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连龙: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兴高采烈·欢天喜地 释义:(1)怒放:盛开。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2)形容文思迸发。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 示例:想起这件高兴事,不觉心花怒放。 引证解释:(1)比喻心情极其舒畅、愉快。《孽海花》第九回:“ 雯青 这一喜,直喜得心花怒放,意蕊横飞,感激夫人到十二分。” 礼平 《晚霞消失的时候》第二章:“我顿时心花怒放,差点从座位上跳起来。””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只他这一番言语举动,便把个大舅爷骗得心花怒放。(2)形容文思迸发。 陶曾佑 《中国文学之概论》:“故心花怒放,髓海难枯,而杰构鸿篇,大率超群出类。 反义词:黯然销魂 五内俱焚。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欣喜若狂 释义:喜欢得像发了狂。形容高兴到极点。 出处:《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当清朝政府假意宣布预备立宪的时候,他们欣喜若狂,积极组织立宪政党,准备回国去做 清朝的立宪功臣。 兴高采烈 释义: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亦作“ 兴高彩烈 ”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步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引证解释:此谓旨趣高超,言辞犀利。后以“兴高采(彩)烈”形容兴致高,情绪旺盛。鲁迅 《准风月谈·华德焚书异同论》:“这里的黄脸干儿们,也听得兴高彩烈。” 曹禺 《日出》第二幕:“他总是兴高采烈地笑。” 示例:茅盾《子夜》四:阿二忽然对于曾沧海的威吓全没怕惧,反而兴高采烈 的说起来了。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欢天喜地 释义:形容非常高兴,欢喜至极,亦作“喜地欢天”。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我现将著夫人诰欶,县君名称,怎生待欢天喜地,两只手儿亲付与他。” 示例:元· 王实甫《西厢记》:则见他欢天喜地,谨依来命。 引证解释: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二折:“您兄弟知道,往常时见我来,便欢天喜地。”《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当下权且欢天喜地,并无他説。”《红楼梦》第三九回:“那小厮欢天喜地,答应去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刚才二奶奶从老太太屋里出来,不似往日~的,叫了平儿,唧唧咕咕的不知说了些什么。欧阳予倩《潘金莲》第三幕:“本想是叔叔回来欢天喜地,想不到叫叔叔这般难过。” 近义词:欢欣鼓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