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俗谚说解:傀儡唱戏

 寒江读舟 2012-08-09

   

                        语意:指台前做戏的木偶原本由幕后的艺人所操纵,比喻抛头露面做事的人,其背后有靠山,也可解作受人指使,不由自主。 

傀儡即木偶。

根据出土文物显示,傀儡戏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表演功能的剧种。《列子·汤问》记述周穆王时代,一个名叫偃师的能工巧匠“造假物倡者”,便是后来的傀儡。在汉代,傀儡表演多用于丧礼,隋唐开始用于表演神话、人物故事,宋代则尤其盛行,无论宫廷市井,到处都有木偶戏的精彩上演。

就傀儡的形制,可大致分为悬线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数种。

明代伊始,傀儡戏多盛行于南方。明代福建长乐人谢肇淛所著笔记《五杂俎·人部一》记载说:“南方好傀儡,北方好秋千。”

以福建漳州、泉州为代表的河洛傀儡戏具有浓厚的驱邪祭典功能,其演出场合多见于呼引冤魂的丧礼,或开庙、开台(剧院及戏台首演)及建醮、普度等除煞仪式。客家傀儡戏则以祈福的酬神仪式为主,其演出多应用于祭祀神明,或用于弥月、结婚、做寿等喜庆场合。

客家木偶基本属于提线木偶(即悬线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角色大致可分为生(小生、老生)、旦(小旦、老旦)、净(大花)、末(公末)、丑(三花)及花童等。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八番音乐。提线木偶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膝、趾等,各缀丝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傀儡头一般用樟木、椴木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武手舞枪弄棒,文手笔走龙蛇,把盏挥扇,无不妙趣横生。

傀儡唱戏,无论唱到大家赞口不绝,还是演到令人生厌、昏昏欲睡,其关键并不在于傀儡本身,而在于幕后的操纵者。然而看戏的人却多以为拿腔拿调的果真是傀儡,浑然不知道或忘记了躲在幕后的实际操纵者。戏台上,傀儡们一一做唱念打,各具形态。一旦戏了,则被收拾停当,躺在道具箱内无声无息,风光不再。

大有人心甘情愿被差遣、被指使,看上的也正是傀儡那种表面的威风和得意,更甚至傍着官势,到处张扬炫耀,进而做出欺压乡邻之事。如此小人仰仗身后有靠山,平时不行善举而多做恶,往往很快反被自己的靠山抛弃,既得利益也就随着烟消云散了。

但凡“傀儡唱戏”之人,多听不进“采茶实笃笃,戏文半边虚”一类的忠告,满以为台上台下都是戏,戏里戏外都是自己说了算,殊不知最后没戏唱了,连自己都靠不住,更何况只有利益没有情谊的“靠山”。

不由自主、惟命是从的日子虽然可以换得一时风光,但真正的主角并不是抛头露面的人,而是傀儡的操纵者,实权的把持者。因此贪图眼前利益,甘愿“傀儡唱戏”的人,最终要失落得很,更甚至有朝一日成为“靠山”的替罪羔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