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系VS日系YYP观点(五)涡轮增压适合中国吗?

 zrch 2012-08-14

德系VS日系YYP观点(五)涡轮增压适合中国吗?

[评论](191) 发表于:2011-12-02

德系VS日系YYP观点(五)涡轮增压与自然吸气哪种适合中国?

不同车厂有不同的重点研发方向和技术专长,谁都希望自己的技术获全世界的认同和接纳,但是站在用户角度,全球各地用户需要、想要的技术肯定是不同的。

德系阵营在中国大力推动涡轮增压动力后,国内舆论形成了涡轮增压和自然吸气对立的两派,普遍的观点是:涡轮增压胜在性能指标出色,而自然吸气胜在技术成熟可靠、维护成本低。因此有人追捧涡轮增压,也有人力挺自然吸气。那么到底哪种技术更适合在中国应用呢?

谈到某个技术是否适合在一个市场推广和应用,粗浅地看是这种技术够不够好,能不能让产品更吸引、更好卖。但深究起来,我认为要看市场对这项技术(所带来的价值)是否有需求,再厉害的技术,如果市场不需要也无法应用开来。

我们还是先说说日本车厂为何不用涡轮增压。实际上日本厂商并非完全不关注涡轮增压,除了GT-R、EVO这些性能车的例子外,其实还有更普遍的案例,就是在日本本土俗称k-car的“轻自动车”市场。早在20年前日本的k-car级别已经普遍出现660c.c.涡轮增压发动机,铃木、大发、三菱、马自达、斯巴鲁都有这种规格的发动机。因为660c.c是日本政府限定的K-Car最大排量,但这么小的排量实在无法带来令人满意的动力,车厂为了提供让买家满意的动力,就纷纷开发涡轮增压技术用到这种小车上,消费者也喜爱这样的性能,乐于购买。于是在日本本土的 K-car法规下,涡轮增压是市场需要的,所以得到了广泛应用。

再看这几年欧洲车厂大力发展的1.2L以上级别的涡轮增压汽油机,主要出发点是满足欧盟大幅收紧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欧洲车厂要想在不牺牲动力性的前提下改善排放,眼下最可行的技术出路就是缩小排量、加上涡轮增压,新一代涡轮增压发动机排放比原有的自然吸气发动机更低(带给消费者的是实实在在的税务优惠),动力性也有普遍增长,消费者自然愿意为之买单。

上述两个案例我们都可以看到,涡轮增压技术总是在市场有需要的时候应运而生的一种解决方案。催生出这种解决方案的,既有政府的法规,也有消费者的喜好需求。

但我们再看一个不同的案例,美国市场。涡轮增压在美国的主流民用车上一直得不到广泛使用,无论是欧、日车厂,在美国主推的产品还是搭载自然吸气发动机为主(包括大众,虽然他们也有将TSI发动机带入美国市场,但其捷达、新帕萨特等主力车型还是主打自然吸气发动机)。在美国,政府没有严格地限制排量(排放倒是有日趋严格的态势),消费者重视动力多于节能性(因为油价便宜),同时非常重视可靠性和耐用度,因此技术成熟的大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受消费者喜爱,无论德、日车厂都会专为美国市场研发这类型发动机,争夺市场份额。

上述三地的例子让我们再一次看到,涡轮增压与否,并不取决于一个厂商的技术高低,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自然选择。

德系和日系车厂,所处的主力市场是不同的,各自面对的市场需求也自然不同。欧洲市场因为出台了严厉的未来排放法规,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德系厂商(包括大部分欧洲车厂)有很大的紧迫感,涡轮增压就是解燃眉之急的最佳途径,于是德系阵营大举投入研发,以确保自己不会丢失家门口的市场。从德系到整个欧洲厂商,目前对于涡轮增压的态度很清晰:谁不搞涡轮增压,谁可能就难以在未来10年存活下来。于是就形成了一片“涡轮增压潮”,好像这方面德系(欧系)比日系领先很多一样。

