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正月初五民俗:开市??五谷神诞??出年界

 寒江读舟 2012-08-09

开市

 

客家旧俗,年三十下午暮晚时分,大小店铺陆续关门,而在正月初五清早开市。客家人认为,正月初五乃财神从天下凡的“圣日”、“吉日”,选这一天开市必能从此日日招财进宝。

公司、店铺开市前,必先祭祀财神。年初五天一亮,东家就必须将公司、店铺内外的灯全部点亮、打开,在店铺或公司前面摆设一个香案,等吉时一到,便在香案上插一炷长寿香,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境,生意兴隆。随后,再由公司各部门主管或店员逐一上香祈福,东家或主管亦随之燃点金银纸钱,通化后再奠酒及茶。礼拜财神仪式完毕后,东家还分派开市利是,尽使气氛融洽热闹,店员、公司职员则祝贺东家心想事成、财源滚滚。

“开市”祭拜财神所用的祭品清单如下:未煮鲤鱼一条,鱼身以红纸包裹;白灼鸡壹只,头向上与脚藏于腹内、肠脏负于背上及口含红枣;白灼猪腩肉一块或原件烧猪肉一份或乳猪一只,加少许猪猁及猪横猁;客家煎堆及红包各五个、松糕壹个,上贴有钱红封包;各类生果任选五个;红枣年糕一盘;用红纸包裹的客家芥菜或生菜连根两株;九成满客家米酒三杯,但祭地主则要五杯;七成满清茶三杯,但祭地主则神则五杯;筷子三双,但祭地主财神则要五双;招福钱币、神祈衣宝各一份。另外,在财神像前及地主神牌前,还要各插上鲜花数枝,以“香花娱神”邀请财神、地主的到来。

“开市”祭拜财神仪式结束后,店主要将新制的招财“旗帜”挂在财神神位或神像前,接着将店铺的新幌子挂出。新幌子色彩艳丽,给人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幌子挂好后,各店家纷纷把护窗板取下,店门大开;店主站在门口毕恭毕敬,欢迎顾客进门。这时,所有的伙计有的摇算盘,有的敲秤盘表示欢迎,响声一片。

北方年初五早晨的早餐一般都只吃荠菜炒年糕和面条,叫做路头糕和路头面。以往商店里对正月初五“接路头”、“请路头酒”特别重视,因为商人格外迷信路头,希望每天发财。是日,店主要请全体伙计吃路头酒,大家也一定都要到。在筵席上斟酒也务必要斟满,取财气满满的意思。如果商店里要解雇店员,店主就在吃路头酒时暗示。暗示的方法殊为别致,就是店主向伙计夹菜时,如把鸡头夹给谁,那个店员就心中有数东家要辞退自己,吃过酒后,就主动提出辞职,店主也心照不宣,同意他离职。该风俗名曰“吃鸡头”。

客家“开市”多俗称“开工”,开市时东家往往宴请伙计、店员,谓之“请开工酒”。

客家人素以勤劳著称,即便新年“开市”,也多在年初二、初三就开始了。据清光绪元年《曲江县志》记载:“二日,市铺夙兴祀财神,曰开祃。侯榷关官出巡,沿街烧爆,悬挂门牌。居民亦备牲祀神,开汲井水。”(5)可见清末民国时期粤北客家年初二就已经开市即“开祃”做生意,民间也是同日礼敬财神,并汲井水表示聚财。

  

谷神诞

 

客家人信奉炎帝即神农氏为五谷神。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传说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称为炎帝。大概其执政时间早于黄帝,所以《史记》云:“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妇,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徒鲁。又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炎帝一生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用木材制造两种翻土农具,教农民垦荒种地。第二,发明农业,种植粮食作物。第三,从前人们没有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时纔开始制造出来。第四,炎帝时发明纺织技术,使赤身裸体的人穿上了衣服。第五,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尝百草是为了知道百草的药性,进而发展用草药治病的技术,炎帝也因此贡献了伟大的生命。炎帝在我国民间被尊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

 

客家正月初五民俗:开市 <wbr> <wbr>五谷神诞 <wbr> <wbr>出年界 

1-45  左图:神农氏尝百草图  右图:赣南于都县神农帝庙

 

客家人之外对五谷神尤其崇拜者当属潮汕民间,其次是土家族、畲族、白族,也都在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地祭祀着五谷神。潮汕民间一年中祭祀五谷神的次数多达八次,尤以六月十五、十月十五两日为重要,这两日恰好在两个收获季节。潮汕民间俗称五谷神为“五谷母”,其旧时画像却又是坦胸露乳的男性而非“母”,坐像,围着树叶,两手按膝,一般贴在饭桌边的墙上。潮汕人祭五谷神时用米升(量米器,一般为竹管)盛满米,放在饭桌上当作香炉,点燃五根清香,跪拜后插入“香炉”。祭拜结束后,再把“香炉”请回米桶内。此外,潮汕人每逢娶亲、登科、在外寄钱回家都要祭拜五谷神。土家人的五谷神主管五谷丰登,于每年水稻成熟时的农历七月“吃新节”敬拜五谷神。白族的“五谷神王”名叫跋达,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这天,白族人吃新梨、尝新米,家家户户点起火把,迎接跋达。晚上,姑娘小伙们挥舞着小火把沿田埂、山路跑来跑去,表示寻找跋达,老人们坐在大火把下弹三弦、唱大本曲,带领大家齐唱献给跋达的颂辞,如:“火把早照火把明,满田满坝好收成。大麦收了谷子熟,养豆满仓存。酿缸米酒敬跋达,五谷供祭五谷神。保为年年得丰收,个个笑盈盈。”直到现在,许多白族村寨还保留着田边“跋达会”的习俗,又叫“保苗会”。白族民间年年六月二十五,都要带上香烛、纸钱和米饭、鱼肉到田边献祭,以祭祀五谷神。

