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脏腑理论实例讲解》眩晕

 淄水渔夫 2012-08-13
眩晕

唐某,女,44岁,医院职工。主诉:眩晕8年余。现病史:患者平素无高血压病史。于1972年开始间断性眩晕、耳鸣,甚至恶心呕吐如坐车船,西医曾用654—2、葡萄糖、碳酸氢钠及中药治疗,时轻时重,效果不佳。1979年3月23口上中班后,夜间突然眩晕耳鸣,恶心呕吐,腹泻,即到本院静脉注射葡萄糖、碳酸氢钠(用量不详)。症不减轻,反而寒战、高热。主症:寒战高热,眩晕耳鸣,如坐车船旋转不定。血压为160/90 mmHg。苔腻,脉弦。诊断:①内耳眩晕症,②高热(药物反应所致)。治则:平肝,宁眩,清热。方药:石决明(先煎)30 g,磁石(先煎)30 g,紫石英(先煎)9 g,白蒺藜15 g,白薇6 g,茯神12 g,菊花9 g,蒲公英、金银花、白芍、苇根、连翘各15 g,竹叶、佩兰各9 g。2付,水煎服。热退,眩晕耳呜大减,惟纳呆,梦多。继守原方出入再进:石决明(先煎)、磁石(先煎)各30 g,紫石英(先煎)9 g,白蒺藜15 g,白薇6 g,茯神12 g,菊花9 g,金银花15 g,白芍15 g,建曲9 g,麦芽15 g,麦冬9 g,连翘15 g,佩兰9 g,夜交藤15 g。3付。上方共进5付,病症痊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临证医案医方))1981,32)

【按语】本案为眩晕。内耳眩晕病症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其确切病因尚未明了。近年来一般多认为为可能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迷路动脉痉挛,继而使内耳淋巴液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导致迷路水肿及内耳淋巴系压力增高,从而产生内淋巴腔扩大及内耳末梢缺氧、变性等病理改变。中医认为眩是眼花,晕是头晕,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本病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本例是由于久病不愈,耗损气血,加之劳累过度而诱发。眩晕耳鸣,如坐车船乃为肝阳上亢,上冒巅顶之故,痰浊阻于中焦,使胃气上逆故纳呆、恶心呕吐,脾运失司则腹泻;热扰心神故多梦;苔腻为痰浊内蕴之象;脉弦为肝阳上亢之征。寒战高热是邪正剧争之故。治疗以平肝宁眩为主,佐以清热。方中生石决明、紫石英、白芍、白薇、菊花、白蒺藜平肝养肝,清脑宁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建曲、麦芽和胃;佩兰芳香化浊;茯神、夜交藤、苇根、麦冬清心安神;竹叶引热下行。肝阳平,心神安,脾胃和,湿浊化,故病获痊愈。



慢性胃炎

胡某,男,30岁,干部,1964年4月9日初诊。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胃上脘经常疼痛,烧心吐酸,逆气,腹胀,饭后为甚,口干,纳食不佳,吃硬食、遇寒冷则症状加重,二便尚调。苔薄白,脉弦细,以肝胃不和拟方。方药:杭白芍9 g,醋柴胡6 g,广陈皮、香附、乌药各9 g,沉香3 g,砂仁、广木香各6 g,厚朴、莱菔子(炒)、建曲、谷芽、麦芽各9 g,乌贼骨12 g,甘草3 g,炒吴茱萸l g,炒黄连2 g。3付。服药3剂后,胃痛、腹胀、吐酸明显减轻,饮食增加,上方已初见疗效,原方继服。照上方又服5付后痊愈,数年未发。(《临证医案医方》1981。54)
【按语】本案属胃脘痛,病机为肝胃不和。胃脘痛一证,往往和肝脾的关系较密切。脾与胃相表里,胃部病变往往涉及脾,脾的病变又往往影响胃。肝从功能上许多与情绪有关,从脏器上讲属足厥阴,故有“体阴而用阳”之说。肝的病理变化可涉及到所有脏器,而以横逆脾胃,上干心肺最为常见。本例为脾胃不和、肝气横逆所致。故以疏肝和胃取效,方中柴胡、香附疏肝;广陈皮、乌药、沉香、广木香、厚朴、莱菔子理气;杭白芍、甘草柔养甘缓;乌贼骨、左金丸降逆止酸;建曲、谷芽、麦芽和中消导;砂仁温中和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