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其他的潜在功能。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2.问题的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模糊的问题。 3.问题解决的特点: 目的性。 认知性。 序列性。 4.问题解决的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5.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能否发现问题这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有关。 2.理解问题。这阶段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认知心理学将问题解决的过程看做是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的过程。 3.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 4.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的方法有两种: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7.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措施: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8.创造性的特点: 1.流畅性。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 意见,具有新奇性。 9.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智力、个性。 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10.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应遵循四条原则:1.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 2.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 3.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 4.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