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山的风致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5-16

孤山的风致

    初冬的暖阳将柔和的光芒洒向了长江岸边的一座小城——靖江。一千年前,这一片土地还未曾显出它丰腴的身体,只有一座孤峰矗立在长江之中,后来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情感的名字——孤山。

    巨浪侵天的长江,日夜风涛不息,驾驭着上游百川的东流,从千里之外,呼啸而来,江水击打着孤山,它却坚强地站立着,给了那些扬起风帆驶出长江的英雄们以最后的目送与鼓励。

    唐天宝元年(742),一位叫做鉴真的和尚,从瓜州挂起了风帆,满怀信心地去东瀛传授戒律。孤山,矗立在波涛之中,成为他出海的必经之路。每次,它总能见到这位高僧执拗地站在小舟的前头,凝视着大海的方向,时而又出没在波涛汹涌的江浪之中。它一次次地目送着他从身边缓缓离去,怀着满腔的热忱与期待,又一次次看着他失意而归,忧心忡忡。最后一次失败的时候,由于在狼山附近遭遇风暴,他不得不将小舟暂时停靠在一座孤岛上,而这座小岛至今历史学者也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名字。也许是这座小岛太普通,太平凡了,它没有金山的盛名,没有焦山的高度,也不是万里长江第一山,所以就这样被史学家们忽视了。然而,从狼山稍稍折回一点,我想最适合他整理心情的一定是这座孤山。而孤山也见证了高僧十年之内的五次失败,只不过最后这一次,他走近了它。

    孤山,自古就有神山的美誉,南朝阮升之《南兖州记》记载:“孤山有神祠。”查了一下阮升之这个人,大约生活在南朝梁代(502-557年)之前,那么推算一下孤山这座神祠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了。然而,那时山上有没有寺庙僧侣,就不得而知了。现在可以在孤山上寻找到“南朝古刹”四个大字,仿佛在告诉我们那个时候孤山上就有寺庙了。如果有的话,掐指一算,孤山寺也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了。孤山位于大江中央的江滩,明代之前,唯有舟楫,方能抵达,遂变成江景清幽、人迹罕至的江上妙境。

    当鉴真高僧登上这座孤山,面对大海的时候,他的心中定会升起一股初渡的豪情,“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然而经过屡次失败,当初的豪情还能剩下多少,此时的孤山,正如他的处境一般,四面环水,身处孤境。然而,就是这么一处江心的孤岛,有一位名叫法响的高僧却选择在这里结茅而居,建造了孤山有史记载的第一座寺——正见寺。据说,在山上陪伴这位高僧左右的是两只老虎,后来人们尊称他为伏虎禅师。现在天下人皆知有杭州孤山的梅妻鹤子,却不知靖江孤山的伏虎禅师,也许孤山缺少的正是文人的绝妙辞章,使得这样一处风景殊异的小岛湮没无名。由于伏虎禅师的精心经营,在郁郁葱葱的草木掩映之下,一座庄严的庙宇赫然矗立在孤山之上。从此,孤山香雾缭绕,晨钟暮鼓,时常有一些香客泛舟前来烧香。当鉴真高僧登上孤山时,法响已经仙逝百年了,只剩下一座“伏虎禅师塔”与一尊遗像供奉在大殿之中。法响禅师在孤山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若干年之后,鉴真大师第六次东渡成功,在日本完成了自己一生的梦想——东瀛建寺。

    时光在浪花中滚滚东流,谁又能挽住晚霞的绮丽与澄江的碧透?倘若能在这孤山之上建造一座高高的石塔,那么它美丽的倒影不就如一只生花妙笔,日夜不息地在锦绣的江面上写下绝美的诗句么。那么孤山的美,不就如女子高高盘起的发髻,多了些许的纤瘦与风致么。这必将是一幅绝美的画卷。然而不知为何,孤山屹立了千年,始终没能拥有一座高塔彰显这座城市的独特意蕴。孤山,千百年来,一直孤独地守在长江的出海口,不知见证了多少骥江的兴衰荣辱,沧海巨变。

    南宋初期岳飞退守阴沙,明嘉靖末年倭寇入侵,这两件靖江历史上的大事,与孤山北部的泥沙淤积成陆,使得当权者认为在此设置一县扼守江北门户变得尤为重要。于是,在明成化七年(1471),靖江正式设县,孤山从此不再孤立于大江之上,它有了一方沃土可以让它尽情地俯视。

    孤山上刻有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靖江人有句话:山不高,在平原上却很有风致。从这两句话,我们大抵可以知道两层含义:孤山并不是很高,孤山有自己的高度。孤山,目前高度只有55.6米,周长1.5公里,在全国的名川大山之中,可忽略不计,然而它却生长于苏中平原,在一望无际的田畴之中,赫然挺立,显得多么的气势逼人。远远地,你就能一眼望见它伟岸的身躯,高高地耸立在前方,像一位父亲在深情地俯视着自己的孩子。靖江人喜欢把长江比作母亲,把孤山比作父亲,因为在这广袤的苏中平原上,它的高度卓然撑起了一片天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