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书抵万金

 19823013 2012-08-08

 朋友送了一本《中国精神》的好书,读后直有豁然开朗之感。

学之序有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读此书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一个讲博学,人不能不学。这里的博学,是讲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包括生活教育,什么都学。扫地要学,擦桌子要学,砍柴要学,烧火煮饭也要学。现在我们用很多现代化的工具,一些电器要学,计算机要学,乃至现在我们说英文、开车等等,生活中各个层面都是要学习的。每一个部分我们都要会,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够自理,不需要人去照顾。纵然你的福报很大,有人伺候你,可是你也不能不懂。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教育没有学,他自己不能够独立的生活,不会自己照顾自己,那他在社会上也无法立足。现在教育非常缺乏这种生活教育。(我自己在这方面也比较差,以后要从头学起)

博学之后是审问,审是审查,有所不知的时候要问。这个问,一定要懂得这个问题该不该问,应该问谁。这叫审问,不是说乱问,有问题随便找一个人就问,那就不叫审问。譬如说,如果从书本里读到的文句,我有问题了,应该问谁?问读书人,问对这本书精通的人,而且知见要正确的人。你不能问那些不认识字的、没念过书的,那你不是白问?或者问到的那些人,他自己对于这个书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它的意思,知见不正,会误导你。所以审问要懂得选择问的对象。不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对象,你要问的是专家、行家,问到经验丰富的人,这样你才能真正学到学问。

第三条讲慎思。慎思是谨慎的思考。学习当然会遇到问题,遇到问题不能不谨慎思考。先要自己去思、去悟,实在解决不了,才去请教名师。所以这个慎思跟前面审问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条讲明辨。明是讲智慧,用智慧来辨别。你所学的、你所见闻的,与道德相不相应?与圣贤的教诲相不相应?你要去辨别,这个辨别要在前面的学、问、思的基础上。你有了圣贤的教诲在心中,你才有个标准去辨别,否则,自己善恶都分不清楚,怎么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你所跟从的老师、你所交的朋友,是善还是恶?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有许多的言论乍听起来有道理,其实都跟圣贤教诲背道而驰。如果我们不能辨别清楚,被他的花言巧语、被他的这个甜言蜜语给欺骗了,损失就大了。所以现在青少年都受到媒体、网络的污染,这里面的内容如果不好好地辨别,自己又没有定力,那肯定会受到污染,慢慢堕落而不自知。

所以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明白道理之后,最重要是落实。(这也是自己毛病比较大的地方)

若夫笃行之事。这个笃行,是五个科目中的最后一科。

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世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世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总之,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去做。圣贤之道,不是去责人的,而是责己的。

 

学贵立志。(这是自己做的比较好的)

学莫先于立志。固人尽皆知。但世人所谓立志。志科名耳。志利禄耳。每子弟发蒙。即便以此相诱。故所夸材隽。不过泛滥于记诵词章。而不复知孝弟忠信为何事。朱子谕学者。所以志不立之病。却在贪利禄不贪道义。要作贵人不要做好人。教后生须将此路头。先与他指点明白。方得迤逦向圣贤一路上去。古人讲的,读书为的什么?志在圣贤,不是志在名利。即不可不正其志所向。否则志非其志。学亦非其学矣。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只是如今。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直须反复思量。究见病痛起处。勇猛奋跃。不伏作此等人。求学修行要从自己反躬内省,内心深处去修行,跟别人不相干。一跃跃出。见得圣贤所说千言万语。都无一事不是实语。方始立得此志。就此积累工夫。迤逦向上去。大有事在。诸君勉之焉。不是小事。

三十而立,立志、修德、育儿,发愤读书,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亦君子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