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2-2012 十年来苏州公共交通变化历程

 苏迷 2012-08-13
2002-2012 十年来苏州公共交通变化历程(图)
点击放大

  ★这十年,公交快线、公交专用道相继推出,老人孩子乘公交实现优惠或免费了

  ★出租车数量十年翻一番,今年“VIP出租车”的上路还是全国首创

  ★公共自行车现在遍布苏城的大街小巷,市民们很喜欢这一抹抹城市之绿

  ★轨道交通一号线不用说了,居高不下的客流量足以说明它的价值

  本报记者张衡赵俊聪制图 李慧丹

  感受一个城市的变化所带来的幸福,其实并不一定要问很多人,有时候自己就是最好的例证。就拿我们两个来说吧,一个是2002年进的报社,一个是2010年。前后相隔8年,外出采访的经历却有着巨大的差别。

  2002年,报社还鲜有私家车,大都是摩托车、踏板车,有一辆金鸟就算可以了。刚进报社的记者,主力装备是一辆电动车。那时候,公交线路不甚发达,要去一个稍远些的地方采访,中间要转多次路,有的还不一定有公交车到达。出租车更少了,整个市区只有2403辆,打车很难,况且相比当时的收入,打车也很贵。所以,外出采访大都靠的是电动车。有时候走得太远了,电量耗尽,就只好踩回来。一身汗。

  相比之下,进入2010年后,出行的交通便有了深刻的变化。

  出单位大门后朝着西面走几步路,就能看见一座公交站台。在这里,有到达火车站的8路、到达相城区的89路、到达附二医院的40路、到达汽车南站的931路……小赵说,从2010年踏进报社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牢牢记住了各条公交线路,以备采访出行时使用。

  进入2012年,出行更为便利。一号线的开通,让前往新区、园区的采访变得更加快捷起来,而公共自行车网点的加密,也让公共交通的衔接彻底“无缝”。出门骑上一辆公共自行车,在轨道交通站点附近还车,换乘一号线,免去了交通拥挤的苦恼。

  也在今年,电调出租车的出现,让出行更为个性化。电话预约,然后从容地走到门前,一辆黑色的电调出租车适时出现。在时间上,也做到了无缝对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