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超东京 三年内或超承载量

 LM0318 2012-08-15

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超东京 三年内或超承载量

2012年8月15日13:47 南海网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上海常住人口净增661.15万,年均增长66万,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占比由“五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8.6%提高到39%;城镇建设用地已占市域总面积的48%,接近50%生态极限值上限。市政协近期就此进行专题调研,认为“十二五”期间,须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口布局调控,以保持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调研发现,上海人口增长致使资源、环境等承载能力紧张。除人口规模本身带来的问题,人口分布的结构缺陷也很明显。仅占全市1/10土地面积的中心城承载了将近全市一半的人口。按城镇用地计算,上海人口密度高达9589人/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16828人/平方公里,而这一密度在东京为6992人/平方公里,巴黎为3540人/平方公里,伦敦为4762人/平方公里。另一方面,调研显示,本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过去十年中有所提高,主要表现政府部门在电力、水源、公共交通等方面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升。

参加调研的委员认为,“十二五”期间,如本市年均常住人口增长超过50万,生活源、污染源排放量将持续加大,可能超过城市水体和大气环境能承受的容量。

根据资源环境对人口承载的预测,课题组认为,在土地方面,以同类国际大城市人均用地占有量为参照标准,上海人口容量的极限约为2200—2300万。如能改变发展模式,调整陆域面积用地结构,人口容量极限可达2500—2800万。在水资源方面,目前的水资源规划供应量目标是满足2000万人口的用水需求,如果今后能加大长江新水源开发力度,和治污、节水力度,未来上海淡水资源可支撑2800—3000万人口。另外,根据生活垃圾规模,在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基础上,人口承载能力可达2500—3000万。

课题组指出,“综合各类因素,如按现有规划、当前标准和现实情况计算,制约上海人口承载量的短边因素主要为生态环境,上海人口承载量为1800—2300万;如能突破现有规划和某些政策条件,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方式,则制约上海人口承载量的短边因素为土地资源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上海人口承载量可达到2500—2800万。”

委员们建议,在调控人口分布方面,要严格控制中心城区高强度、高密度住宅建设,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倡导集约式发展,着力安排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同时要把郊区新城、重点新市镇建设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核心动力。以促进产城融合为突破口,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向郊区新城延伸,让新城成为“反磁力”中心、疏解和吸纳中心城人口。

(责任编辑:张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