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铁侠养猪折射转型之痛

 xiongmao007 2012-08-06
钢铁侠养猪折射转型之痛
  本报记者 胡磊 实习生 邱美琴   本报记者 胡磊 实习生 邱美琴

  “钢铁侠”养猪折射转型之痛

  在刚刚过去的7月,钢材价格一度跌破大白菜价!

  养猪、种菜、做盒饭,进军电子商务……伴随钢材价格的一跌再跌,昔日财大气粗的“钢铁侠”不少转变角色。

  面临钢铁行业微利局面,转型几乎成为所有钢企不得不做的“功课”。“转型”不“转行”,还是“转型”又“转行”?采访中记者发现,业界对钢企拓展的“非钢”争议纷纷。有关人士认为,成功的多元化应当是围绕主业进行有序延伸。对此,济钢集团(微博)一位内部人士认为,此次动荡必然以淘汰大批钢企而告终。

  武钢转型出“奇招”

  7月23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螺纹钢期货再度出现跳空下跌行情,同日,广州现货市场韶钢线材报4010元/吨,下调50元,4000元关口岌岌可危,而螺纹钢现货价格报3910元/吨,已跌破4000元/吨大关。若按斤计算,最常用的螺纹、线材这两种板材的价格大概每斤在1.8元到1.9元,而当天大白菜售价每斤是1.98元左右,钢材竟比白菜还便宜。

  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钢铁产业进入微利行业的一个缩影。

  2012年3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邓崎琳透露,今年武钢准备建万头规模养猪场,而且年内就出栏,还准备搞绿色养殖基地,“在武汉市周边买几千亩荒地,养猪、养鸡、种菜,立体养殖、绿色养殖”。

  本来养猪、种菜、做盒饭等第三产业都是辅助和服务性质,如今把这样的辅助产业做大、当成一个发展方向也是无奈之举。邓崎琳向记者解释,受铁矿石资源短缺、物流成本抬高等影响,连续两年,中国钢铁生产行业年销售利润率已不到3%,远低于全国工业行业6%的平均利润水平。养猪种菜,这不是突发奇想,而是钢企向“非钢”转型计划的一部分。

  养猪并不是武钢“转型”动作的全部。“养猪种菜”余波未了,武钢再出转型奇招,尽管业内人士持“保留态度”,武钢还是毅然决然地进军电子商务。6月26日,武钢城市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力争两年扩充到全省,3年后营业额突破1亿元”。

  数据显示,2011年武钢集团实现总利润35亿元,其中,钢铁主业利润不足15亿元,而“非钢”产业利润为20.8亿元,占整个集团利润的六成左右。

  据了解,城市服务中心汇聚了武钢后勤集团下属的房地产经营开发管理公司、快餐食品饮料公司、综合服务公司、绿化公司、旅游公司和幼教中心六大核心产业群,提供的服务包括武钢提供的内部产品和现有服务6大类77项,例如开锁修锁、修鞋补鞋、陪驾代驾、蔬菜配送、送水上门等。另外,武钢后勤集团快餐食品饮料公司生产的多种饮料之前主要作为武钢职工的“内供产品”进行生产,如今,也将迫不及待地被投放市场“追逐利润”。

  宝钢湛江项目“停建”?

  广东省湛江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中丙在国家发改委门前激动亲吻获批文件的镜头仍历历在目,可转瞬间,中国龙头钢铁企业宝钢集团旗下的湛江项目就遇到了媒体的质疑。7月12日,有媒体爆料称,宝钢湛江项目“还在继续建设的是发电厂”,其他项目“都已停工”,5月31日参加开工仪式的中国中冶(2.33,0.01,0.43%)员工“已不见踪影”。该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那天(5月31日)的开工仪式不过是装点门面,宝钢实际上没打算大规模开工。”

  该报道还援引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赵湘鄂的分析表示,开工仪式就是给各方一个交代,“毕竟地方政府盼了多年,终于有了结果”。

  虽然随后宝钢方面表示,宝钢湛江项目现在是“处于准备期”,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宝钢华南地区的一位人士称,他手上的湛江工程都在按进度推进之中。但至今,公众对湛江项目的质疑仍未停止。

