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国学网敦煌曲子词与中原文(1)

 雁无心 2012-08-08
敦煌曲子词与中原文(1)

发布时间: 2012-1-4 09:31:08 被阅览数: 次 来源: 拙风文学网
文字 〖 〗 )
摘 要:敦煌曲子词自发现以来,学术界多注意它与西北地域文化的关系,而且从方音、方言的角度去证实它为西北本土作品,较为忽略其中保存的中原作品,也忽略了它与中原文化的复杂关系。今存敦煌曲子词写本中既有唐昭宗李晔与李嗣周、韩建君臣的唱和之作,还有花间词人温庭筠和欧阳炯的作品。《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所反映的内容、描述的情境和刻画的形象都可说明它们是中原文人的词作。敦煌曲子词所用词调四十五个,其中三十八个即为盛唐京都教坊习用的曲名。敦煌曲子词很大部分的词调来自中原的事实,更有力的说明了这唐五代早期的新体音乐文学形式——曲子词绝非敦煌的特产。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缘,使中原的新体文学形式即词调在此与河西本土、西域、中亚、印度音乐文化的结合,创造了新的文化因子。此种文化现象表明敦煌曲子词所代表的河西地区燕乐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敦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西陲的神奇沃土,它不仅始终保持了中原文化的主导地位,也保持了与中原文化的同步发展。敦煌曲子词中的中原作品,不仅是以罕见的写本出现,而且绝大部分是现中原不存有的早期词作,因此可谓弥足珍贵,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敦煌;曲子词;词调;中原文化 


  自敦煌曲子词发现以来,学术界逐渐意识到它与西北地域文化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王重民在编《敦煌曲子词集》时,就特别提到一些作品体现了西北边疆各阶层人民的爱国思想①。80年代以来,孙其芳、龙晦、张金泉等人又从方音的角度辨析了敦煌曲子词的用韵,并证明它们是西北本土的作品②。90年代初,李正宇认为:“这些歌词,使用敦煌的方言俗语,叶押敦煌方音韵脚,歌咏敦煌的人和事,抒发敦煌人的思想感情,表达敦煌人的喜怒哀乐,具有十分浓郁的敦煌地方特色。”③敦煌曲子词是目前存在的最早的词体,但它们是否全部为西北本土的作品?其与当时中原文化的关系如何?这是复杂而又亟待深入研讨的问题,对于解决中国词学史上有关词的起源及早期历史进程的诸多难题有着关键性意义。唐五代时期,西北与中原的关系是较为复杂的。当中原王朝势力薄弱之时,乌鞘岭以西的河西走廊及西域便与中原政权处于游离状态。当中原王朝国势强盛之时,西北又成为中原政权所控制的地区。因为它处于丝绸之路咽喉之地的河西走廊而经常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争夺的地方。唐五代时期的“中原”,实际上是指中原王朝及其统治下的广大中原地区,或指华夏的本土;“西北”则指河西走廊及西域。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龙榆生在论述敦煌《云谣集》时即见出它们:“除怨征夫远去,独守空闺之作外,其他亦为一般儿女相思之词,无忧生念乱之情,亦无何等高尚思想;其为当世民间流行之歌曲,或且出于安史乱前,戍卒之远向西陲者,携以同去;故得存于敦煌石室,沉沦千载,而复显于今。”④这实际上已经肯定了《云谣集》为流播于西陲的中原作品;可惜他的见解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敦煌曲子词中保存有大量中原文人作品,深刻地表现了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因此,很有必要从地域文化的观念去探讨它与中原文化的历史联系。 


  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写本中,有不少明显的是由中原传入的,它们是曲子词与中原文化关系的直接线索。斯2607卷是《云谣集》之外的最大的曲子词写卷,保存较为完整的曲子词二十一首,残词七首。《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飘且在三峰下)二首,今已可确考为唐昭宗李晔的作品。《旧唐书》卷二十《昭宗本纪》云:“(乾宁四年)七月甲戍,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泣下沾襟,覃王以下,并有属和。”《新五代史》卷二十八《韩建传》亦称:“昭宗登齐云楼,西北顾望京师,作《菩萨蛮》辞三章以思归,其卒章曰:‘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与从臣悲歌泣下,建与诸王皆属和之。”此词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亦转引,并称其墨本犹在陕州一带佛寺中,纸札甚草草。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


  唐昭宗以李戊贞之故,欲幸太原,至渭北,韩建迎奉归华州。上郁郁不乐,时登城西齐云楼眺望,制《菩萨蛮》曲曰:“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又曰:“飘且在三峰下,秋风往往堪沾洒。肠断忆仙宫,朦胧烟雾中。思梦时时睡,不语长如醉。早晚是归期,穹苍知不知?”


  王灼所记二词,正是斯2607卷所存者。此卷所存的其余四首《菩萨蛮》亦分别为昭宗李晔、覃王李嗣周、修宫阙使韩建在华州齐云楼时的唱和之作⑤。这证明了中原上层文人的作品完全有可能传到西陲。


  该卷的其他曲子词本身也向我们提供了诸多有关中原文化的信息。失调名(时清海晏定风波)词,写卷原注明为“御制”,则其调出自皇室无疑。失名般涉调(国泰人安静风沙)、《赞普子》(本是蕃家将)、失调名御制曲子(百花竞发焕新杨)、《献忠心》(自从黄巢作乱)、《宫怨春》(柳条垂处也)等,均可判定为中原上层文人作品。本卷另一些曲子词虽然与献词似乎无直接关系,但它们处处体现出中原江南的意象,如《西江月》等词中的“金波”、“沙渚”、“棹歌”、“南浦”、“江心”、“楚词”及浩瀚洪波的水面,连天红浪的蓼花,浩渺天涯的孤舟,蟠溪垂钓的渔翁等等。因此,完全可以相信,本卷曲子词是传自中原的作品。


