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审美演义(26--28 全)

 鸿墨轩3dec 2012-08-11

书法审美演义(26--28  全)

转自  爱雅阁  郁勃豪迈的王铎(26)

 图片

  

在明将亡未亡之际,书坛出现了创新大家王铎。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是横跨明清的大书家。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然王生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后降清,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新贵,在以气节自持的明代遗民眼中,自是被鄙夷的贰臣。入清后王铎做了八年的官。乾隆帝时,朝廷借敕编《四库全书》之际,查毁了王铎的全部书刊,并将王铎列入《贰臣传》。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他用笔张弛有度,流转自如,有力道千钧之力。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王铎)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

王铎有着很深的书法功底。他的行书也吸收了颜、柳、赵和米芾、杨凝式等多家笔法,也像黄庭坚一样欹侧取势,笔画舒展。但王铎的行草颇得颜草神韵,虽然用笔也追求苍劲效果,但比黄庭坚更自然流畅。字体饱满而灵动,雄伟而矫健,神采动人。


          王铎.赠张抱一行书诗卷(局部)(藏日东京)


                  
王铎.赠汤若望诗翰(局部)

我们看他的行书,体态端庄而笔画灵动,方切硬朗的点线,表现出斩钉截铁的用笔风格,从中可看出他吸收了欧书的方整和柳书的峻利,但结构形态上也明显带有颜楷的饱满雍容气度。因而显得既雍容大度又刚劲有力。


                     王铎《蘜潭纂峨眉山纪游诗》

当然,王铎书法成就最高的是草书。他的草书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既有张旭草书线条的郁勃雄强,又有怀素的飘逸蕴藉,更有颜真卿草书的雍容大度。表现在用笔上,是粗细曲直任其自然,粗尽其粗,细尽其细。因而点线形象非常丰富。最显著的是他的连笔和转折。他的草书往往一笔写出十多个字,而且节奏急促,似乎不避转折的突然与用笔的沙涩。表现突出的是他的草书甚至出现不少向上大回环的勾笔和出锋。出现很多急促转折“纠缠成堆”的线条。如果功力不足,很容易造成乱阵散兵。但由于王铎笔法精熟,具有超常驾驭线条的能力,因而在纷沓反复、连绵动荡的节奏中,反而创造出激越动荡而神气贯通的点线形象。望之如藤蔓盘生,又如刀兵交接,煞是激烈壮观。

 


                      王铎连绵草选

王铎的草书有一股郁勃之气,有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大气。而没有半点平和散逸的味道。从这一点上,也可看出生活中的人格与个体书风往往存在极大差异。因为王铎在明亡之后降清,在气节上颇多可疵之处,也因之许多人对他的人品常有微词。或许是他的书风实在不会引起大清朝喜欢平和俊雅书风的康熙他们的喜爱吧。不管怎么说,书法成就一点也不亚于董其昌的王铎,在大清朝最后受到的待遇比之董其昌就差得远了。但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家。且有“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说法。


                   王铎.草书杜律诗(局部)

   

                 王铎.书赠郑公度草书诗卷(局部)

我们看王铎的草书,感受到的是一股郁勃之气,是豪迈之慨,是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杰本色。但实际上王铎作为“贰臣”,是惟命是从的,是没有多少英雄气慨的。这样看来,他的书法风格好像与他的性格相矛盾。而作为社会的人与艺术作品中的品格其实是可以不同的。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王铎,他是必须顺应政治与生活,但作为艺术特别是不直接抒发思想情感的书法艺术,他完全可以保留他的英雄气慨。更何况,人本身也可以具有性格的多重性呢。

王铎郁勃的草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直接受其影响的,则是稍后的思想者傅山,其“连绵草”与王草一脉相承。

王铎的草书具有开拓性的地位,这种一反简练明朗传统而为繁复纠缠的点线极大丰富了草书点线的形象。其实,虽然王铎作为“贰臣”,但他的草书也与徐渭、傅山等人一样,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和明代的反叛传统与反抗专制有着内在的联系。

 

书名被高估了的傅山(27)

 图片

  

傅山(1607-1684),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阳曲人。在学术和学术思想上,傅山的学问文章,都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尤其是前半生明朝末亡之时,思想已带有明显的个性自由倾向,不重当时学者所重的理学,赞扬被明朝统治者视作洪水猛兽的李贽学术思想,赞同刘辰翁杨慎、钟星等节高和寡之士的文风。对明末的政治腐败,官场龌龊,有着清醒的认识。清军入关明王朝灭亡后,傅山一反清初一般学者以经学为中心的研究范围,独辟研究子学的途径,冲破宋明以来重理的羁绊,开拓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清后研治诸子的开山鼻祖。傅山一生著述颇丰,可惜所著宏论,大都散失,只存书名和篇名,留存于世的仅《霜红龛集》和《两汉人名韵》两部。在诗、文、书、画诸方面,造诣颇深。

