不一,质量不等,但是,他们承袭国学文化的精神可嘉,古典诗词国粹也因为有更多的爱好者而闪烁其光。

 

真正使古诗词吸引到我的目光,并让我产生写作欲望,是在我走进网络后。那时,看到很多古诗词爱好者,每天在网上发布那么多的作品,精华的、推荐的,多得没法去数。看得多了,渐渐地越来越喜欢,于是,自己就尝试来写写。不日,我的第一篇古诗词《古风·游龙潭山庄杂感》,因为格律不齐,作为一般文章献丑网络。此诗曾得到萧然老师的指教:“两首都不错,意稍平,可在承转上下点功夫。”他的一语,让我平添了一丝自信,因为自己从未写过,能够发表,似乎也很满足了。我知道要想写得更好一些,难度较大,因为除了书本,身边没有这方面的朋友,若能得到高人的指教,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如今,唯一的办法还是看书,故而,我一边从书本上去吸取知识,一边学习写古诗词。

 

我不仅喜欢唐诗的优美,也很喜欢宋词流畅,只是苦于对唐诗、宋词的写作知识不懂,特别是宋词,诸如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一概不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从书本上也学到了一些关于格律和押韵的知识,并把宋词常用的词谱的格律抄了下来。然而,我的拼音很差,拼音对于欣赏和创作古诗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这种不足,已成为我向古诗词迈进的致命障碍。于是,我迫切希望能得到业内人士的帮助,所幸,从网络上邂逅了木石,虽然是一种偶遇,但也是一种机缘巧合。当时,鉴于自己的欣赏水平很有限,我对任何文章只是去欣赏,也因为不太喜欢在别人的文章里去说长道短,所以,很少跟贴留言。遇到木石以后,看到他写了很多古诗词,最喜欢他的《蝶恋花·十三篇忆佳人终结》和《[双调]新水令·庭母训儿》,我便开始向他请教关于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词学方面的。

 

我利用网络提供的短消息平台,不断地向木石请教,从中学到了一些在生活中无法学习到的知识。终于相继发表了《渔歌子·寄怀》、《江城子·东江湖美景》、《一剪梅·寄远》三篇词作品。这三篇文章得到了芙蓉晶、萧然两位老师真诚的关注与指导,而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并没有因为我是新手而瞧不起,更没有因为我写得不好而怀有藐视之心。其实,较早前我就看过芙蓉晶和萧然写的古诗词,特别喜欢他们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五律·江湖歌》和《为爱好古诗词的朋友找个理由》,感怀萧然发出的肺腑之言:“欢迎您到古诗词版来,我们愿意与您一起弘扬国学!”为这句话,我感动不已。

 

我没有写古诗词的天赋,又因为写出来的古诗词始终上不了档次,所以,对自己更加没有信心。而更多的时候,常埋怨自己太过愚笨,老是没长进,想放弃的确又很舍不得。毕竟古诗词在我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今暂停的手笔,并不代表我真的想放弃。期待哪一天突然开窍的我,同时又能得到高人的提携,点化我愚钝的脑壳,能够写出像样的作品来。

 

  我明白:若想登堂入室、穷奇寻幽,还有赖于高手的指导,以及自己执着的追求、不懈的探索。或许在这条道路上,我会走得很辛苦,但是,古诗词于我心中的那份美丽,如一抹绚烂的彩虹,灿烂多姿,无论有多辛苦,无论结果怎样,我都会顽强地走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