反观日系阵营,他们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并不是特别高,日系阵营的主战场是北美、东南亚和日本本土,这些地方目前还没有推出像欧盟那样严厉的排放法规,现有的自然吸气发动机排放表现已足可达标,没有被未来法规强制淘汰的压力。加之这些自然吸气动力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已趋完善,消费者对其性能的接受度高,所以在市场销售环节也没有推出涡轮增压来提升吸引力的显著必要。由此可见,日系阵营在1.3~3.0L这个主力区域研发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迫切性要小于德系阵营,至少不像德系(以及其它以欧洲为主战场的欧洲厂商)那样生死攸关。

仅就涡轮增压技术的推出时间和应用面来看,日系确实明显落后于德系,但我不认为可以以此说明日系厂商这几年的研发不思进取。看看日系的研发步伐,其实仍能够看到他们在按部就班地执行自己的策略,比如丰田大力研发混合动力技术,正是因为在他们的主战场亚洲、北美,这项技术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事实证明他们确实获得了可观回报。日产在电动车领域投入了巨大研发资源,至今也确实走在了世界最领先位置。不仅是涡轮增压,对于在欧洲早已成为主流的柴油发动机,日系车厂至今也没有大举投入研发(几家日系大厂也有为欧洲开发柴油发动机,但论系列和技术优势都不及欧洲车厂),同样也是基于他们的主战场对柴油发动机没有显著需求。

说到底,技术的应用必然是由市场需求带动的,而市场需求细说起来包括三个方面:消费者喜好,政府政策要求,客观用车环境(包括道路条件、油品质量等)。下面我们就拿涡轮增压发动机来说,将它与这三种需求逐一对号入座——

一、消费者喜好的是什么?先进性、动力强劲、省油,这三条是涡轮增压最打动消费者的长项。但是消费者也喜好可靠性高、维护便宜,这却是目前涡轮增压的短板。

二、政府政策要求如何?我们的政府对发动机排放、油耗的政策指标定得还比较低,也没有出台根据排放指标给予税费优惠的政策,所以无论是德系日系、涡轮增压还是自然进气发动机,都还没有被政府法规淘汰的压力,同时也没有为了获取税费优惠/补贴而提升某方面性能的动力,所以这一条暂时对涡轮增压与否没有影响。

三、用车环境适合哪一种?很显然,新一代的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包括柴油发动机)对油品质量的要求比较高,中国的用车环境无法很好地配合。从这一点说,对油品要求相对较低的技术更适合我们的用车环境。

中国市场当下是群雄争霸之地,各家都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来一展所长。但中国和欧、美、日市场有很大不同,一是政府对技术法规的制定滞后,几乎起不到引导汽车厂商研发方向的作用(反倒是被国际厂商的技术牵着鼻子走);二是中国的汽车消费历史很短,汽车文化积淀和消费者对技术的认知都相当肤浅,市场和消费者还不能清醒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这就给了全球各系厂商足够的吆喝和生存空间,各派都在中国力推自己的优势技术,反正政府不引导,消费者不懂行,有时候的确会出现谁的吆喝声大,谁就被认为有理。

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认为眼下的中国市场有非涡轮增压不可的发展趋势,更不必因为德系阵营对涡轮增压技术的先进性宣传得力,就认定那是必然的未来方向。我们应该像美国政府和美国的消费者一样,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按自己的需求和客观条件来选择接纳什么技术,让厂商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当然,现阶段其实我也不能明确说出我们需要什么,我们的消费者喜爱什么,因为我们好像什么都爱——或者什么都有人爱,例如有人爱涡轮增压的出色性能表现,也有人爱自然吸气的完善可靠和维护便宜。说到底,之所以形成了这两种技术的争持对阵,正是因为它们彼此都有明显的优和劣,谁都占不了上风。如果自然吸气的效率能取得突破追上涡轮增压的水平,又或者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可靠性和维护成本能彻底向最完善的自然吸气看齐,它们定能击倒对方,成为市场的必然选择。这在现阶段显然谁都做不到,所以我们仍然可以用开放的态度,让百家争鸣,观其斗,然后各取所好,对号入座即可。

一连五天的观点阐述,越写越长,越说越深入,周末我们休息两天吧,下周我会继续讲大家关心的德日系安全性、车皮厚薄、价格定位以及驾驶操控特质等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