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茶应自尊自信

 智慧旅游519 2012-08-16
日前,读某刊《中国茶,崛起的忧患》一组文章,颇多感慨与诧异。该文说,不产一片茶的“立顿”年销售额30亿美元,而中国最大茶企销售不足15亿元人民币;印度茶叶出口250多万吨,中国茶出口仅30万吨,其中红茶仅相当于印度的1%;中国茶出口价极低,单价每公斤约2美元,分别仅为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出口茶价的二、四、六成。作者便以“走出去”的视角,觉得中国茶似乎疲软、衰微、悲惨了!因茶在当今旅游业中,已涉及游览、演艺、餐饮、商品等多方面,故有必要谈论一二。

    中国茶的国内消费与外贸市场反差甚大。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现今仍生长着2700多年树龄的茶,茶叶种类体系齐全,还有陆羽《茶经》等经典,中国茶文化可谓蔚为大观。这几年,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中国茶叶消费日趋兴旺,饮茶之风渐染城乡大地,茶馆茶楼迅速发展,茶的相关活动多起来,电视上讲茶论茶斗茶,旅游涉足茶园、茶馆、茶艺,既有天价大红袍等“概念茶”,也有可先尝后买的超市大众茶。茶叶市场的营销角逐,更是烽烟四起,你方唱罢我登场,绿茶之后是乌龙,乌龙之后是普洱,普洱之后是黑茶,并乘隙冒出了红茶、白茶等,价格飙升,市场蹿红,买卖兴隆,与外贸市场的出口惨淡大相径庭。

    中国茶国内市场旺销乃一大时代进步。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因经济落后、外汇短缺,而过于倚重外贸出口,人们省吃节用,压抑消费欲望,勒紧了裤腰带,把能出口的全出口,如今国民告别了那种情形,可尽情享受最美的劳动果实,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诚为幸福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好久以前曾听闻,日本国产稻米质量上乘,但从不对外出口一粒,全部留着自己吃。这类情形如今也在中国上演,一些菜农、果农于正常种植之外,留出一片专供自己的果蔬地,采取有机化种植,精细化管护,产出的精品果蔬留着自己享用,这相对于以往把最好的物产让给外人,真是天翻地覆的生活剧变!中国茶叶的消费现状,似乎与之有异曲同工之状,若以“走出去”论成败,既有失公允,也不能反映事实。人所共知,出口虽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但中国现出口额已近天文数字,多项指标位居世界首位,且贸易顺差较多,国家外汇储备充盈,在贸易壁垒日甚一日之时,外贸出口不可能无限量扩大,也不能期望什么都要名列前茅。其实,这也是国家决策扩大内需的重要原因。

    中国茶不应单以“走出去”作为评价尺度。“走出去”是近些年的热门话题,关乎对外开放、接轨国际、做大做强。目前,中国各领域“走出去”仍处初级阶段,既要有紧迫感,也不必风声鹤唳,更不应拘泥于理论。某刊载文的杞人之忧,缘于以外贸额看待“走出去”水平,并以此作为观察中国茶的依据。世界经济既已一体化,国内外市场也已一体化,走到国际市场较量一番,既有其必要性,也在多数情况下可一见高低,但这不是绝对的,有时也需一分为二。以中国制造的轻工产品为例,仅就数量而论必居全球第一,但如联想到出口8亿件衬衫只能换来1架波音飞机,就会感觉出口量大未必等于竞争力强。再者,“走出去”不等于“卖出去”,卖出去不等于就有竞争力,以中国茅台酒为例,在国人心目中它是“国酒”,是品质、经典、档次的代名词,但因产量有限,国内市场尚供不应求,更遑论“走出去”了,怎么能拿威士忌、轩尼诗与之比较呢。中国茶叶也有类似特点,其种类、制作、特色、饮法、品质等极具个性化,让它“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大众化、工业化、快餐化茶叶竞争,无异于让芭蕾舞与街舞、歌剧与流行歌曲同台竞技,明知不可比而强为之,比了之后又垂头丧气,这种心态岂不有些滑稽!

    中国茶消费市场也是全球市场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世贸组织成员,中国市场就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讨论有关问题时不能忽略的。其实,国际市场也是全球性的区域市场,如法国葡萄酒、德国汽车、瑞士钟表等知名产品,笼统地讲是销往世界各地,但不可能在全球200个国家一样旺销,而是有主消费国或地区的。目前,全球饮用红茶的国家不算少,但主进口国仅有4个,即俄罗斯、英国、美国、巴基斯坦。如白酒、茶叶、中国菜、华文书籍等诸多物品,也自然以华人圈消费为主。既然外国人形成了既定口味,不管多好的茶都不认,致使中国茶遭遇“劣币驱逐良币”,还有啥必要把价格压到“丢人”程度?还有啥必要计较出口份额?中国茶企或茶协可否就硬气一回,理直气壮地向国际市场宣布,中国只做高端茶,不做低端茶,要喝好茶就花高价。这既是中国茶应有的自尊,也是必须应有的自信!

