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翁亭记》教学创新

 霜叶晴空 2012-08-06

《醉翁亭记》教学创新

张国生

 

一.用多媒体形式导入

先说点题外话。姚晨号称“微博女王”,截止20122250,粉丝数达到1736万,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姚晨微博为什么这么受欢迎?除了“明星效应”,有人总结出三点:关注公共事务,②语言幽默风趣,③多数配有图片。前两条是大家公认的原因,第三条对我们上课、制作课件有启发意义。

图片,视频,或文字配图片,语言配视频,确实比单纯的语言文字更能引人注意,也更能引起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视觉的冲击力比文字强85%。我们在看书时,眼睛会自觉不自觉地被图片吸引。因此,我们上课、制作课件,要尽量地配合语言文字使用图片、视频,而且最好是亲自拍摄的。我上课、制作课件,都坚持这个原则,也成为我教学的特点和创新点。

《醉翁亭记》一课,我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配合使用图片或视频:

1.图说醉翁亭

  醉翁亭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的琅琊山麓,是我国著名古迹之一。

  醉翁亭为宋代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所建,欧阳修命名并作《醉翁亭记》。初建时只有一亭,后来逐渐扩建,现有九处互不雷同的建筑。醉翁亭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亭前有让泉,泉旁是小溪,溪水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亭中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

自拍醉翁亭图片8幅:

醉翁亭

醉翁亭旁边有欧阳修纪念馆和欧公祠

苏轼手书《醉翁亭记》

2008524,张老师来醉翁亭考察——受欧阳修和醉翁亭吸引

醉翁亭被称为天下第一亭,为什么?是因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亭以文著名.

 

2.图说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芦苇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中进士。因支持范仲淹改革,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溢“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曾主编《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图片:


欧阳修纪念馆内的欧阳修塑像——注意匾额称号:一代文宗。(自拍)

 

3.用视频交代写作背景
  庆历五年(1045)春,“庆历新政”仅实行一年多时间,就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疏为他们辩护,遭到反对派的忌恨和构陷,被捏造罪名贬于滁州。本文写于贬官滁州的第二年(1046)

视频:欧阳修

 

二.以“诵读法”学习课文

所谓“诵读法”,就是对优秀作品反复朗读,反复品味,眼观其文,口读其声,耳听其音,脑思其义,直至烂熟于心,需要时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诵读法,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传统教法,是学习语文,提高读写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古今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历来文章大家都特别重视诵读。例如扬雄认为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他们学习语文、学习写作的经验之谈。叶圣陶曾总结前贤读书经验:“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他还说:“教师教语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这里所谓“反复玩味”,就是反复诵读、品味。

但是现今的语文教学,由于中考、高考都不考朗读,诵读教学不但得不到重视,反而被被遗忘,被排斥、被抛弃。现在的学校里,很少听到朗朗读书声,学生一天到晚都是埋头做题,老师也是一味讲题,以至读写教学的效率明显低于古代。

要想提高读写教学的效率,必须把被遗忘、被排斥、被抛弃的诵读法重新捡起来,用于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我感觉用得比较成功的,是《醉翁亭记》的教学。

我说的“诵读法”,包括下述4项任务:

<!--[if !supportLists]-->    <!--[endif]-->读对:没有错字,没有错误的重音、停顿。

<!--[if !supportLists]-->    <!--[endif]-->读懂:理解每个字词句段的意思,理解文章主旨。

<!--[if !supportLists]-->    <!--[endif]-->读流利:做到一字不磕绊。

<!--[if !supportLists]-->    <!--[endif]-->读出滋味:理解作者艺术匠心,读出内在感情。

    下面以第一段为例,说说《醉翁亭记》各段教学过程。

阅读第一段

1.正音,先做到“读对”。需要正音的是下面加点的字,又分两类:①生字,②不生但容易读错的字。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也”字——一定要读轻声,而不能读三声。

2.注释,做到读懂。我注释的是下面加点的词语,和加下划线的句子: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理解思路,进一步读懂。主要理解下面几个问题:

①第一段怎样分层?

