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好宦官大盘点
2012-07-24 13:57:50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刘宝石
(本文转自光明网)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宦官王国,被视之为历史上太监祸国殃民的巅峰时代,有人甚至说大明江山是在宦官的祸害下,民穷财尽,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其实不然,明代宦官中有珠玑,除却祸国殃民的坏太监外,也有力图救正时弊缺失的正直太监,并非全是毒瘤。
长期以来,由于宦官在社会上造成的恶劣影响,以及由于他们“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似人情”的残缺的躯体及变态的心理性格,人们一直对其持厌恶与贬斥的态度,对其行为持否定性评价。而实际上,正如在整个官僚体系中有大奸大恶的官员存在一样,在整个宦官群体中照样有部分人员能够以刑余之身坚守着人类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在政治、外交以及工程建设上起到过积极作用,作出过重要贡献。他们是腐物堆中的珠玑。《明史·宦官传序》也明确指出:明代宦官,“间有贤者,如怀恩、李芳、陈矩辈”。
据《明史》记载,怀恩本姓戴,因族人犯罪而受到牵连,很小就做了宦官,赐名怀恩。
由于怀恩任事恭谨,明宪宗时被提升为宦官机构中的最高领导者,义廉洁不贪,在宦官中的威信很高。怀恩敢于保护朝中正直的大臣。如有个叫阿九的宦官,他的哥哥因犯罪被官员刘大夏笞打责罚。阿九向宪宗诬告,捕刘大夏入狱,全靠怀恩力救,才得释出。员外郎林俊因触怒宦官,被逮下诏狱,宪宗想处死林俊,怀恩于是冒死力谏,宪宗用墨砚掷他,使他头破流血,但怀恩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宪宗后来还是让步了。怀恩在用人上也极为严格。有个叫章瑾的向他行贿请求做锦衣卫镇抚。但是怀恩说“镇抚掌管诏狱之事,怎么能够以贿用人”,拒绝了这人的要求。怀恩还有过人的胆识,不迷信怪异。据说京师曾经出现一种怪物,此物“金睛修尾,状如犬狸,负黑气入窗,直抵密室,至则人昏迷”,以至京城惊扰。一天宪宗上朝,侍卫见怪物而哗,连皇帝都要逃跑了,怀恩却能镇静的护持皇帝。在古代,立太子是关系国家根本的大事。怀恩在这一点上也能坚守正义,保持了太子地位的稳固,稳定了政局。后来怀恩死后,皇帝赐以“显忠”的祠额来褒奖他。纵观怀恩一生的所作所为,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再说说李芳。在隆庆年问,宦官中有两个叫李芳的。一个掌管司礼监,参与了倾陷官员的阴谋,其行为并不见得光明。另一个就是《明史》上称为“贤者”的李芳。他是穆宗朝的内官监太监。一次,工部尚书徐杲等人在修理卢沟桥时,贪污了官银数万。李芳查明属实,上书劾奏,皇帝命令锦衣卫逮捕徐果审讯,追赃发遣。穆宗这个皇帝挥霍无度,每年要从民间征发粳米4500石,白青盐30000斤,给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李芳上奏皇帝,要求减少征收。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且赞扬他能够知道节俭费用爱惜百姓。其实对于爱财如命的穆宗来说,表面上对李芳赞赏有加,而内心却是恨他的,因为李芳影响了自己的享乐。后来又由于李芳公正无私得罪了其他一些宦官,他们在皇帝面前说李芳的坏话。终于穆宗借口李芳在内事上无礼而把他逮捕入狱。其实,只不过是李芳敢于直谏,违背了皇帝的心愿而已。
《明史》上所提到的另一位“贤者”陈矩是神宗时期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掌东厂,权力很大。但是陈矩为人正派,自称要谨守“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在万历十一年,出现了“妖书”大案。此案涉及到宠妃和太子,皇帝下令要穷究,许多官员想乘机陷害异己者,一时间京城人心惶惶。陈矩负责办这个案子,他顶住了权臣的嘱托,只抓了有罪的生光便结案了,拯救了大批被无辜牵连的人。他掌管东厂期间,是东厂抓人最少,京师秩序最平稳的一段时间。他生活俭朴,淡于名利,但雅重学术,爱好诗文书画。终观其一生,陈矩是明代不可多得的一位权阉。
其实,在明代的宦官群体中,值得称颂的并不仅仅是这三位,还有不少的宦官以其高尚的品格及卓越的功勋留在史册,至今读之仍不能不使人感慨万分。
