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症心典

 随龙 2012-08-13
11、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诠解]
本条举卒厥证为例,说明疾病传变的规律,预断疾病发展的方法。两手的寸部脉沉大而滑,沉大为里实,滑为痰气郁滞。若邪随血气内入于心,血瘀气滞,而不流通,则神去机息,故唇口青,身冷,忽然昏倒而死,若邪气人腑,则传而不藏,气还血行,阳气外达,则身和,汗自出,故愈。

[选注]
《金匮要略编注》:邪气入脏,神明昏愦,卒倒无知,谓之卒厥。若唇口青身冷,即是邪气入脏,堵塞血气,神机不能出入,脏气垂绝,所以主死;若身和汗出,乃邪气入腑,闭塞腑气,不得出入,一时卒倒,非脏绝之比,顷时阳机外达,邪气随之外泄,故知入腑即愈。



12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诠解]
本条举例论述疾病传变有顺逆的不同。脉脱为正邪相争,邪气逼于经脉,正气被遏,经脉不通,故脉绝似脱。若邪气入脏者,则深而难出,故气竭不复则死;邪气入腑者,浅而易通,故气知脉出即愈。
浸淫疮为湿热火毒之邪浸淫肌表,发为皮肤湿疮。若正气衰弱,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为毒邪从外入里,故不可治;若从口而流向四肢者,则为毒邪从里达表,故为可治。总之,病由外传内者难治;由内传外者易治。这是诊断疾病的普遍规律,所以说: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选注]
《金匮要略正义》:脏为阴,腑为阳,阴主里,阳主外。凡病以出阳为浅,入阴为深,故即死、即愈之机所由别也。浸淫疮显而易见,可知非独卒中为然,内外百病,皆作如是论治耳。


13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謦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俼废水服,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诠解]
本条是论述病症的分类方法,以及邪气伤人的规律。阳病是指外表经络的病证,包括头、项、腰、脊、臂、脚等六个部位,每个部位又有营病、卫病、营卫交病三种性质,三乘六得一十八,故曰阳病十八。阴病是指内部脏腑的病证,包括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九种病,每个病又分虚病,实病两种,二乘九得十八,故曰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谓五脏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而为病,有在气分、血分、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乘六为五脏各有十八病,十八乘五为九十病。六微指六腑病,有六淫之邪中于六腑,又有六分、血分以及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乘六为微有十八病,综上所述六个十八,合为一百零八病。五劳,为五脏劳伤之病,如久视伤血,外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又指指心劳、肺劳、脾劳、肾劳、肝劳叫五脏劳伤。七伤,好食伤,忧伤,骨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六极(极,是极度劳损的意思),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妇人三十六病,据《千金》所载,为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等,均是妇科杂病。清邪居上雾伤于上雾伤皮腠,谓雾露轻清之邪,伤于上部皮腠为病。浊邪居下湿伤于下,谓水湿重浊之邪,伤于下部流入关节为病。大邪中表风中于前风令脉浮,谓风为阳邪,午前伤人,引起伤风,脉浮缓等表证。小邪中里寒中于暮寒冷脉 ,谓寒为阴邪,旦暮伤人,引起寒邪外中,脉紧急等表证。磬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谓饮食不节,则伤脾胃,引起腹痛胀满等证。极寒伤经,谓寒邪归于阴经而主静,引起经脉不通,疼痛等证。极热伤络,谓热邪入于脉络主动,引起脉络血奔、出血等证。五邪中人,各有法度,谓所伤之部位,受伤时间,所表现之脉证,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