  质疑可以被否认,但降价却是不争的事实。7月12日,宝钢对外公布了8月产品出厂价。其中,热轧产品下调200元/吨,普冷产品价格下调260元/吨,其他主流碳钢板材品种包括酸洗、热镀锌等在内也有100元/吨左右的价格下调。无取向电工钢下调的幅度比较大,最多的下调500元/吨。

  这也是宝钢连续第二个月下调出厂价,也凸显出宝钢对目前低迷钢市的进一步“确认”。“这是市场的需要。”一位江苏的钢贸商对记者表示,“可以预计,这次下调后,钢市仍难从根本上好转起来,同时,多数中小钢厂会随着宝钢一并下调出厂价。”

  行业整体低迷 济钢亦受影响

  武钢养猪不是个体现象,宝钢降价也非偶然。2011年,宝钢股份(4.23,-0.02,-0.47%)净利润下降幅度超过40%。同样是行业中的巨无霸,鞍钢股份(3.83,0.05,1.32%)的日子更为难过。2012年1月31日,鞍钢发布业绩预告,宣布2011年亏损达到21.51亿元。这个成绩不但远远逊于宝钢,甚至不如行业中一些地区性中型企业。随后,重庆钢铁(2.62,0.04,1.55%)发布公告,公司2011年巨亏14.71亿元,成为继鞍钢股份巨亏21.46亿元之后的第二大亏损钢铁企业。

  国家发改委7月下旬公布的数据显示,前5个月钢铁行业实现利润522亿元,同比下降49.4%。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35720万吨,同比增长1.8%,增速同比减缓7.8个百分点;钢材产量46744万吨,增长6.1%,减缓6.7个百分点。钢材出口2725万吨,增长12.1%;进口696万吨,下降13.4%。

  8月2日,济钢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面对钢铁行业整体低迷,济钢也未能幸免,且受到的影响相对严重些。首先,和武钢、鞍钢等企业相比,济钢没有原料优势,只有一个小矿山,只能满足不到5%的需求,95%的原料都需要外购。其次,处于省会城市,环保压力比较大,去年就按相关政策,淘汰了6个能适应一些便宜原料的小锅炉,增加了生产成本,此外人工成本也比较高。再者,济钢处在内陆城市,相比沿海钢铁企业,物流成本每吨原料高出一百多元。

  而应对困境,济钢也拿出了相应的调整策略。济钢的钢铁主业会通过降低成本,优化结构,产业升级,开发高端产品服务用户。通过这些做法来适应市场需求,使产品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不断增长,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济钢也在开发相关产业,加大“非钢”产业的扶持力度。据透露,上半年济钢“非钢”产业盈利接近2亿元,而钢铁主业处于亏损状态。

  价跌量不减推动恶性循环

  一方面钢价“跌跌不休”,每多产出一吨钢材意味着钢厂的亏损额进一步加大;而另一方面,钢厂却并未有任何明显减产的表示。

  2011年三季度钢价的暴跌曾让市场对钢厂减产抱有些许希望,然而仅过两三个月,钢厂产量出现报复性增长。2011年11月,国内粗钢产量为4988.3万吨;而在2012年3月份,国内粗钢产量达6158.1万吨,增幅达23.45%。特别是在今年四月至五月份期间,伴随着三月份市场钢价开始小幅回升,钢厂又重新铆足劲生产。终于,在四月下旬创出203.5万吨的日均粗钢产量新高,随后又在五月上旬再次创出了204.53万吨的日均粗钢产量新高。

  钢企产能严重过剩进一步加速了价格的下跌。在供给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钢企产品滞销,库存压力愈加增大。在此情况下,不得不竞相出台诸多优惠政策,以吸引经销商订货,由此揭开了白热化博弈的序幕。

  如此恶性循环,有分析认为,最后的结局将会是部分钢企不能再给予更多优惠,面临破产而不得不进行停产,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有所缓解,剩下的钢厂开始盈利。

  在今年二季度钢材市场出现一轮暴跌的时候,业内纷纷预期三季度会有所好转,然而进入三季度之后的行情却令人大跌眼镜。“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三季度的行情给人当头一棒,我们已经不敢言底了。”在此情况下,武钢拓展非钢产业,谋求多元化发展无疑是受“自救”本能的驱使。