但傅山最为人们所重的,是他在这个千年之变表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气节。他多次从事反清的活动,并曾被捕,在狱中“抗词不屈,绝食数日,几死”。尤其是康熙年间,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傅山时已七十二岁,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荐其进京应试,他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驾,竟令人舁其床而行,至都门外三十里,傅山抵死不入城,清廷免试,授封“内阁中书”放还。他既不谢恩,亦不接受,出京时,送行者途为之塞。

傅山的学问和气节理应得到我们足够的尊重(尤其在我们这个普遍患有软骨病的国度!)。但傅山先生的历史地位,本也无需借重其书法影响——由于其影响和书法主张,他的书法成就实际上被高估了。据说处于董赵书风笼罩书坛之际的傅山,也曾学过赵孟,明亡以后专攻颜鲁公,再后直取魏晋,逆流而上,直入渊薮。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云:“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钟王,朴实古拙。


                  傅山小楷心经(局部)

 我们看他的楷书,古朴是确实的,也有明显的不事规矩、不求规整、但求适意的特点。但除了用笔刚直、结体随意(有的严重失衡)外,无论如何说不上是一流的作品。

不光如此,被人盛赞的傅山草书也带有明显违反传统的倾向而显得过于随便。草书经千百年形成的简省原则与笔顺规则在他的纵情使性中几乎变得毫无意义。有时简直显得无法无天。而书法作为有着严格规则的艺术,过犹不及,过于不守规则,难免出现粗野甚至粗俗。


                 傅山草书千字文(局部)

 傅山喜以篆隶笔法作书,重骨力,宗颜书而参以钟王意趣,并受王铎书风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时誉。他后期对赵字贬斥得很利害“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霜红龛集》)。这一段书评无疑是他的“书如其人”的典型论断,也带有强烈的反叛传统特征,与明代的思想解放同步,与他生逢千年未有之变的特殊时代有关。他在《作字示儿孙》中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这种论述针对当时“奴书”盛行的清初书坛当然是一副清醒剂。而他他力倡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主张,以自然天倪为尚,三百多年来也一直备受推崇。但傅山的书法曾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就未免是过誉了。这“宁拙”、“宁丑”、“宁支离”、“宁直率”是一种追求个性的宣言。与徐渭、王铎的书法追求也是一脉相承的。

傅山最著名的是他的连绵草,也很有个性,但毕竟过于狂野,有时甚至过于粗鄙,终究是个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书家。


                    傅山连绵草选

 

书画雄杰石涛(28)

 图片

  

明、清两代是我国集权专制达到极致,思想钳制最为严酷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李贽的童心说,黄宗羲的“原君”思想都对专制集权发起了强烈的攻击,与之相应的是文艺也不乏批判和个性,如徐渭、郑燮,如吴敬梓、曹雪芹。但明清两代的文艺家在追求个性与自由的同时,又大都不能忘情于封建科举的功名。明末清初的石涛在这点上就非常典型。

石涛(1641?-1724)本姓朱,名若极。广西人。为僧后法名原济、道济,字石涛。题画别号甚多,如苦瓜和尚、清湘老人、大涤子、瞎尊者、阿长、济山僧等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石涛号称出生于帝王胄裔,明亡之时他不过是三岁小孩,他的出家更多的也只是一种政治姿态,性格中充满了“动”的因素,因而他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山呼万岁,并且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但权贵们仅把他当作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并未与之计较,故而功败垂成。因此他是在清高自许与不甘沉寂之中矛盾地渡过了一生,好在他聪明绝顶,巧妙地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也正是他异于常人的高明之处。石涛的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更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在山水画创新上成就很大。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对后世书画有着深远的影响。著有《石涛画语录》。


                         石涛山水画

 他的书法,在行楷中参以隶法,有六朝造像记的笔意,用笔不拘成法,字形大小参差,正欹错落,然笔墨古朴遒劲,天真烂漫,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隶书也写得“散朴有致,不检绳墨”。甚至时时颇有披头散发、不修边幅之态,而由于功力深厚,在随意使转中蕴含严格的笔法,显露自我真趣。


                 
石涛隶行书选
   我们从石涛的隶行中可以看出郑板桥“六分半”书的影子(尤其第二幅,可清晰地看出郑的师承)

 从他的隶、行书的创新可以看出石涛在书法上一路的浪漫主义书风的发扬,也是个性张扬的直接显现。不过相比之下,石涛比不上徐渭浪漫激越。


                         石涛行书

石涛的行书在恣意舒展中保留着严格的法度与规则。显得既痛快淋漓又活泼优美。


                       石涛行书

 “散朴有致,不检绳墨”,实际上就是特立豪迈。这不但表现在他的隶书,更表现在他的行、草书中。


                            石涛.梅花图

看他的题跋,无论是快出的勾的粗重尖劲,还是笔画粗细变化的突然和草笔顺滑的圆圈,都表现出豪迈奔放。这是功力深厚与个性郁勃的自然流露。


                        石涛行书条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