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国学网敦煌曲子词与中原文(2)

 雁无心 2012-08-08
敦煌曲子词与中原文(2)

发布时间: 2012-1-4 09:31:10 被阅览数: 次 来源: 拙风文学网
文字 〖 〗 )
敦煌曲子词调与中原的关系也很微妙。现今可以确考的敦煌曲子词调共45个,其中有37调见于《教坊曲》。《教坊曲》共载324曲名,皆盛唐宫廷教坊所用乐曲,它们之中有来自中亚和西域的胡曲,有改制的传统清商乐曲,也有中原的新燕乐曲。敦煌曲子词所用的38个词调,其中如《还京洛》《竹枝子》《凤归云》《天仙子》《洞仙歌》《破阵子》《浣溪沙》《柳青娘》《拜新月》《抛球乐》《渔歌子》《喜秋天》《鹊踏枝》《望江南》《更漏长》《送征衣》《临江仙》《南歌子》《山花子》《献忠心》《望远行》《杨柳枝》《长相思》《三台》《西江月》《虞美人》等26调皆源于中原,占其全部调数的三分之二强。兹试辨析如下: 


  《抛球乐》 唐人行酒令时所配唱的乐曲。刘禹锡《抛球乐词》之二:“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刘宾客集》卷九)宋初宫廷教坊有女《抛球乐》队,太宗时有大石调和黄钟宫之《抛球乐》。今此调所传唐词皆中原文人所作。敦煌曲子词共二首,在《云谣集》,均为中原作品。
  《还京洛(乐)》 《新唐书·礼乐志》云:“是时,民间以帝自潞州还京师,举兵夜半诛韦皇后,制《夜半乐》,《还京乐》二曲。”今敦煌曲子词存残词“知道钟馗勇猛”一首,见于列一四六五卷,其词义大致为驱傩逐鬼之语,约略可测其调本事。


  《柳青娘》 以人名为调名。唐冯翊《桂苑丛谈》:“国乐妇人有永新妇、御史娘、柳青娘,皆一时之妙也。”永新妇为玄宗时歌伎,则御史娘、柳青娘当同时之歌伎。刘禹锡《与歌童田顺郎》诗云:“天下能歌御史娘,花前月底奉君王。九重深处无人见,分付新声与顺郎。”很明显,御史娘为玄宗宫廷著名声伎,余二人亦当侪辈。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载唐时善歌女伎时,也将三人名字一起排列,当有所据。《柳青娘》调后世失传,敦煌曲子词存词两首(青丝髻绾脸边芳、碧罗冠子初结成),为联章体,皆写贵家歌伎类,或为始辞,创自宫廷文人。


  《杨柳枝》 本出于隋曲《柳枝歌》。《碧鸡漫志》卷五引《鉴戒录》云:“《柳枝歌》,亡隋之曲也。”《乐府诗集》以白居易在洛中所制,王灼考云:“所谓乐天作《杨柳枝》者,称其别创词也。”白居易作《杨柳枝》二十韵云:“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自注云:“洛下新声也。”其“洛下新声”,当即指开元教坊乐曲《杨柳枝》。今敦煌曲子词存词一首(春去春来春复春),疑即玄宗教坊变隋曲而成的洛下新声之始辞。


  《浣溪沙》 调名本事无考。《尊前集》存14首,《花间集》存58首,皆中原文人作品。敦煌曲子词存17首(包括4首误为《浪淘沙》调者),其中有7首(丽景红颜越众稀、髻绾湘云淡淡妆、五两竿头风欲平、八十颓年志不迷、浪打轻船雨打篷、倦却诗书上钓船、一队风去吹黑云、一只黄鹰薄飞天)为中原文人词;而余下的10首(万里迢停不见家、忽见山头水道烟、玉露初垂草木凋、云掩茅庭书满床、山后开园种药葵、海燕喧呼别渌波、喜睹华筵戏大贤、好是身沾圣主恩、却挂绿?用笔章、结草城楼不忘恩)为西北作品。诸词皆为摊破体。