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8年,访问37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他是世界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航行,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政治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也使世界了解了中国。在郑和出使海外各国的同时,另一位司礼监少监侯显则出使陆上西番各国。他曾经五次出使绝域,到过数个国家,对增进西番各国与明朝的文化经济往来以及建立友好关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明史》称他的功劳仅次于郑和。永乐时,明朝在东北地区的奴儿干城设置了奴儿干都司,女真族太监亦失哈曾奉命九次巡视这里。他在这儿修建了永宁寺,并立了石碑,用汉、蒙古、女真、藏四种文字刻写了碑文,记载了明朝建立奴儿干都司的经过和派遣官员巡视并到达库页岛的情况,为巩固边防作出了重要贡献。郑和、侯显、亦失哈虽身为宦官,却为明代的外交做出了重要贡献。
号称“八虎”之一的张永在正德、嘉靖年间也为维护明王朝的政局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番王谋反,张永带领京兵抚平叛乱。回京后又奏发当时横行无忌、祸国殃民的刘瑾的罪状,使其被逮处死,朝野称快。又能在武宗死时计擒手握重兵的江彬,提督九门,防奸制变,保持了明朝在武宗死与世宗即位这一关键时期政局稳定,为权力的顺利交接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张居正的改革是中国社会后期一次比较成功和影响较大的改革。但是《明史》说:“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张居正当国的十年中,遭遇到的阻力是难以想象的,而冯保能力排众议,鼎力支持,才使张居正“起隳振衰”的改革事业得以成功。张永、冯保为明代的政治稳定及改革事业作出了努力,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又如营建北京城的太监阮安具有建筑天才而且廉洁公正。北京城尤其是皇宫及百司府厅的修造、改建工程都是由他主持并亲自设计的。在修建京城时,阮安能够体恤民力,不贪不占。他还修治过河道堤防,也多所成功。后来,积劳成疾,在赴任路上死去。死时囊无十金,令人感泣。史称“中宫中之甚不易得者”,可谓公允之论。还有的如御马监太监孙洪,清廉奉公。正德十六年,镇守宣府,持以简静,申戒仆隶,虽一革不以取民,曾经减去自己的俸禄用来救济饿民。后来病死于职,也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其他的如太监张宏极重修身,不仅常对人说“我形虽废,自有不废者存”,且身体力行。田义能“俭朴寡言,休休有量,人不敢干以私”。另外的如金安之廉、兴安之介、金英之知人、王高之雅饰、萧敬之文雅、陈宽之谨厚、何文鼎之忠谠、芮景贤之安静及王岳、徐智、范亨、覃昌、晏宏、吕宪等。这些宦官廉洁无私,正道直行,忠良恭谨,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明代,象这样的官员义能有几个呢?
由上可以看出,在明代的宦官史上,确实出现了一部分以修身重道、匡济天下为立身处世宗旨的宦官。他们或者在外交上取得了成功,或者在政治上为明代的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或者在文化建设上有所建树。他们虽身处残疾,却能够不随波逐浪,不趋炎附势,而能廉洁自律,耿介忠诚。往往在文官集团整体腐败的过程中,一些被视为宝贵的道德信条竟然是由宦官来体现和坚持的。他们同时期正直的官员能够身处其中而头脑冷静,对当时宦官的所作所为、为人品性作出公正的评价,我们在审视明代宦官的过程中,决不可因部分宦官的窃柄弄权、纳贿行恶而忽视了另一部分宦官在那样的环境中能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决不能因部分宦官在政治生活中的恶劣行为而使我们形成某种僵化的思想意识,从而影响到我们对明代整个宦官阶层的正确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