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可读性 一个人要像一本打开的书,具有可读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让人能够读懂,能理解你,这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二是要有丰富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含蓄性,“阅读”你后有所收获,不是一眼看尽,但又避免矫揉造作。这些,都需要不断拓展我们的内心世界,确立崇高的目标,形成努力追求人生目标的意趣、志向。 年轻时,要想在纷繁的社会抱紧自己的饭碗,来不及去读别人,只有埋头干好好不容易才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再说也没有“阅读”人家的能力,也不敢,有的只是崇敬和仰望,因为那时在我工作的环境里我的年龄最小,更谈不上什么资历,是一张未曾雕琢的白纸。
一辈子了,也有了同学、朋友、同事的小圈圈,现在时间又多了些,想试着“阅读”一下我圈圈里的“书”,但自身修炼差,怕读不好,读不懂。考虑许久,今日大着胆子慢慢读读看,请朋友们不要见笑。
芸芸众生,我们确实能感受到周边人群中,很多人“面目可憎”,甚至于“口气很重”,缺乏可读性,也缺乏人生的优雅感。这号人物我不愿意去读。
有一位朋友,先不管他有多高的职位,曾做过什么工作。打开这本装订不太华丽的书,就像一篇叙事文, 好读,易懂。越读越亲切,舍不得放手。他的观点每每给人启示和鼓舞 ,他对事物的见解成为我思维教科书,他处理事物的建议总是那么合情合理,是你采纳的首选。不能小看这平平常常的事,这需要长期对内心世界的锤炼 ,要有驽力追求人生目标的意趣、志向才能造就。
这本“书”好像读不尽,像涓涓细流,没有尽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