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与动物的一点点差别

 浪潮之巅 2012-08-06
 近日看了科学家们针对灵长类动物的一些实验,很想说一点看法。
科学家研究大猩猩、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有一个明显的目的,就是要研究人类自己。因此,很多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都是与对人类的研究并行相比较的,这使得研究结论具有相当大的发散性、延伸性。从伦理的角度,我们首先不得不承认,灵长类还是属于动物,还不能算作人。然而,灵长类动物毕竟与其它动物不同,它们比其他动物有更多的思维和意识,在进化过程中,更接近于人,介于普通动物与人类之间。由此,灵长类动物的思维、意识、心理、行为与人类的差别,往往可以视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
人类虽然在进化链条上位于最高端,但是,在很多能力上,人类并不如动物。例如,人类的眼睛不如鹰,耳朵不如猫,鼻子不如狗,跑步不如豹,游泳不如鱼等等。在这些动物性能力方面,人类与灵长类动物相比,其实也有差距,例如攀爬能力。一般认为,人类高于动物的差别,主要在大脑。然而,即使在大脑这个领域,人类也不是全面超过动物,比方说记忆力。动物也有记忆力,候鸟能记住迁徙的路线,大象能记住伤害过自己孩子的对象等。记忆力往往是知识的基础,而灵长类动物的瞬间记忆力远超过人类。
科学家给黑猩猩看一个画面,画面上是随机摆放的10个数字,从1到10。给黑猩猩看的时间不超过1秒,然后,原先数字所在的位置都变成完全一样的方块标志,黑猩猩需要按照刚才看到的10个数字的位置,按照从1到10的顺序,挨个点出10个方块刚才的数字顺序。这个实验有点像现在电脑里的一种翻牌游戏。实验统计发现,黑猩猩的正确率超过80%,远高于一般常人的正确率。中国古人夸赞某人聪明,往往会说“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黑猩猩却能做到。然而,科学家的这个实验还缺一个配套的相关实验。黑猩猩超强的瞬间记忆力,能够维持多久?如果只是短暂地记住,又很快遗忘,这种超强的瞬间记忆力,对于知识的积累可能作用并不大。
另一个实验也很有意思。科学家设计了一个用透明材料制作的封闭坡道,两端开口,中间有一个平台,平台上放了一只苹果。坡道外面的一个盘子里放着两只外观一样的圆球,但是,一个重,一个轻。重的那个球可以把苹果撞出平台,滚落到坡道下端的出口,而轻的那个球,由于太轻,缺乏足够的重力,不能将苹果撞出平台。科学家首先找2、3岁的人类儿童来做这个实验。人类的儿童都能准确地挑选那只重的球,成功地拿到苹果。而灵长类动物多次实验后的统计显示,它们挑选球,只是随机的,不会有意识地挑选重球。这个实验似乎说明了人类与灵长类对于自然规律认识的巨大差别。但是,我们不知道,2、3的儿童对于重力的认识,究竟是天生的,还是文化教育的结果?或者是文化积累已经变成了一种遗传?
还有一个实验。科学家把两只相同的杯子反扣住,其中一个下面有食物,黑猩猩事先并不知道哪个杯子下有食物。科学家与黑猩猩对面而坐。第一种方式,科学家做出一副要抢夺扣有食物的杯子的样子,黑猩猩必然也会翻看那只杯子,从而找到食物。第二种方式,科学家只是用手指指着扣有食物的杯子,黑猩猩翻看那只杯子的几率便下降了。这个实验说明,黑猩猩大脑的决定,往往取决于对食物的占有,而且,只有抢夺食物,才能促进它的思维判断。换句话说,黑猩猩的思维和判断较多集中在抢夺食物的行为中。推而广之,为了抢夺财富而决定行为方式的文明,其实也更接近动物。
随着对灵长类动物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还发现了灵长类动物一些以前不为人知的行为方式。在以前的理论中,一般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后来发现,黑猩猩为了吃到白蚁,也会使用草秆、细树枝之类的工具。因此,这种理论后来改了,认为人可以使用复杂的工具,而某些动物只能使用简单工具。现在,科学家又发现,黑猩猩为了吃白蚁,也会使用复杂工具。比方说,黑猩猩会先用一根粗的树枝,将白蚁巢穴的外表破坏掉,在这个过程中,黑猩猩甚至还会用下肢给粗树枝加力,类似人们劳动时用脚踩铁锹。然后再用细树枝掏白蚁。于是,人们又把工具理论修改为,人类不光会利用天然的工具,还会制造工具。那么,如果我们将来发现黑猩猩把捡来的树枝先修整一下再用,算不算制造工具?