答案:分两层:

第一层,环滁皆山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的自然环境)

第二层,作亭者谁?……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②这一段按什么顺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

答案:由外至内。

5.熟读,当堂背过这一段。

背诵是有“诀窍”的,对本段来说,“诀窍”之一就是作者思路,即下面三种行文顺序:

<!--[if !supportLists]-->  <!--[endif]-->自然环境→得名原因

<!--[if !supportLists]-->  <!--[endif]-->由外至内:环滁→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if !supportLists]-->  <!--[endif]-->作亭者→名之者→为何号醉翁→成语

 

 

附:其余各段思考题和诵读诀窍

第二段

1.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答案:山间朝暮四时之景。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几句写山间之四时,请具体指明各句分别写哪一个季节。

答案:野芳发而幽香(春)佳木秀而繁阴(夏) 风霜高洁(秋) 水落而石出者(冬)

背诵诀窍:朝→暮→春→夏→秋→冬→乐

 

第三段

1.这一段怎样分层?

答案: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这四层,哪一层是全文核心?

答案:太守醉是核心,其他三层都是陪衬。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上文哪一句?

答案: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背诵诀窍: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

1.这段哪一句道出本文主旨?

答案: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本文多次写到,将统一在一起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3.“乐其乐同其乐具体指什么?

答案:与民同乐。百姓的欢乐,就是自己的欢乐。

4.归纳主旨:表达作者在官场失意之后寄情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与《岳阳楼记》相似)。

背诵诀窍:人→鸟→鸟→人→太守之乐→太守谓谁

 

再次诵读

1.听配乐朗读:醉翁亭记

2.诵读指导:读出其中滋味

1)本文共用了25字,读时应分别轻重。请指出下面句中的哪个要重读,哪个要轻读,其中有什么规律。

<!--[if !supportLists]-->    <!--[endif]-->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if !supportLists]-->    <!--[endif]-->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if !supportLists]-->    <!--[endif]-->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规律:凡表示转折或递进的,要重读;凡起连接作用的,要轻读。例如:渐闻水声潺潺而(重)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朝而(轻)往,暮而(轻)归

2)文章共用了21字,这是为什么?该怎样读?

答案:

<!--[if !supportLists]-->1.  <!--[endif]-->表示判断和语气舒缓,有煞尾作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有一唱三叹的效果,表现与民同乐的陶醉之情。不用,陶醉意味就没有或减轻了。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含有作者得意之情,若改为“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名之者谁?太守”,得意之情就消失殆尽。又如:“太守归”“禽鸟乐”“太守之乐其乐”加“也”字后,“与民同乐”的陶醉之情倍增;若不加,感情就平淡得多。

3.采用各种方法朗读、背诵

<!--[if !supportLists]-->l    <!--[endif]-->个人读

<!--[if !supportLists]-->l    <!--[endif]-->集体读

<!--[if !supportLists]-->l    <!--[endif]-->小组赛

<!--[if !supportLists]-->l    <!--[endif]-->接力赛

<!--[if !supportLists]-->l    <!--[endif]-->……

4.理解性背诵(默写)

1.《醉翁亭记》中已化为成语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欧阳修为什么自号“醉翁”?答案: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写山间四季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本文文眼,一是字,一是字。点明的内涵,并把统一在一起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5.美国借口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攻打它,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6.张老师不善饮酒,每逢酒席常常化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推辞劝酒者。请你想想,哪些语句可供化用?(运用性背诵默写)  答案:饮少辄醉  颓然乎其间  我饮少辄醉,没几杯便颓然乎其间了,所以请大家饶恕。……还有吗?

 

三.整理“明星档案”

许多同学爱整理明星档案,今天我们整理一份欧阳修档案,项目 :

姓名

籍贯

生活时代

文集名称

代表作 

政治理想

……

 

 

四.说文解字

在“默写”环节进行,由“易错的字”引入:

洌:清冽;

冽:凛冽。

这两个字最容易混,最容易扣分!

