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围绕叶诗文的风波,中国游泳队一名英国教练撰写了此文,此文发表在《卫报》Comment is Free板块。该教练身份已得《卫报》确认。 2012年7月23日 周二 19.40 BST
2012伦敦水上中心。中国的游泳选手们对于艰苦的训练有着不灭的热情。摄影:Matt Slocum/AP 我虽然不是首席教练,但与中国队一同住在奥运村。我必须说,暂且不论中国队在奥运场上的表现,人们对于此次叶诗文事件(我敢肯定还有其他不少相关方面)的评论大多判断有误,或是在凭空猜测。 对于任何人才选拔编号项目,我都没有在意——在此次出征的选手中,我是其中五名的教练,他们中有三个都是在他们13岁时我亲自挑选出来的。没人“建议”或告诉我应该选谁——我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用我的“火眼金睛”挑选我认为有潜力的选手。 中国运动员所受训练的艰巨难以想象,我已无法用文字表述出来。作为一名已带过五支不同奥运游泳队的教练,我从未在其他任何地方见过如此艰苦的训练。 但中国运动员们对于艰苦的训练有着不灭的热情,比起西方运动员,他们能够(并且也愿意)忍受更长时间的训练之苦,他们愿意保证不会落下任何一次的练习,而 在每一次的练习中,都会倾注全力。他们不仅很为自己的国家自豪,也为自己能够代表中国征战奥运而自豪,同时,他们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参加训练是这些选手们获得收入的唯一途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接受学校教育,因此,体育事业是他们及其家人摆脱现有处境,提升社会地位的方式。如果他们在比赛中失利,他们的人生也就宣告失败,他们的家人也会毫无颜面。 这种态度并不得到西方运动员的认可,通常来说,西方运动员的家庭条件较好,家里收入达到了平均水平,每个家庭都有一至两部私家车。这些运动员们每年还有至少四周的带薪休假。但中国普通家庭的条件并不如此。 我本可以再列举出不少不同之处,但主要的一点在于,中国运动员都是专业运动员,国家每月提供补助让他们训练和比赛——这和英超足球运动员有偿参赛有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中国运动员经受的训练更艰苦,耗时更长,所获的金钱回报也少得可怜。 不少人问我为何在中国呆了七年,我有三个很简单的理由: 1.设备: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我都能随时使用同一座训练馆中的50米泳池和25米泳池——训练馆不会关门,也不会出现突发事件,没有讲究形式的俱乐部经理,救生员,不对外开放,从而不会妨碍我的训练。 2.运动员:与在英国(我曾在英国一所顶尖大学和一所汇聚杰出运动员的游泳中心工作)不同的是,只要我愿意,我能挑选任何我满意的运动员,按自己的方式训练他们,训练时间也由我定。他们在每天的训练中,全神贯注,一刻也不松懈。 3.资金:我带的运动员每月都有补助,在比赛取得成绩后还会有奖金;我和他们一样,平常有补助,他们取得成绩后我也有奖金。我们都想在比赛中取得成绩,而 不是空手而归,我们追求的不是体育精神,而是金牌——他们并不介意承认这一点。如果我想要把他们带到国外参加训练营,我会获得充足的资金;如果我想把他们 带到高海拔的地方训练——我也会获得充足的资金;如果我想要个助教,我同样会获得充足的资金;如果我想更新一些小器械或是训练设备,猜猜看怎么着?我还是 会获得充足的资金。 由于这些及其他原因,我很高兴我搬到了中国;金融与体育的未来在这里。作为英国人我感到很自豪,但就我自身而言,作为一名游泳教练,我希望在我所处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在我的工作中,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 我希望这一简短的说明能使绝大部分英国民众了解到一些情况,因为他们无从知晓在这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异。以前我有一位同事,是一位著名的教练,他曾经 告诉我,我们不能老是享受安逸的生活。好吧,中国运动员根本没有过过安逸的生活;他们的运动员生涯充满挑战,并无安逸可言,但如今他们正因此而逐步迈向成 功。在许多国家,都有一些“流氓”运动员,他们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以期在训练中偷工减料,这种现象在不少国家都久已存在。但是人们必须了解到,中国的运 动员在每天的训练中是怎样逼自己达到极限的;远离家乡,异地训练,他们有着怎样的付出,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有很少的机会接受教育。不过一言以蔽之,他们比 任何人都更想接受教育。
好好享受接下来的比赛吧,加油! 译者:vivi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