肉食类动物都会伤害其他动物的生命。一般来说,动物的同类相残现象较少。有些动物会吃掉幼崽,那是因为在缺少食物的时候要充饥。因此,动物侵害其他动物的生命一般都是出于最简单的维持自我生命的直接要求,换句话说,都是为了吃,为了食物。然而,科学家在黑猩猩那里,有一个惊人的发现。科学家通过放置在森林里的镜头,经由偷拍发现,黑猩猩群体会悄悄地进攻其他群体的某个落单黑猩猩,然后将其打死,但并不是为了吃它!这种伤害其他生命体的行为,已经不同于其他低等动物了,它代表了一种间接的意识:消灭对方的行为,不只是为了眼前利益,而是为了长远利益,例如占有领地。这种思维方式确实具有了人类的某种特征。但是,如果将此视为人与动物的重要差别之一,那么,我们只能说,这种意识和行为方式属于人从动物进化成为人类的初级阶段。如果在文明积累的情况下,人类依然遵守这种原则,那么,这是文明的倒退,或者只停留在人类进化的起点上,与灵长类动物类似。
另一个实验也能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科学家制作了一条很长的木板,木板上可以放水果。黑猩猩隔着栅栏面对木板,距离正好用上肢够不着。木板上套有一根绳子,两个绳头在栅栏另一侧的黑猩猩那里。然而,绳子并非系在木板上,而是穿过木板上的圆环,如果单独拉一个绳头,绳子只会穿过圆环,木板不会移动。两个绳头的距离相当远,保证同一个黑猩猩不可能同时拉动两个绳头。于是,黑猩猩要得到木板上的水果,只有一个选择,必须与其他黑猩猩合作。第一种状况,科学家在长木板的两头都放了水果,两只黑猩猩合作,同时拉动两个绳头,将木板拉近,两个黑猩猩都吃到了水果。第二种状况,科学家只在木板的中间放了水果,第一次,两只黑猩猩依然合作,拉近了木板。但是,其中一只体格健壮的黑猩猩抢夺了水果,另一只黑猩猩没有吃到。于是,后续结果就变了。当科学家还是在木板中间放水果,试图让这两只黑猩猩再次合作的时候,刚才没吃到水果的黑猩猩便不愿合作了,另一只力气较大的黑猩猩,刚才因抢夺而单独吃到了水果,现在因为没有了其他黑猩猩的合作,也吃不到水果了。然而,那只霸道的黑猩猩并不会向对方解释(黑猩猩也有简单的“语言”),承认错误,保证下次不再霸道,以唤回另一只黑猩猩的合作。长此以往,如果所有外部条件不变,而且木板上的水果也只是唯一的食物来源,两只黑猩猩都将饿死。这种状况似乎也是人类社会现实的一个写照。靠抢夺而获得财富的阶段早已经过去,现在的人类,在相对封闭的地球上,必须合作才能共同生存下去,否则,只能同归于尽。
当我们说人类需要合作的时候,其实,动物也存在着相互合作。然而,人类与动物的差别在于,首先,合作应该是相对公平的,如果合作只对其中一方有利,这种合作其实属于动物性合作,它只能在动物世界里长期有效,在人类社会中不会长久。曾经盛行的奴隶制,就属于不公平的合作。其次,人类的合作还有一个特征是动物所没有的,这就是合作的非功利性。这种特征比合作结果的相对公平更加高级,更加文明。事实上,非功利性的合作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间接功利性,然而,这种间接性已经决定了合作的结果会倾向于共同受益。
在科学家从事上述种种黑猩猩行为实验之外,还有一个现象说明了非现实功利性合作的重要。各种对灵长类动物的实验,有些是由人类实验作参照的。为了使这种参照更有意义,科学家往往都选择人类的幼童做对比。对于人类幼童来说,参与这种实验,只需要听科学家或者父母的指示,不像参与实验的黑猩猩,每一个实验步骤都必须有食物奖励。换句话说,黑猩猩必须有立竿见影、马上兑现的现实好处才会形成动力。然而,人类的幼童参与实验,不一定需要糖果之类的物质刺激。当然,幼童听科学家或父母的话,也可以视为一种功利。但是,这种功利与黑猩猩的不同就在于,它不是当场兑现的。这种间接的功利性,在人类社会中,慢慢就演变为一些社会规则。现代商品经济环境中,人们往往必须像黑猩猩一样,每一个行为都必须有立竿见影的回报,人们生活得像一个必须每天出发找食的动物,功利性太直接了。工业文明创造财富的手段确实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在社会制度上,它的基础还是动物性居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