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人与跪拜礼

 寒江读舟 2012-08-09

 

  跪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在客家人的历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今日的世界,倡导平等自由,大都将跪拜之礼抛弃,可是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却影响了一代代的客家人。
  在客家地区,跪拜礼被用于许许多多的场合。最常见的,如在祭拜祖先之时,子孙后代就要行此礼;在长辈仙逝,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也得前来行跪拜礼。再如在客家围所举行的婚礼活动,同样遵循古代礼制的传统。新娘进大门到上堂拜堂,也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才入洞房,这也是中原的风俗。而在团圆佳节,跪拜礼也少不了。春节,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祖公”(祭祖宗),子孙后辈带上杀好的大公鸡、客家酿酒、鞭炮、香烛等,首先,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对祖先牌位跪拜;中秋节,入夜,明月高悬,人们在庭院里摆上桂圆、花生、柿子、糖果、月饼、香茶等,先对月饼跪拜(“拜月华”),然后再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共赏明月,边饮茶边吃糕点等等。诸如此类的跪拜礼,在今天也并未被完全抛弃,在一些乡村小镇比较常看见。
  其实,我们今日关于跪拜之礼的认识,也与远古时候有很大的不同。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稽首礼,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在民间客家地区,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跪拜礼仍世代相传。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体现地位差异的跪拜礼,但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在客家地区,跪拜礼和其他的族系并无多大不同,其中主要分为:一、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后,是拜礼中最重的。二、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是拜礼中次重者。三、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四、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五、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六、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八、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九、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九种类型的跪拜之礼逐渐不再那么规范化,甚至日益被同化、简单化。
  今天,在很多人看来,跪拜之礼是陈规陋习,该被淘汰了。但我们却不可否认,跪拜,在远古时候开始,在客家地区就已经存在,而且至今未被完全淘汰,并被用于一些重要场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