[选注]
《医宗金鉴》: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也;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清邪居上,谓雾邪本乎天也;浊邪居下,谓湿邪本乎地也。六淫天邪,故名大邪,六淫伤外,故曰:中表也;七情人邪,故名小邪,七情伤内,故曰:中里也。磬饪者,饮食也。饮食之邪,从口而入,食伤隔夜不化,故名曰:宿食也。五邪,谓风、寒、湿、雾、饮食也。夫五邪之中人,莫不各以类而相从。前者早也,风中于早,从阳类也。寒中于暮,从阴类也。雾邪清轻,故伤皮肤。湿邪浊重,故流关节。饮食失节,故伤脾胃。极寒之食伤经,以经属阴也;极热之食伤络,以络属阳也。
14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诠解]
本条是论述表里同病,急则先治的原则。病、而医误下之,损伤脾胃,续发下利清谷不止,此时虽有身体疼痛等表证不解,也要急当救里。因为下利清谷不止,则阳气虚惫可知,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如服药后,大便调和,脾胃恢复正常,此时则应急当救表,以免表邪传里。宜桂枝汤,前者先救里,在于护正为急,后者急当救表,则在于祛邪以杜其传也。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治实症者,以逐邪为急;治虚症者,以养正为急。盖正气不固,则无以御邪而却疾;故虽身体疼痛,而急当救里。表邪不去,势必入里而增患,故即清便自调,则仍当救表也。



1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诠解]
本条是论述久病新病同时存在,要以先治新病为原则。痼疾是难治的久病。病势已经现和,治以不易,更难除根,不能急治;卒病是新得之病,病势急迫,变化多端,但是容易治愈,故以先治为妙。

[选注]
《金匮玉函经二注》:痼疾,谓病已沉痼,非旦夕可取效者。卒病,谓卒然而来,新感而可取效于旦夕者,乘其所入未深,急去其邪,不使稽留而为患也。且痼疾之人,正气素虚,邪尤易传,设多瞻顾,致令两邪相合,为患不浅。故仲景立方于此,使后之学者,知所先后也。


16
、师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索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心发热也。

[诠解]
本条是论述护理原则。五脏疾病的性质是不同的,因而适应病情的饮食居处也是不同的。病人的所得、所惑,所不喜,要随疾病的性质不同而变化,如病人脾胃虚寒,适合病人的饮食以热熟易消化的食物为好,温暖的居处,又服温补脾胃的药物,则脾胃虚寒能够治愈。反之,给病人以生冷粘滑不易消化的食物,寒冷潮湿不良的居处,加以苦寒伤胃气的药物,有此所恶和所不喜则使疾病有异常变化,医生亦不可不加注意,如病人素不应食,而突然反暴思之,是乃病邪之气,变传脏气使然,故食之则适以助病气而增发热。

[选注]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五脏病和有所得,如其喜者而与之,能助其正而息其邪,其病可愈也,五脏病又各有所恶,各随其所喜者而为病,犯其所忌而与之,能伤其正而益其邪, 其病益增也。此病之性情,亦因人之性情为性情,而人之性情各有嗜好,百事皆然,食物又易于观辨。病者素不应食者,不喜食之物也,因病而复暴思欲食,此病为饥渴所以害也,因与食之,其脏与之不相宜,食之必发热,无益于气血,而徒长其病邪。可见所喜者应与之,而所恶者应远远之理矣。


17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诠解]
本条是举例说明随其所得而攻之的道理。病在脏腑,如水、血、痰、食之实邪皆可攻下以去,然当随其所得之邪,如渴者,水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用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矣。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如渴者,水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若有食者,食与热得,而热结在食,则宜承气汤下其食,面热亦去,若无所得,则无形之邪,岂攻法所能去哉。

结语
本篇是论述疾病的预防、病因、病机、诊断以及治疗等内容。首先提出的重要治略思想,就是治未病。治未病的关键,是掌握疾病相传的规律。如能掌握这一规律,就可以控制病热的传变。另外,也要掌握治疗虚证的三个方法,和补不足,损有余的治病大法。
本篇科学的诊断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是五常,生命存在的条件是风气。因此说,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正常的气候,能影响人体而发生决策关,关键还决定于正气的强弱。如五脏元真通畅,人既安和,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关于病因分类方面,也有内、外中和其它方面。
本篇还论述了诊断疾病,预防疾病和护理原则等内容。
本篇在治疗方面,提出了表里同病,原则 是急者先治;久病、新病同时存在,原则是先治新病;以及随其所得而攻之的灵活的辩证论治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