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弄位于阊胥路北段的西侧,大致方位就在原亚细亚商厦的位置。之所以会提及这条业已消失,甚至没什么名气的巷弄,皆因弄内那口著名古井“石佛寺甘泉”。 石佛寺弄原本有座古刹石佛寺。志书上说,古代的南濠街及其以西地区,都称“雁荡村”,宋元以来,这一带的寺庙多达20多处,其中历史最久远的石佛寺可以追溯到晋朝。宋嘉定时,寺庙重建,至清初废为民居,康熙32年(1693)时再重建,后来佛像、碑刻散失,殿宇被部分保存下来,用作民居。随着时光的消逝,上塘街一带在1999年环境改造、整治,石佛寺弄也一并撤除。今天,即便是寺庙、小弄的影像,我们也无从寻起,但仍然有幸可以看看原石佛寺弄8号“石佛寺甘泉”的照片,顺便聊聊苏州的水井。 石佛寺甘泉,是一个围着花岗石八角形的井圈,五面分刻阳文楷书“石佛寺甘泉”,另三面浮雕韩湘子、铁拐李和何仙姑等八仙人物图案,这口井是石佛寺的遗物。井圈的精美程度,在苏州过去的众多水井中,也显得尤为特别。 水井是过去巷弄里,百姓生活中的不可或缺。除了日常洗汰烧,往日盛夏,在没有冰箱、空调的日子里,大家就将西瓜放入汲水桶中,沉入冰凉的井水中。待到晚饭后休憩时,一群人聚在天井里、家门口,冰沁入脾的西瓜被从井中取出,成了百姓们解暑的最佳方式。 苏州的水井,过去数量巨多,类型丰富。古城在春秋战国时就开始挖掘土井使用,汉代时用陶圈井,而唐宋之后改用砖石水井。一个古城,两千多年来,不知道用过多少口井。仅解放初时,古城水井已逾万口,上世纪80年代更增加到二万余口。 一般而言,古井的年代以井圈鉴别。但古井其实很难确定真正的年代,因为井圈是可以迁移的。比如清代疏浚的水井,就有可能会被套上以往朝代的井圈。而水井除了可供百姓日常使用外,也作为火灾的消防措施,有时也被当作一种纪念。 水井有单眼井、双眼井、三眼井、四眼井和五眼井。井圈造型则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筒形、南瓜形、狮兽形、莲花形、盂形和石柱围合型等,井圈的质地也有青石、黄石、武康石、花岗石、水泥和砖砌之分。 小巷、老井、人家,这在过去,是最稀松平常的生活状态。因为习以为常,我们熟视无睹,待到周围的环境日新月异,再想要回头去细看时,过去身边的那些水井也一并一去不复返。有些古井井圈,碎了就是碎了。就像“石佛寺甘泉”,我们也仅能从影像中了解,不知其下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