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的乱砖墙

 苏迷 2012-08-15
苏州城内,曾有过一道道奇特景观,就是“乱砖墙”。那墙体看上去凌乱不堪,所砌砖头厚薄不匀、大小不一,甚至连砖块的颜色也不一样,有青灰,有土黄,有焦黑,还有暗红。砖块之间,有糊着黄烂泥,有的干脆什么都不糊,直接叠吧叠吧就成为一堵墙。在二十多年前,我上班每每路过锦帆路,总看见章太炎故居青砖楼房的斜对面,有一堵触目惊心的乱砖墙;苏州大公园北面的围墙,沿草桥弄所砌的,曾经也是一长段乱砖墙;还有邵磨针巷等地也有……当然,现在大都已消失殆尽。

以前最多见到乱砖墙的,是在苏州城西百花洲一带,也就是介于胥门至盘门之间的一条狭长地带中。南宋时,这里本有一精致的大花园,是专门接待金国使臣与高官显宦的地方,旧名“姑苏驿”,是去南宋都城临安府的必经之地。街的南端,还建有“百花庵”,盛时室宇人称一千九百九十九间半。 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这里还有一年一度的庙会,香火鼎盛。但如此繁华地,明初时却被战乱给湮没,诗人高启曾有歌吹无闻洲寂寞之句,来形容此地。清末民初,此处成为粪便、垃圾转运处,苏北等地移民,则在此以茅草棚、滚地龙为屋定居。为改善居住环境,移民们于是拣拾乱砖,开始给自家盖起房、叠起墙来。

所谓乱砖,就是倒塌、拆除后,各类建筑上的旧砖。苏州古城的传统住宅,以砖木结构居多,这些住宅以木梁柱为骨架,以砖墙护围,故要用大量砖块将房子团团围砌。由于苏州各个历史时代的建筑用砖,尺寸、大小、厚薄不一;加之过去苏州民居住宅,以质量区分,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官宦巨贾的豪宅,另一类是平民百姓的陋屋。两类住房用砖的优劣,区别很大,从外观上看,泾渭分明,一目了然:官宦巨贾有钱,盖房一掷千金,所以大户人家的墙体,用砖规格都统一,大小都相同。尤其是砌门面的砖块,特别讲究,细细打磨的很光滑,俗称“水磨砖”。平民百姓的陋屋就寒碜了,不少用的是劣质砖,有厚有薄有大小,颜色参差不齐,间或还有暗红色、焦黑色的残次砖块,掺杂在其中。普通百姓自建房屋,一般都是简易平房,墙身低矮,承重轻,砖墙蹩脚一点不要紧。故就形成了由各种各样砖砌就的房屋。

宋明以来,苏州人口稠密,住宅数量众多。但清军进关,烧杀掳掠,毁掉房屋不计其数,都成残垣瓦砾。咸丰年太平军起,又是一场大灾难,大火到处玉石俱焚,城内一片狼藉。民国时期,日本鬼子又来造孽,苏城再遭蹂躏,很多房子不复存世,留下遍地乱砖……在战火留下的乱砖“遗产”上,要建房砌墙,何不就地取材呢?能省一文是一文吧!可以说这乱砖墙,既是千年的历史沉淀,更是劳苦大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我曾经想,这与过去苦难息息相关的乱砖墙,能不能在合适的地方,作为“文物”保留那么一小段,让今天已改善住房的苏州人,牢记历史、不数典忘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