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作红木家具的现代“穿越”路径

 苏迷 2012-08-10

当前,苏作红木工艺家具制造业如火如荼,但是高昂的价格,机器的批量复制、和缺少创新款式,让很多红木家具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价高却不叫座。苏作古典红木家具制造如何才能既要坚实的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又不囿于前人的樊篱而有所创新发展,让苏作红木家具成功“穿越”到现代高端生活?  

不做“镜中花,水中月”

红木家具叫好更要叫座

一套交趾黄檀的卧房家具标价近百万元,即使打折下来也需要40万元以上,目前苏州红木家具市场的售价的确高。当然,企业有他们自己的解释:红木家具就是奢侈品,奢侈品就应该高价,珍稀原材、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内涵让它的价值具有不可复制性。更何况,市场上的有钱人是此类家具的主流消费群体,他们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现在苏州市场上的很多高价红木家具,除了具备“高身价”的显著特质外,品牌历史、产品底蕴、独到设计、精湛工艺、工匠精神等奢侈品不可或缺的因素难以体现。更有相当部分企业认为奢侈家具就应该是满地雕刻、繁缛不堪,这与传统东方美学与时代审美潮流背道而驰。恰似“镜中花、水中月”,好看却不中用。

百年堂红木家具馆的负责人金志伟告诉记者:我们要主动放下身段,仅赚取合理的利润,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百年堂红木的价格非常合理,就是让终端客户决定产品的实际价值,由于一心为消费者着想效果十分显著。如此看来,市场的刚性需求一直存在,关键取决于企业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消费者。

摒弃机器工业化生产

唤回“香山帮工匠精神”

为了追求器物完美而不惜精工细雕、稀世美材的“香山工匠精神”,长期以来被视为苏作传统红木家具最值得信赖的密码。近年来,随着企业产能的扩张,“香山工匠精神”被逐渐淡忘,他们习惯以小料拼接后上深色,通过机器满雕来掩饰木材、工艺的瑕疵,使用若干年后都会“真相毕露”。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序都能省就省:木材烘干流程被忽略,由于水分蒸发不彻底制成家具后发生收缩、爆裂;榫卯制作偷工减料,严重影响家具的牢度。

产能扩张在市场火爆时能让企业赚到更多的钱,但决不能以牺牲品质为代价。控制规模,强化工艺与标准化流程,力求每一件作品外形精美、工艺精到,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唯有如此,才能展现“工匠精神”。百年堂红木资金雄厚,工厂里却少有机器的轰鸣,他们坚称只做香山工匠手工打造的精品红木:百年堂存储了大量黄花梨、小叶紫檀、大红酸枝原材,通直料大多靠自然风干,更有相当部分能制成独板;以无以复制的珍材为基础,加工精度由毫米提至0.1毫米,实现榫的五个面与卯的五个面必须“面面相贴”;融入现代美学思想、透视和人体工学,将对美的追求贯穿于整个制作。

满城尽演“古装戏”

只有创新才能成功“穿越”

漠视当代生活使用功能而盲目仿古,导致苏州红木家具市场的异化。相当部分生产企业依葫芦画瓢,仿制出大量的“新古董”,美其名曰文化回归。且不说绝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的复制品。

之所以出现这一“异化”现象,是市场盲目追捧惹的祸,他们将红木家具与传统家具画上了等号,不仿古反而成为红木家具“不伦不类”的另类。笔者采访了几位红木家具企业的董事长,他们甚至要求红木家具上的图案必须是古代名家的原作,并将其称为“家具创新”:“唐寅、仇英的名作价值连城,人们买不到真迹买我的家具也能达到同样效果。”

金志伟说:只有紧跟生活潮流,打造当代精品才能最终突围。明式家具以文人美学指导工匠打造“含蓄中见风雅”的意境,成就了江南儒匠的绝代风韵;清式家具洋为中用慕新异,反映出皇宫贵胄对“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自信与大气;古人的创新流芳百世,因为他们掌握了生活的真谛。生活的脚步永不停息,苏作红木家具的演进史必然紧跟时代生活潮流,前人的创新业已成为今日的经典,当下我们的创新亦将成为百年后的经典。

不断提升软实力

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红木家具不是绝对意义的投资收藏品,只有在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在企业营销理念、品牌建设、材料选择、生产技术、结构工艺、装饰题材、产品功能等进行大胆创新,才能撬动千亿元红木家具大市场。金志伟认为,红木家具的发展要注重品牌建设,把苏州工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红木家具才有前途。

他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红木桌子、办公桌、写字台偏高,从桌面到中屉底面的距离一般偏大,对容膝空间有妨碍。长期使用会诱发颈椎病、鼠标手等白领职业病。如果进行技术改造上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金志伟认为,增强文化创新的软实力是苏作红木家具成功“穿越”到人们现实生活,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