  伯3360、斯467、斯2080、斯2985、斯4012卷均为残片,抄有同一首曲子词:“大唐五台山曲子寄在《苏幕遮》”。它们一共有六首,内容皆以山西佛教胜地五台山为歌咏对象,对五台山的中台和东、西、南、北台及大圣堂作出极富想象力的讴歌,为当地或游方僧侣所作。


  伯3836、伯3994两卷的中原品格则更为典型。两卷均册页装,为专门的曲子词写卷。两卷合计完词十一首,其中《更漏子》(三十六宫秋夜)、《菩萨蛮》(红炉暖阁佳人睡)二词,为五代词人欧阳炯作品,见《尊前集》;《更漏子》(金鸭香红蜡泪)为晚唐词人温庭筠作品,见《花间集》。温庭筠为并州太原人,欧阳炯为益州华阳人,他们均为花间词人,其活动与西北无涉。两卷中的其他词作,主题皆关春愁秋怨,闺阁闲情,文风亦极类《花间集》,毫无边塞作品痕迹。其写卷无疑是传自中原的。


  《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是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唯一的曲子词集,也是中国今存最早的词集,同时还是敦煌曲子词写卷中最大和最完备的抄本。从它所反映的内容、描述的情境、刻画的形象看,不难判定其为传自中原的文人词作。《凤归云》(征夫数载、绿窗独坐)二首,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代言体。前者所塑造的抒情主体是一位弃妇:她的丈夫一去数载,杳无音信。她日夜的魂牵梦绕,常依着窗儿无言垂泪,默求神灵的保佑。“征夫”“萍寄他邦”,说明丈夫流浪他乡。“月下愁听砧杵起,拟塞雁行”意为在苍凉的月光下听到捣衣声,思妇猛然联想到塞雁群飞的光景。塞雁指塞北之雁,思妇对塞雁的敏感,暗示了她地处中原而思绪却飞向边地。第二首以书信的形式,生动细腻地表述了一位征夫的妻子给丈夫写下一封家书,诉说征衣已经缝好,将托人带到边塞。“征衣”、“边隅”、“沙碛”、“苦战”等词语,说明这是中原妇女写给边疆征夫的情书。同调第三、四首“幸因今日”、“儿家本是”两首为问答体。前者极写一妙龄“娇娥”的美貌风仪引起某贵家子弟的一见倾心。“娇娥”一词,本指楚宫美女,“东邻”亦本指楚地美人,“锦衣公子”显为贵族子弟。后一首则是描写此位佳丽面对调情时的机智。她先是夸耀自己的高贵出身,然后坦言自己已嫁良人,他为国远征而去,而她坚决为他守身如玉,不为这位公子所动。《天仙子》(燕语啼时三月半、燕语莺啼惊教梦)二首显为联章体,均写一位京师歌伎悲伤失落的爱情。词中“五陵原”指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等五座陵墓,遗址在咸阳古城附近,今陕西省长安渭水之南。第二首词反复强调:“天仙别后信难通”、“便是思君断肠处”,表现歌伎正饱受相思之苦。《内家娇》(丝碧罗冠、两眼如刀)二首写宫女生活,内家娇即指宫中女子。两词均咏调名本事。后一首通过她们的相貌、身段、才能、气质等方面的传神细刻,再现了唐代宫廷歌伎色艺超群、不同凡俗的风流多情形象。此词重见于伯3251卷,题目写为“御制林钟商《内家娇》”,故其可能为唐玄宗作品⑥。另一词则描写的是唐宫廷女道士形象:“解烹水银,炼玉烧金,别尽歌篇”。道家有法曲,唐宫廷乐部别立法曲部。此位女道士显然还是唱法曲子的能手。唐尊道教为国教,宫廷设有道观,多招聪慧貌美风流放诞的女道士入宫服侍。此词正是这些妖艳风流、华贵放诞的宫廷女道士的真实写照。


  《云谣集》的其他作品,虽线索迷乱,意象朦胧,但通过精心破译,仍不难做出有关地域性的判断。《洞仙歌》(华烛光辉、悲雁随阳)二首,写“征人”和他们的闺中思妇之间的恩怨情愫。前一首写久镇边夷的丈夫归来,年少夫妻间缠绵的恩爱。第二首叙述一位妇女的丈夫尚在边庭,失去音信。秋天到了,她忙着准备丈夫的征衣,寄上回文,恳请驿使殷勤追访。此说明她也不是普通的中原妇女,而是知书达理的上层贵妇。《破阵子》四首的“潇湘”,本指湘水流域;“越溪”指吴越之地的溪水;“单于”本汉时匈奴君长的称谓,唐泛指西北少数民族;“征轩”为远行的车子;“三边”,汉时指幽、并、凉三州,后泛指边疆;这些都是中原文化中的传统意象。他如《浣溪沙》(丽质红颜越众稀、髻绾湘云淡淡妆)二首咏五陵歌伎;《柳青娘》(青丝髻绾脸边芳、碧罗冠子结初成)二首写闺中恩怨;《倾杯乐》(忆昔笄年、窈窕逶迤)二首写书生之妻和闺中少女;《拜新月》中不思家国的荡子和国泰时清晏的群臣;《抛球乐》中的负恩公子;《渔歌子》中的五陵儿女;《喜秋天》中的贪欢潘郎等等,均为中原上层人物形象。各词中的一鳞半爪给我们提供了有关中原文化的信息,说明它们是一幅幅中原上层社会的生活画卷。其用词择语,挑选意象,构筑情景,设置氛围等,也是中原文人惯用的艺术手法。因此可以说,整个《云谣集》都是敦煌地区流传的中原作品。
编辑:李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