在赣南、闽西,正月初五是五谷神的生日,这天家家不能煮生米,只在前晚煮好夹生饭,第二天早晨蒸熟。黎明时,户户烧香迎接五谷神上谷仓,祈求保佑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客家民间一般不设五谷神龛位,但客家人很敬重五谷神,表现极为虔诚,不似对别的大神用三叩九拜的形式,更重要表现在日常对粮食的珍惜。台湾客家称五谷神为五谷宫神农大帝在台湾苗栗客家地区,五谷神不但有神位,还有专门的、富丽的庙宇“五谷宫”加以奉祀。台湾竹南地区的五谷宫,甚至有五层楼高的巨型造像。闽西宁化石壁一带,五谷神多有石雕的神龛,每年正月初五上午,石壁男人们都要打开粮仓,在粮仓门页上贴上红纸黑字的“五谷丰登”,然后在仓前供奉香火、供品,并默诵着一些祝愿丰收的话语。

 

 

出年界

 

客家人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小年日开始“入年界”,进入备年货、迎新年、送年礼的新年预备阶段,而到正月初五则是“出年界”的日子,一过此日,无论士农,还是工商,都将开始自己的营生。

各地客家对于“出年界”的称谓有所不同:

闽西客家多称为“开小正”。

兴宁、深圳龙岗地区客家人则称作“出年卦”或“出年挂”。

潮汕客家多称作“出年驾”或“出年假”。

台湾客家则俗称年初五为“隔开”、“开年架”、“出年挂”。

闽西客家年初五“开小正”时,家家户户要再次仿如年初一“新正”那样敬天神、放鞭炮。闽西客家认为灶君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初五下凡“回家”。因此家家户户在头天晚上就准备好丰盟的牲醴,年初五早上天一亮便烧香点烛,鸣放鞭炮,迎接灶君回位。客家人普遍从除夕开始(有的更从入年界开始),天天早、晚焚香点烛,燃放鞭炮,直至到正月初五的夜晚。闽西和台湾一些客家地区还在此日“火烧门前纸”,把悬挂在大门的门帘纸扯下焚烧,意即“聊新年”到此为止。这一天,耕田种地的开始进行零星的农事活动;开店经商的就开市营业,客家乡村圩市买卖也从此开始越来越热闹起来。

在赣南客家地区,年初五“出年界”时,须将厅堂的祖宗画像暂时收起,将贴于门楣的门钱纸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则可以启程上路了。但这并不意味“过年”彻底结束,而是不断将过年活动推向高潮,如赶庙会、请新年酒、舞龙灯、演采茶、“上灯”闹元宵等,方兴未艾,客家新年的狂欢要到正月十五日之后才开始回落,但“做客”风气一直要延续到正月二十日外乃至正月底。俗语云:“正月玩过,二月趟(溜)过,三月雷公猛雨也要做。”又赣南客家风俗,腊月二十四入年界开始,祖屋及家家户户的新屋大门前要挂上大红灯笼,夜夜通宵亮着。厨房里也要有灯通宵亮着,叫做“点岁火”或“点年光”,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五,而客家红灯笼则必须要一直亮到元宵后。

台湾客家年初五“隔开”日,一大清早就“拜祖公”。然后将年三十“过年日”摆在神桌上的春饭、甜粄、发糕、糖果、柑橘、饭春花等收起,意谓可以从此走出年界了。台湾客家民间此日以后不再用甜点、糖果、升仁、甜茶等招待客人。初五“隔开”后,凡是有做生意的店铺、公司、行号,必须“开市”、“开张”营业。这一天“开小正”,大街小巷特别热闹,舞狮、舞龙的全部出门,客家八音、鼓阵也一一巡行街头,仿佛财神游街一般,把每一条街道渲染得吉祥遍地,妖邪尽除,客家民间一年将无灾无病、平安幸福、喜气洋洋。

粤东地区客家人年初五“出年假”,则清晨先将灶神接回来。主家男人手持三枝香,向外当天叩拜三下,口中默念“三杯清酒五碟糖,欢迎灶君回厅堂,玉帝面前奏好事,回家带来吉与祥”。然后恭恭敬敬把香插回厅堂香炉,燃爆竹、烧金纸。过年后第一次上田做事,需带一束线香及一叠金纸,在田边拜祭一番,以求免除虫害并祈祷丰收。若要下河洗涤衣物,则也需带上香纸,去河边拜祭水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