    中国茶“走出去”应该多途并举。按照时下多数人的理解,“走出去”主要是指“商业存在”,就是指到境外办企业,由企业直接对所在国提供服务。与之相比,直接的货物出口应是低一个层次,更高层次的应是文化输出。茶作为一定地域的土特产品,具有一般货物的属性,同时也浸润着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难以割舍,若仅以出口量来计算“走出去”水平,显然视野是狭窄的,认识是片面的,思路也是局限的。就内容与形式而言,“走出去”未必仅是有形之物的对外输出,也可以是无形的影响力传播,这种输出未必仅是单向的,也可以“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以中国文化为例,在全球应属于代表性的几座高峰之一,对此无需以“走出去”来检验,由于它的母体在中国,既可“走出去”传播,也可吸引人前来学习。早年印度是世界佛教的巅峰,就既有西域大月氏人将佛教传入中原(说法之一),也吸引了玄奘法师不远万里前往取经。中国唐朝经济文化繁盛一时,就曾吸引了日本“遣唐使”前来学习,也有中国高僧鉴真和尚历尽艰险的东渡传经。中国作为高品质茶的主产地和茶文化的大国,其在全球茶业界的显赫地位,无需再以出口大量廉价茶加以证明,更无需屈尊身段以迎合国际市场需求,最应当做的应是引领高端茶品饮,传播弘扬茶文化。

    茶堪作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者。经常能听到如此声音,对某某问题“中国可以说不”,却不知“说不”效力到底有多大,仅是表明态度而已呢,还是意味着外交、军事、经贸、民情的实质性后果,这是应该好好思考的。“说不”有多大威力,取决于国家软实力,而文化对塑造软实力可发挥特殊作用。但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软实力培育,都要有一个好的载体,中国茶恰恰具有这种优势:其一在国外虽暂无大市场,但国内并不愁销售,没有急于求成的压力;其二是中国茶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博大精深,足可传播和贡献世界;其三是中国在世界影响日隆,中国饮茶者众,人人都可作为茶文化的传播者。

    我们可以像法国人大谈葡萄酒、香水那样,而大讲中国茶的渊源、文化与益处,中国茶之花色、形状、香气、汤色、口味、用器等,所反映与展示的正是中国文化,对中国茶的介绍、品鉴和欣赏,本身就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要告诉世界在东方文化中茶的地位,让各国人士理解茶之于中国,即如美味佳肴之于中国,世界流行的廉价快餐式茶与中国茶之对比,就如同洋式快餐与中国盛宴之差距。这既符合“走出去”的战略方向,也可收到润物无声的理想之效。因此,是盲目追求茶叶出口量,还是把茶文化传播开来,既关乎“走出去”的方式,更关乎“走出去”的内容,两者的区别是文化缺钙与文化自信。

    旅游应成为推动中国茶“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中国是名列前茅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入境过夜旅游5730万人次,出境旅游7000万人次,对中国茶文化传播可发挥重要的渠道作用。在当今旅游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这种作用客观上已经并正在发挥:随着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一些茶园及制茶作坊已开发为游览点,一些文化色彩浓郁的茶艺表演被纳入旅游线路,以武夷山《印象·大红袍》为代表的与茶相关的旅游演艺吸引了游客,以茶为原料或添加剂的特色小吃成为旅游食品或商品,茶馆茶楼成为游客休闲消遣的去处,各种名茶成为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为充分发挥旅游对茶文化的传播,今后可加强开展相关工作,如把茶作为对外交往的礼品,加强对茶知识与文化的介绍,以此扩大宣传和影响领域,云南省曾把“滇红”作为国礼馈赠英国女王,经媒体报道后在英国取得较大反响;可对入境游客适度增加与茶相关的游览体验项目,以增进对中国茶及其文化的了解,发挥向世界各国宣传中国茶的媒介作用;可向出境游目的地国要求对中国游客驻地供应开水,作为接待中国游客的基础性条件,既可满足中国游客饮茶的习惯,也能扩大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加强借鉴以提升中国茶“走出去”的动力。中国茶应自尊自信,并不意味着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也不意味着对国外发展可闭目塞听、拒绝学习。相反,为了中国茶更加有力地“走出去”,必须从现在起加强学习国际做法和经验,包括原产地保护、有机化种植、科技化制作、精细化标准、科学化营销等,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茶叶原产地保护、质量认定及品鉴标准。政府主管部门、茶业中介组织等应加强规划、统筹与引导,建立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统一市场,推动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促进中国茶业的转型升级。为推动中国茶“走出去”,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在国外开设中国茶馆,首选之处是中国出境游的目的地城市、华人集聚区域、中国餐馆所在地等,使之成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前哨,引领中国茶广泛走向世界。但愿中国茶真正“走出去”之日,就是中国文化广泛走向世界之时,期望这一时刻不会为期太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