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顶山慧济禅寺【普陀山】

慧济禅寺俗称佛顶山寺,坐落在海拔299.1米的佛顶山右上方。慧济寺自1984年修复之后,全寺占地面积1.8万多平方米,有殿堂灯阁共145间。布局因山制宜,中轴线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方丈室等列同一平行线,与左右厢房互为表里,颇具浙东园林的特色。明末张苍水有诗云:“绝磴凌云嵌佛龛,扪天住笏恣豪探。”写出了佛顶山寺的奇妙景趣。

由法雨寺到慧济禅寺需经一段石级小道,人称“香云路”,全路共有1088级石阶。此路原为上山打柴的小蹊,细如羊肠。在清光绪三十年慧济寺住持文正募资砌石而成,路旁又设铁栏杆,为游人上山提供方便。一路上可见青山绿水,可闻鸟语花香。路西的青玉涧,自山巅至山麓,涓涓细流,淙淙汩汩之声,时隐时现。中途的香云亭呈长方形,建于路中,下有溪涧穿行而过。

过香云亭向前,在一个陡坡的转弯处,一方呈方形的巨岩,矗立在路侧,岩石的垂面上刻有数尺见方的四个大字:“海天佛国。”为明朝搞倭名将侯继高所书。相传当年侯继高驻普陀山抗倭,佯装上佛顶山礼佛,吸引倭寇入山,一举歼之,此字即为当时所书。“海天佛国”石上又叠一石,其形如即将倾倒之钟,高插云天,石上题款“云扶石”三字,为普陀三奇石之一。




据说在1962年,郭沫若游山,至佛顶山,信口而出“佛顶山顶佛”,并向同行者征下联。郭的秘书出“天一阁一天”对,郭不以为佳。当地一位姓郭的社队干部出了“云扶石扶云”以对,郭沫若颇为赞赏,传为佳话。


慧济禅寺山门极为简朴,上书“慧济禅寺”。与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慧济寺的主殿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两边侍立佛弟子阿难与迦叶。大殿两厢各塑有10尊塑像,是佛教传说中的“二十诸天”,后两侧则供奉观音及千手观音木雕像。大雄宝殿屋顶全以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各色琉璃瓦铺成,阳光映照下,往往能映出万道彩虹,形成“佛光普照”的绮丽景观。


该寺初为一石屋,内供奉佛像。明代圆慧和尚在榛莽间发现一石上刻有“慧济禅林”四字,遂募化在此创立“慧济庵”。当时的和尚司丞(明官署名,主管宝玺、符牌、印章等)沈泰宏为之题名曰“宝月含空”。清康熙年间,圆慧禅师的八世徒子普顺重修庵院。其后便兴废无常。据载,乾隆五十八年(1793),禅宗临济派正宗能积禅师偶然来到白华顶,在山上发现石碣,于是便以中兴慧济为已任,首创圆通、玉皇二殿,又建钟楼、大悲楼和斋楼等,扩庵为寺,由此声名远扬。









清嘉庆元年(1796),慧济寺初开钟板,挂单安众。到咸丰元年(1851),慧济寺正式开始传戒。光绪三十三年(1907),德化禅师请得御赐《大藏经》在寺中珍藏。德化于当年圆寂,其弟子文质禅师主掌法席,对慧济寺大加修茸,一切规制皆与普济寺、法雨寺二大寺相同,由此声名远震,渐与普济、法雨三分鼎足,成为普陀山第三巨刹。但它又与普陀山其它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两边侍立着弟子阿难与迦叶。大殿两厢各塑有10尊神像,为佛教传说中的“二十诸天”。释迦牟尼为佛教祖师,山上佛教信徒出于对释迦牟尼的崇敬,把圣像供奉在全山最高的寺中,殿内明灯莲台,香火不灭。观音殿在藏经阁西,原为大悲殿址,1989年,为填补三大寺中唯佛顶山寺无观音殿的空白,由普陀山佛教协会建造,殿内除精塑2.7米高观音圣像外,四壁嵌雕观世音菩萨石刻像123尊,荟集唐宋元明清历朝名画家所绘的观音宝像,形态各异,精妙绝伦,可谓本山宗教艺术之精华。壁画后面,妙善方丈撰《精刻历朝名画观音宝像后记》有云。






慧济寺自1984年修复之后,规制恢宏壮观,全寺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188.73平方米,有殿堂楼阁共145间。布局因山制宜,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原玉皇殿)、藏经楼、方丈室等列同一平行线,与左右厢房相拥,颇具浙东园林特色。寺院深藏高岗林屏之中,清幽绝伦,走出山门不远,便可近观幽厅诸峰,遐瞰漂缈群岛。四周鸟语花香,令人恍若置身天国。竟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慨。”明末张苍水有诗云:“绝磴凌云嵌佛龛,天住笏恣豪探。苍茫远水横碧空,历乱群峰倒蔚兰......”写出了佛顶山寺的奇妙景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