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有三个“靖江八景”

 星辉交映 2012-08-09
历史上有三个“靖江八景”

  “八景”或“十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特产,是历史长河里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朝代或一个时期某一个地区城市文明的标志。自古以来,炎黄子孙们,尤其是文人墨客,每遇赏心悦目的佳色,总喜欢将其罗列进“八景”或“十景”中去,因此,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景观。

  自明代开始,靖江就有了自己的“八景”。据靖江史志研究专家郭寿明介绍,历史上靖江有三个八景,最早的应该是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之后,泰兴黄桥人何斐所作。何斐生于1465年,卒于1541年,靖江建县于1471年,他曾来过靖江,对靖江风光景色留下美好记忆,并将其记录在家谱中。他的“靖江八景”未被旧《靖江县志》记载,2009年泰兴黄桥镇一林姓老人向靖江史志档案办提供了一份家谱,何斐所写的“靖江八景”才为人知晓。他记载的“靖江八景”分别是“长江汇流”“孤山屹镇”“烽堠烟销”“田庐星布”“诸港平潮”“常庵井冽”“马沙断碣”“鱼浦鸣榔”,分别提到了马驮沙、长安、孤山、长江汇流的壮观及靖江古井和田园风光。

  明代万历年间(1614~1619年)任靖江知县的赵应旟,把“靖江八景”改为“牧城八景”,分别为“长江汇流”“孤山屹镇”“田庐星布”“诸港潮平”“长安井冽”“马沙遗碣”“紫薇烟树”“渔捕鸣榔”。赵应旟的八景有七处与何斐相同。清代蒋中和所写的“靖江八景”,分别是“孤峦砥柱”“雁塔横江”“澜江天际”“秋潮晚渡”“村园春槿”“沙苑桃花”“渔舟夜月”“织水梭江”。与前两个“八景”相比,这个“八景”有较大变化。

  为每个八景命名、配诗,是古代文人最热衷的。何斐给各景配的是一首五言律诗,赵应旟配的是五言绝句,蒋中和配的是七言律诗。从景点配诗中可以看出靖江面貌的变化,第一个八景中出现过烽火台,也有孤山,但那时是江中的孤山;后两个八景中的孤山,已经登陆。所以何斐写孤山是“中流常作镇”,而赵应旟写孤山是“登岸谁为挽”。这些靖江八景描写的靖江人文风情,对宣传靖江、研究靖江的历史文化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积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