  《望江南》 段安节《乐府杂录》云:“李卫公(德裕)为亡妓谢秋娘所撰,亦名《梦江南》”白居易《忆江南》自注云:“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又云:“洛下新声也”。则是调必为中唐显贵李德裕于中原创调而流行于京师者。敦煌曲子词存词八首,四单调,四双调。其中单调问答体(娘子面、莫攀我)二首写中原歌伎事,当为中原词。其余六首(敦煌郡、边塞苦、龙沙塞、曹公德、天上月、五梁天上月)皆西北边地作品,足见该调传入西北甚早。


  《更漏长》 即《更漏子》,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唐温庭筠作《秋思》词中咏更漏,后以名调。”唐许浑《丁卯集》卷上《韶州驿楼宴罢》诗云:“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温词或本此。今敦煌写卷伯3836题为“曲子《更漏子》”,伯3994卷题为《更漏长》。敦煌曲子词惟存此二首,其一为五代花间词人欧阳炯之“三十六宫秋夜(永)”,见《尊前集》,一为晚唐温庭筠之“金鸭香红腊泪”,见《花间集》。两集所标题皆作《更漏子》,实即唐《更漏长》。它见于《教坊曲》,其调不当始于温庭筠。


  《临江仙》 杨慎《词品》卷一:“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水仙。”唐宋此调存词甚多,体亦各异。敦煌曲子词可确考者四首(岸阔临江帝宅赊、不处嚣尘千万年、少年夫婿奉恩多、大王处分靖烽烟),依次见于斯2607卷和伯2506卷、伯2506卷、伯3137卷、周绍良辑自庄严龛藏敦煌遗书之零散卷子。四词为盛唐至中唐作品,前两首词义皆关弃宦求仙之事,其句中各有“岸阔临江”、“此洞求仙”云云,更似调名本意。所以,《临江仙》词调当本源于中原京师宦者弃宦归隐求道成仙之故事,而后或借言男女艳情。


  《虞美人》 项羽有美人称虞姬,他困于垓下帐饮歌曰:“虞兮虞兮奈若何?”《乐府诗集》卷五八:“按《琴集》有《力拔山操》,项羽所作也。近世又有《虞美人》曲,亦出于此。”今敦煌伯3994卷存中原词一首(东风吹绽海棠开),体同《花间集》诸词。


  《献忠心》 唐皇室所制。斯2607卷有题“御制曲子“词二首为此调。其第二首中又有“更将新翻御制□□□”之语,故其曲当为盛唐时玄宗所作⑦。敦煌曲子词存词五首,斯2607卷存三首:“自从黄巢作乱”一首为僖宗以后作品,作者当是皇帝身边的在京大臣;“时清海晏定风波”一首似为盛唐僧侣向皇帝进献的歌词,当作于中原;“百花竞发焕新杨”一首似为盛唐朝臣歌颂太平盛世的献词。伯2506卷存两首(臣远涉山水、蓦却多少云水),皆盛唐西北边地作品,前者为番夷民族所作的归顺敦煌府主的献词,后者为归顺民族觐见中原皇帝前准备的献词。二词均以“献忠心”三字收尾,或为本事词。


  《送征衣》 当出于开元天宝年间开边之时,尤为开元十三年(725)之前府兵制之下产生的曲调。唐代府兵制规定应征战士必须自备一应战具、衣食、日常用品,故其时多有中原闺妇送征衣的伤叹。韦应物《突厥三台》云:“雁门山上雁初飞,马邑栏中马正肥。日旰山西逢驿使,殷勤南北送征衣。”王建《送衣曲》云:“絮时厚厚绵纂纂,贵从征人身上暖。愿郎莫着裹尸归,愿妾不死长送衣。”皆咏送征衣事。韦氏所作首句,又见于李讷《记崔侍御遗事》(《全唐文》卷四三八),并言为唐歌伎盛小丛所唱。可见送征衣的题材已广泛为中原的文人和歌伎所选用而发展为词调了。敦煌曲子词仅存此调一首,词残,大致关乎异地夫妻的相思之情,约略可窥其调名本事,为中原作品。


