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日本在钓渔岛不断制造事端,把上世纪中日领导人培育的中日友好关系完全摧毁。先是民间豋岛,近来发展到成群的议员集体到钓渔岛海域“钓 渔” 示威,直接冲击中国人民的心里底线。我们除了在法理上,外交宣传上作出反击外,也要作出军事斗争的准备。如日本“出格” 到派兵占领或单方面开发钓渔岛,我们不至于一点准备都没有,打无准备之战。作为中国人应当吸取19世纪末中日甲午海战惨败的教训,重温一下中日甲午海战的 历史,让国人铭记血的教训,做好保钓战争准备,打赢一场保钓的局部战争以雪前耻,重振中华雄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 “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 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 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 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 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 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 “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 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 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 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 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甲午海战前,曰本已从《天津会议专条》中捞到好处不会再为难清庭了,到甲午海战爆发时中国没有任何 军事准备,在失利后军舰甚致不敢出港迎战,完全丧失了海军的作用。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当时北洋水 师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 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 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参战方兵力:

 

    清军630,000人

 

    日军240,616人

 

    伤亡情况:

 

    清军31,500人阵亡

 

    日军13,306人死亡

 

    主要指挥官:

 

    李鸿章丁汝昌,山县有朋伊东祐亨

 

    当今中国已远非当时的清庭,综合国力世界第二,拥有为数不多的“二次核打击能力” ,是世界公认的军事强国。但是我们不居安思危,只知享乐腐化,不思进取毫无斗志是不可能打赢一场局部战争的。早作准备,时刻警惕总没坏处吧?在钓渔岛问题 上,政治,外交,宣传,军事斗争多管齐下才能使日本政府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一味的和平迁就忍让反而更刺激野兽的食欲,今天钓渔岛,明天就是海南岛能和平 吗?和平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如日本选择了战争,中国能不接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