  在钢铁主业微利时代,将后勤产业的“盘子”做大做强正成为武钢寻求“效益大增长”的突破口。

  按照武钢总经理邓崎琳在后勤集团调研时的说法,当前钢铁行业市场形势低迷,产能过剩,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钢铁行业都是微利,武钢相关产业必须加快发展,“到外面去参与竞争,在大风大浪中游泳”。

  在宝钢经济管理研究院主任研究员陈锷看来,武钢把养猪、种菜、做盒饭等辅业做大,当成一个发展方向是“迫不得已之下的奇兵突击”。

  “目前钢铁行业形势严峻,需要想点其他办法实现盈利。”武钢后勤集团党工部负责人尹科伟坦陈,在钢铁行业红火的时候,集团主要精力是考虑怎么把主业做大做强,从2011年开始,公司决策层开始找出路,更加强调非钢产业的发展,并在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方面倾斜。

  “没必要大惊小怪”

  8月2日,济钢集团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行业低迷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大环境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对钢铁的需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需求萎缩严重。需求的下滑是根本的问题。第二方面是全国钢材产能过剩严重,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第三方面原因是原料连续涨价,因为矿石、矿粉一直被世界三大巨头高度垄断,这几年中国的钢铁企业一直在谈判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局面,造成矿石、矿粉价格年年大幅度上涨。而钢材的价格却一再下滑。造成上游成本和销售价格的两头挤压。

  该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行业动荡是钢企大洗牌的阶段,一些体制机制不活、成本居高不下的钢企,必然要作出牺牲,钢铁行业要度过转型的阵痛,“需要个浴火重生的过程”。

  目前钢铁市场现状要求企业必须适度多元发展。在发展相关产业外,可以寻求其他盈利较好的产业延伸产业链。业内人士指出,发展其他产业,并不代表钢铁企业“荒废”甚至“放弃”主业。相反很多钢铁企业在发展其他产业的同时,对钢铁主业也仍然进行大力度的调整、优化、升级等工作。

  该业内人士举例,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曾是单纯的钢铁企业,后来发现钢铁行业利润日薄,而电梯产业前景看好,就转而生产电梯。虽然其钢铁生产量大幅度压缩,但在生产电梯方面成了世界上实力排名前三位的企业。

  由此看来,钢铁企业在其拥有人员支持、土地等前提条件下,适当进行“非钢”产业投资,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

  “专注主业是最终解决办法”

  同时,另外一种声音对这种“转型又转行”的调整提出担忧:投入大部分资金和精力发展非钢业务,将会导致钢铁主业后续发展乏力,“不能因为副业一时之好而颠倒了主次,丢了西瓜捡芝麻”。

  中国农业银行(2.51,-0.01,-0.40%)高级经济师何志成认为,这其中不排除有病乱投医的可能,一些企业家对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研究得并不透彻。对于有观点认为,企业扎堆涉足猪肉业可能醉翁之意不在“猪”,甚至有借猪圈地的嫌疑,何志成说:“我们不能排除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看到养猪有一些衍生效应,在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拿到好处后,干一些其他的事情。”

  何志成认为,企业转型最好还是干自己熟悉的事情。转型又转行,失败的概率比较高。在经济大势不明朗,CPI有某种程度上的通缩苗头的时候,企业转型更要慎重。他说:“一般的转型都是看人家赚钱赶紧跟,这肯定亏损,除非是创新。只有立足本行业,了解本行业,知道创新点在哪,一门心思弄它。经济低迷的时候抓住创新,等一波周期上来的时候,创新点拿出来,正好赶上。”“想保持企业活力,多元化、多角化的战略调整是可以考虑的,但一定要想清楚,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有关专家指出,转型后的产业是在步别人后尘,还是在把自己提高到更高的技术管理水平、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一点尤为重要。

  武钢进军农业和城市现代服务业,却将国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短板暴露无遗。财经评论员马红漫直陈,成功的多元化应当是围绕主业进行有序延伸,潜心探索产业升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良策。“这是一个事关央企改革方向的事情,必须引起决策者的警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对此分析指出,作为钢铁企业,只有专注于主业,并通过改革获得抗周期风险的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