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莱胜境蕴玄机??叶夫

 松柏藏书楼 2012-08-12

东莱胜境蕴玄机  

(2010-10-02 22:43:10)

东莱胜境蕴玄机 <wbr> <wbr>叶夫

    随着大基山道教文化的旅游建设开发,莱州的道教文化研究便越发显现出来,而作为莱州道教文化的依附之地,大基山、云峰山、寒同山、崮山和大泽山等,便成为人们探询之乡,成为文史学家深思的话题。笔者作为地方的一名新闻记者,常有机会登临这些风光胜地,接触方方面面的学者,搜集大大小小有关道教的故事,厚集而薄发,便产生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思绪:这里为何会成为道教的活动中心,并且,历经数千年而不废呢?寻问史家、访探史书,均星星点点,不能形成其完整的脉系源流。然而,冥冥之中,总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这山、这水和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道教的悠然乐土。于是,开始了我的山水问“道”之旅。

    知始于何时的远古时代,中原的先人们,就把太阳升起的地方,想象为天地相交之处,想象为神灵居住之地,便有先人的一支,跨越崇山峻岭,来此探询神灵。当然,幻影无法兑现,但这里幽雅的山水风光,丰富的物产资源,良好的气候变化,使这支先人乐不思蜀,就此把生活的家园建在了这山和海交汇的渤海湾畔。位于莱州南部的黑羊山,2002年春天见证了这样的场面,在修建威乌高速公路时,出土了距今约四千年前的岳石文化时期的完整古村落遗址。因为封土数胶泥质地,密不透气,笔者看到,那人骨、兽骨、陶罐、陶器等出土文物大都保存较好。其中还有陶制的箭头、纺线的陶轮、捕鱼的网坠,惟妙惟肖地描画出一副远古时代的农耕风情画。省考古工作队的专家说,就这个古村落的布局规模、建筑的粮仓、以及村落中的排水渠道来说,其生活已经是相当富庶的了。而其房屋的建筑,墓穴的方向,祭奠的物品等有规律的布局,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就已经萌芽初具了一种精神寄托。

    莱州,地处胶东半岛与内陆腹地的交通咽喉地带,又远离中原战火和是非之地,人们安居乐业,物质充足,为道家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据史记研究,道教的开创是由东汉的张道陵创立,到南北朝时兴盛起来。这期间,莱州已是胶东半岛上唯一的州府“东莱郡”的府治了,据2002年,在莱州城西北的朱皋村北和城东北的朱韩村出土的汉墓文物考证,许多墓葬中的陪葬品,是带有中原色彩图案的漆器,还有近一米高的带彩陶人陶马,这些都在证明,当时的莱州粮食富庶、经济繁荣、社会安宁。而此时的中原大地,你争我夺,政治黑暗,许多文人生不得志,便转而寄情山水,纷纷远寻清净之乡。南方太热,北方太冷,西方荒凉,只有神奇的东方充满着诱惑,况且,秦皇汉武还驾临此地企求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一批又一批看破红尘的“高人”来到这里,寻求解脱内心苦闷,探索拯救心灵之道。尽管道家追求清净幽雅之地,但也并非要远离人间烟火,那样的话,他们的生活来源就会成为问题,发展道家宗派,传播道家思想就失去了自身意义。远在东海之滨的昆嵛山,风景可谓很佳,山雄海阔,生态环境优美,但是在那个年代里,人烟稀少,无法适应道家的终极所求,所以直到解放前夕,这里的道家规模依然很小,而且只能成为道教体系的枝肖末节。

    古时,由莱州去胶东各地,要从云峰山南坡沿临疃河向东,十里左右处,就是寒同山,这里环山形成怀抱之势,中间的半腰处,是悬崖峭壁,旁边又有一块平整的凹地,一缕细细的山泉泪泪沁出,在石缝间会聚成潭。站在这里远望,大泽山脉逶迤秀美,近处的山峰造型巧似两尊仰天而躺的大佛,东面的是一女性,头、发、眼、鼻、嘴、脖、雄、乳、腹皆惟妙惟肖;西面的像一男性,其五官布局造型也极相似,宽大的额头,肥硕的下巴,两手平放于胸前,显出虔诚祥和的神态,令人顿生景仰之情。山下是一条大河缓缓流过,两岸绿树茂盛,田野方圆穿插,沿河坐落的村庄掩映于古树之中。想那遥远的年代里,这些村庄大都只有几间村舍茅店吧?晨晓昏晚之时,便有炊烟袅袅升腾。驿路之上,商贾车队往来不断,在此静怀修炼不是最好的场所吗?加之,这里距州县仅两个时辰的光景,要与城里的大户和官家牵手,也很是方便,长此下去,不愁香火不盛。

    而位于城东十多里的大基山,则是四围青山,怀揣方圆几平方公里的谷地,一条弯曲的小路,迎着潺潺的流水伸向山中,在山外眺望,看不到里面的景象,极是幽雅僻静。山后则另有一条小路通向北面,沿着这条道路出山后,再向东行十几里,便是崮山,这山孤峰挺立,雄视百里,上山之路呈之字之形,陡且险峻。山顶之上,有一方平地,西北两面矗立着红色的花岗岩石壁,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红色的光辉,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这一奇观。就在这块巨岩下,有一方三尺左右见方的水池,晶莹的山水常年不枯。更为奇特的是,站在这山下五里之外,东略偏北之处,姚望崮山,恰似一尊仰躺着的少女,身上五官比例匀称,造型曲线优美,特别是两只乳房挺秀俊美,呈现着少女沉睡之中的恬静。这些相通相连之山,充满钟灵神奇之山,可住可游之山,都是道家追寻之地。