  《凤归云》 咏凤凰之事。唐滕潜《凤归云》声诗二首云:“金井栏边见羽仪,梧桐树上宿寒枝。五陵公子怜文彩,画与佳人刺绣衣。”又“饮啄蓬山最上头,和烟飞下禁城秋。曾将弄玉归云去,金寿羽斜开使二楼。”此二首借弄玉乘凤归云事咏凤凰,为此调之始辞。敦煌曲子词四首,均见于《云谣集》,词皆咏中原上层闺阁情事,惟其为长短句,与潜作当同时并存。敦煌乐谱有此调。


  《长相思》 为乐府旧题,本汉人诗中语,参《乐府诗集》卷六九。六朝宋吴迈远、梁萧统、张率、陈后主、徐陵、萧淳、陆琼、王瞝、江总等均有此题,写缠绵相思之意。唐人令狐楚、张继有五言绝句体,非词。苏礱、李白、江南名妓吴二娘、白居易等,均有长短句词,各首体例参差,要皆中原作品。敦煌曲子词存三首(旅客在江西、哀客在江西、作客在江西),为联章体,写江南经商之人的悲苦情景。词为46字体,句式与其他唐词异,为较早的中原所创的词调。


  《西江月》 相传取名于李白《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本指西来的江水,后泛指大江。敦煌曲子词存三首(女伴同寻烟水、浩渺天涯无际、云散金波初吐),皆双片50字体。词关江月之事,与本事近,亦为典型的中原作品。今敦煌乐谱中存此调,题为“慢曲子”,是为当时成熟的燕乐曲调。


  《拜新月》 始于中原妇女拜祝新月之风俗。宋金盈之《醉翁谈录》三:“俗传齐国无盐女,天下之至丑。幼年拜月。后以德选入宫,王未宠幸。因赏月,见之,姿色异常,卒爱幸之,立为后。乃知女子拜月,有来自矣。”齐国无盐女事,见于汉刘向《列女传》,可见此说之早。《乐府诗集》卷八十二《近代曲辞》有同调李端五言绝句和吉中孚妻张氏之杂言体,均关拜月本事。敦煌曲子词存二首(荡子他州去、国泰时清晏),见《云谣集》,亦言中原闺妇拜月本事。其词已分上下片,虽然二词个别句式仍有参差,但格律已经基本固定了。


  《鹊踏枝》 中原古老风俗,以鹊语为喜兆。《西京杂记》卷三:“乾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古禽经》云:“灵鹊噪喜,怪?塞耳,鹊噪则喜生。”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灵鹊报喜”条云:“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吉兆,故谓灵鹊报喜。”唐人以鹊喜为吉兆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本调又名《蝶恋花》。敦煌曲子词有二首(独坐更深人寂寂、叵耐灵鹊多漫语),前者写边关行人对爷娘和家乡的思念,后者借闺妇与灵鹊的对话表明思妇对边塞征人的惦记。第二首写本事,当为始辞。


  《倾杯乐》 倾杯为进酒之动作,是调当始于酒筵乐歌。北周有六言《倾杯曲》。《隋书·音乐志》:“牛弘改周乐之声,献奠登歌六言,象《倾杯曲》。”唐太宗时曾诏长孙无忌作《倾杯曲》(《新唐书》卷二十一《礼乐志》),词调《倾杯乐》当本此而来。唐高宗龙朔之前已有六言之《倾杯乐》,许敬宗《上恩光曲歌词启》云:“窃寻乐府雅歌,多皆不用六言。近代有《三台》《倾杯乐》等艳曲之例,始用六言。”(《全唐文》一五二)《乐府杂录》云,宣宗喜吹芦管,自制此曲,称为“新《倾杯乐》”,当与旧曲不同。今敦煌曲子词存词二首(忆昔笄年、窈窕逶迤),见于《云谣集》。


  《洞仙歌》 道家有王屋山等十大洞天、泰山等三十六洞天之说。宋张君房《云笈七谶》卷二七“十大洞天”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是以仙人好居洞壑,故通称为洞仙。《太平广记》卷六十一“天台二女”条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得遇两位仙女、于山壁中交好的故事,学者多以之影射的是唐代娼妓生活。“洞仙”云云,遂又关乎艳情。《洞仙歌》调或本此。其调在宋时已经失传,苏东坡始有辞,言蜀宫艳事。敦煌曲子词存有两首(华烛光辉、悲雁随阳),词关男女恋事,俱在《云谣集》。
编辑:李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