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济桥修缮漫话

 寒江读舟 2012-08-14

 

   在湘桥史上,除开建墩以外,历代较大规模的修缮便不下三十次。造成频繁维修的原因不外乎二大方面:天灾;人祸。
   韩江水量、水位的季节性、年际性变化较大,加上上游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夏秋间又是飓风的多发季节,每当狂风暴雨肆虐时节、洪水往往暴涨。而随着体量庞大的二十多个桥墩的构筑,大大缩小了江流的过水面积,致使巨流汹涌,纵横奔突,一时间,风雷洪雨,交相袭击桥身。如果加上地震,更是祸不单行。这是造成湘桥梁折墩塌的主要原因。
   史志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触目皆是,《永乐大典·5343·桥道》:
   南宋端平初(1234)“桥屡经溪洪风飓之馀,亭屋俱弊。
   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戍飓风之厄,舟与亭屋,俄倾而尽。

   嘉靖《潮州府志》:

   明弘治八年(1495)“韩江大水,东西石洲坏者四,梁断亭毁。
   光绪《海阳县志》:

   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大水,北门堤决,广济桥东岸石墩圮者二。
   乾隆《潮州府志》:
   乾隆二年(1737)六月二十五日,韩江大涨,水逾湘子桥栏杆一尺。
   光绪《海阳县志》: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大水,东岸石墩圮者六,损者二,坏者一;西岸石墩圮者三。木石桥梁,损失殆尽,牛失其一。
   牛的本意是要镇水,水没镇成,自身倒被冲走了。自然力有时确实很难抗拒。人祸主要是兵火,其次就是一些因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工程事故。比方说,《永乐大典》引《三阳图志》谓:至元戊寅,桥厄于兵火。当年二月,元将索多围潮州城,二十馀日不能下,索多令于众曰:有能先登者拜爵,已仕者增秩。后来潮州守将马发手下出了叛徒暗开城门,元兵才攻下潮州城。接着便纵火,屠城,湘桥也受到破坏。到了明清易代之际,古桥再次毁于兵火。《潮州志》有明确记载:顺治七年(1650)六月,郑成功围府城,烧广济桥。烧广济桥者为郑成功部将陈斌。郑成功退兵以后,才由总兵蔡元加以修复。顺治十年潮州总兵郝尚久反清复明,清将耿继茂率满汉兵十万围潮州城,湘桥再遭兵毁。后来又是由蔡元主持修复。
   蔡元系意溪人,出身行伍,曾随吴六奇转战潮州各地,他在家乡筑蔡家围(城寨)拥兵自重,左右时局。但在修桥方面,还是有功的。
   元朝潮州路判官买住将桥面的木梁改成石梁,可惜的是,由于施工水平与经验所限,好事竟变成坏事,石梁断折的事时有发生。
   这一次修建广济桥,桥面也使用石板,那会不会也有安全隐患?石头很硬,坚如盘石。但石材虽有很强的抗压能力,而对横向拉力的承受力却大为逊色,所以盖房子时我们用它来当柱子,却极少用它来当大梁。湘桥上的石梁,其跨度都在10米以上,尽管其宽度、厚度也都超过一米,但抗拉力同样不强,因而仍易于断折。今天我们认识到它的特性,自然会采取相应措施。比如说,在石梁下面凿槽,安上经过预应力处理的钢梁,这样,即使石梁出现断折情况,也不至于坠入江中,造成溺水伤亡事故。这也是今人胜古人的地方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