    在莱州道家择居之地,都有清清山泉可以利用。东汉时期,北方主要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势力影响最强,而这两个道教的主要手法,就是以“符水”救世。在莱州,历史上的”五斗米道“相当盛行,至今还流传着到神仙洞喝“神水”可以包治百病的传说。而“大基鸣泉”则更是为道家提供了清新幽静的生活环境。当大地进入暑气蒸笼的三伏,这里却是一派凉风习习,茂密的山林散发着丝丝水气,步入山谷溪涧,选一光滑巨石,伴着溪水的流韵,片刻,便能进入冥冥世界,确是一片能够清心寡欲的所在。

    假如是在北风晴天的日子里,登上这些山巅,均能观海遥沙,享受极目楚天的辽阔。特别是在夕阳落山之时,一片金光粼粼的大海便跃然于视野,点点渔帆享受着晚霞的宁静,漂在天边悠然自得,耳畔响起阵阵暮鼓,似在唤回晚归的生灵,于是,群群鸟鹊喧闹而降,没于茂密的山林中。如此幽谧之处,道家还有二心吗?假如是在朝阳初升之前,攀上山巅,却会享受到另一番心旷神怡的景象,天际之处,红霞逐渐扩大,一轮红日跳跃而出,霎时便将山河大地涂抹的金光灿烂,极大地提升人们的心灵感受,产生天地合一、物极忘我的精神境界。如果此时再有一片山雾拂来,罩住半山以下的面目,那孤立于云雾之上的几处山头,好似游浮于大海中的岛屿,飘飘如仙。如此绝妙佳境,谁还会再寻他乡呢?

    北魏时期的光州刺史郑道昭在任时,莱州境内的道教已很声势,道观遍布较大山野,就连不算险要的云峰山上,也有了道家生活,据有关人士考证发现,山中巨石之上有建筑臼窝,山沟淤石土中有古代残砖断瓦,说明山上建筑不在少数。做为一个刺史,能够在此山留下大量题刻,并非仅是山中的景色迷人,另有原因,就是山上的道士可能是个隐名埋姓的文人墨客,也可能是郑道昭当年的官场好友。北魏时期的孝文帝和当时在朝担任重要官职的郑道昭都是信奉道教,而继任的北魏宣武帝则信奉佛教,排挤道教,郑道昭不甘屈忍,主动提出到东莱边夷之地为官的辞呈,这也正好成全了对立派的心思。道昭是世代书香门第,十四代官宦之家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才华横溢的一代骄子郑道昭,其书法功夫精湛盖世,是北朝书家之中的一支奇葩,名声与南朝的王羲之齐名,被当朝誉为“南王北郑”。名山佳水乐逍遥,又逢道家思想土壤的滋润,一篇篇即兴之作便在郑道昭的游赏之中应运而生,一方方惊世真迹便在这东莱群山中千古流芳。而大基山等地同云峰山一样,也是郑道昭经常光顾之地。“岩堂隐星霄,遥檐架云飞,郑公乘烟至,道士披霞归。”从他留下的大量诗作和刻石内容来看,这里的香火并不比别处少些。而他在任之时,年岁已高,要在大基山的四面山峰上巡游一圈,至少也要两天以上,那么山中食宿必有道家好好款待,谈天说地,借古论今,友情于投机处升华,才情在杯盏中横溢,于是,那支神来之笔,便为四面山峰题下神坛法名,山门之处也便有了刺史大人的“铭告”,虽然这只是一道非官方的保护文告,然而,它却比官方的正式文告又要高妙许多,使这里成为道家的永久乐土。

    继任光州刺史的正是郑道昭的儿子郑述祖,这位与皇亲国妾有着千丝万缕亲缘关系的官宦子弟,不仅遵循了父亲崇尚道教的衣钵,还把一些朝中的贵族引入大基山中,修身养性,悟练真经。西山脚下的“先天观”和公主墓便是一个明证。“三撵入山”(三位有公主身份的贵人同时入山)的传说和“天下第一庵”的石碑,都寓意着历史上的这些故事确曾有过。

    金元时期的著名道祖王重阳与其弟子丘处机云游胶东时,看好了莱州的山山水水,一时不思再游,竟在此修建道观(城北45里处的“兴仙宫”),久居不去,并破例招收了最后的一个弟子,莱州武官村的刘长生。后来,丘处机扶助元帝一统天下,被特别加以封赏,凡七真人修炼之地,均拨巨款加以修建道观供奉道教始祖,于是,莱州的寒同山神仙洞、大基山道士谷太清宫、武官村灵虚宫等地,一时工匠攒动,斧薪石凿之声齐起,座座宏伟道观把莱州的道教文化推上历史的峰巅。查阅莱州史志可知,金元时期,仅现今莱州市范围内的大型道观就有十五座。其中邱处机修建的迎祥观,专为皇亲国妾享用。刘长生则精心修建大基山中的“先天观”,并久居此地,潜心钻研,创立了全真道北七真派之一的“随山派”,并与邱处机一起共赴崂山传道,使崂山道士全部归宗于“随山派”。至此,莱州的大基山便成为胶东半岛地区的道教文化活动中心,一时各地道徒云游来此,题下许多碑记刻石散布于莱州的山水之间。

    “桥过院对柳塘湾,夜月明时半户关。遥驾鹤来归洞晚,静琴弹坐伴云间。烧丹觅火无空灶,采药寻仙有明月。瓢挂树高人隐久,嚣尘嚼水响潺潺。”这是刘长生题写的诗文,也是他赞美东莱山水的绝妙华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