记住:“三点水”的字,与水有关;“两点水”的字,与冷有关。

为什么?请看说文解字:

1. 冫(两点水)

冫(两点水)是古字,象冰之形:

  <!--[if !vml]--><!--[endif]-->  <!--[if !vml]--><!--[endif]-->

 

(选自《篆书大典》)

 

这个部首的字大多与有关。例如:冷、冻、凉、冰、凌、凝、凛冽……

2.氵(三点水)

氵(三点水)是古字:

 

<!--[if !vml]--><!--[endif]-->  <!--[if !vml]--><!--[endif]-->

(选自《篆书大典》)

 

这个部首的字与有关:水的名称,水的动作,水的性质。

 

五.思维训练

本文和《岳阳楼记》有什么异同?

同:

①写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而且都写于被贬之后。

②都表现了被贬之后仍关心人民百姓的情怀。

异:

①《醉翁亭记》 有寄情山水的情绪,而《岳阳楼记》没有,其精神境界更高。

② 《醉翁亭记》 是与民同乐,而《岳阳楼记》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境界也更高。

③ 《岳阳楼记》不仅抒发自己抱负,而且有规劝他人之意;《醉翁亭记》只是抒发个人情怀。

 

六.扩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加点的字词,口译加下划线的句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词语:


闾里

士人


2.翻译句子:惟读书是务

 

七.实际运用

  醉翁亭名胜管理区要在门票上印一段醉翁亭简介,请你代为执笔。

写作指导:①要写清醉翁亭的位置、得名,以及成为名胜的的原因。要抓住重点,写明醉翁亭与《醉翁亭记》的关系,以及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切忌拉拉杂杂,大写周围景色及细碎人、事、活动。

  参考答案:

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州东南的琅琊山中。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被贬滁州太守,常来此山中游览宴饮,山僧智仙为之建亭,欧阳修以自号命名并写出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表达与民同乐理想。自此醉翁亭成为我国名胜。

 

八.主动探究

你还与什么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你还有什么见解,特别是独到见解?

1.欧阳修为什么号六一居士”?是因为当时61岁吗?

这个问题,我们用《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居士传》回答:

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日:“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解释词语:

<!--[if !supportLists]-->    <!--[endif]-->六一何谓也? 答案:“六一”是什么意思呢?

<!--[if !supportLists]-->    <!--[endif]-->是为五一尔,奈何? 答案: 这只是“五一”罢了,为什么称“六一”呢?

<!--[if !supportLists]-->    <!--[endif]-->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答案: 因我这个老头子经常处在这五种事物之间,这难道不是“六一”吗?

2.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这一句,我认为应是“酿泉为酒,泉洌而酒香”。因为泉水应是清澈的,酒味应当是香的,而不能相反。

老师意见:敢想象,敢怀疑、质疑,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很好。欧阳修原文确实是“泉洌而酒香”。之后49年,苏东坡书写《醉翁亭记》并刻于滁州,改作“泉香而酒洌”。这也有他的道理——古人认为,清酒是好酒,浊酒是劣质酒。有诗为证:

<!--[if !supportLists]-->    <!--[endif]-->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if !supportLists]-->    <!--[endif]-->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if !supportLists]-->    <!--[endif]-->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其他问题和见解

<!--[if !supportLists]-->    <!--[endif]-->欧阳修如果经常带随从去醉翁亭觥筹交错,起坐喧哗,还颓然乎其间,那岂不是和当今“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的贪官污吏没什么两样?

<!--[if !supportLists]-->    <!--[endif]-->哪里是经常如此?凭他“饮少辄醉”就可知道没经过“酒精考验”,偶一为之而已!况且他根本就没有醉!

<!--[if !supportLists]-->    <!--[endif]-->欧阳修究竟醉没醉?

<!--[if !supportLists]-->    <!--[endif]-->他们经常吃“山肴野蔌”,那不是猎杀野生动物吗?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