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成功与潮州

 寒江读舟 2012-08-16

                                                杨友庭      


   
潮州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在近代史上支持过孙中山和共产党人的革命斗争,而且在明末清初,也支持过郑芝龙的抗荷和郑成功的抗清、复台斗争。

    一、郑芝龙在潮州的活动

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福建南安人,早年到香山澳(今澳门)投奔母舅黄程从事海外贸易活动。后到日本经商,组成海商海盗集团,于明天启4年(1624)入据台湾。从此以台湾为据点,不断对东南沿海进行袭击。其袭扰的目标除闽南一带外,主要在粤东沿海潮州地区。

天启6年(1626)四月,郑芝龙南下粤东,进犯靖海、甲子等地,旗开得胜,粤东震动。郑芝龙的队伍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不同于一般的海寇。他们抢掠富户,逼之助饷,而不伤害平民,所以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声势日益壮大。明朝官吏也不得不承认:郑芝龙“假仁、假义,所到地方,但令报水,而未尝杀人。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其行事更可虑耳。”

八月,芝龙又南下广东海丰,攻打嵌头村,再度进犯甲子、靖海二所。接着回师福建,在漳浦大败明军。郑芝龙从天启6年至崇祯元年(1628)不断骚扰闽南、粤东沿海,官兵屡剿屡败,其势已成燎原,明政府只好采用招抚的办法,授芝龙以海防游击之职。芝龙利用这个名号,逐个铲平海上与之争雄的各海盗集团,实现独霸东南海域的野心。当时海上势力最大,足可与芝龙匹敌的是刘香老。崇祯5年,芝龙统船袭刘香老,首战告捷,刘败遁粤东。8年,芝龙在两广总督熊文灿的支持下,和惠、潮两地官兵组成联军,在潮州田尾洋和刘香老进行激烈海战,彻底击溃刘军。
   
十七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以通商为借口,开始侵犯中国领土。窃据澎湖,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与明军多次交锋,被击退后又卷土重来。后进占台湾,势力更大。当时荷兰号称“海上霸王”,船坚炮利,闽、粤沿海不堪其扰。崇祯6年(1633)荷军攻打南澳,被击溃后转攻厦门,焚毁明战船多只。后又进犯青澳港、打石澳、厦门、铜山等地,福建巡抚邹维琏以芝龙为前烽,檄调诸将,大集舟师会战。郑芝龙在料罗湾大败荷军,生擒贼首,击毙贼众数千,俘获一百多人及大量军用物资。这是荷兰殖民者入侵中国数十年来,首次受到的重创。郑芝龙以功被擢升为南澳总兵,从此潮州地区成为他的军事与经济的势力范围。

郑芝龙占据闽南、粤东地区后,以此为据点展开了积极的海上贸易活动,他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日本人都有贸易往来。借助于军事力量,经过几年的较量,郑芝龙终于掌握了东南沿海的贸易垄断权,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商业贸易的最强竞争对手。仅以对日贸易为例,当时华船进出日本的数目比荷兰多出711倍,其中大部分是属于郑氏集团的。粤东是郑芝龙贸易商品的重要供给地,郑芝龙运往日本的丝织物,很大一部分是粤东出产的。郑芝龙垄断东南贸易,引起荷兰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宣称对郑芝龙要进行袭击报复。在郑芝龙和日本的双重压力下,荷人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崇祯17年(1644)李自成攻占北京,明亡。接着清兵大举入关,占据了北京,建立清政权。明朝的残余势力在南京组立福王政府,次年为清兵所灭。郑芝龙等拥立唐王在福州称帝,芝龙兄弟依恃军事和经济实力,在唐王政权内部跋扈骄横,引起上上下下的尖锐矛盾。清兵占领江浙后,对郑芝龙实行诱降政策。郑芝龙为了保住禄位和在闽粤的商业贸易利益,不战而降。但清朝并不让芝龙坐镇福建,而是解散其武装,将其挟持入京。郑芝龙在沿海的地盘尽失,郑氏海商集团全面崩溃。陈豹从郑氏手中夺得了南澳,控制了整个潮州地区。

二、潮州地区是郑成功重要的抗清和复台基地

郑芝龙的投清举动,遭到其子郑成功的坚决反对和抵制。郑成功原名森,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受儒家忠孝思想影响极深。唐王政府建立,郑森以其才华和气度,深得唐王赏识。赐姓朱,改名成功,拜宗人府宗正,提督禁旅,以驸马都尉体统行事,后又赐上方剑,因此郑成功对唐王忠心不二。当其父背明降清时,郑成功在劝阻无效后,毅然与父决绝,走上抗清复明的道路。郑成功刚起兵时,兵少粮缺,没有立足之地,飘游出没于鼓浪屿、海澄和镇海卫之间。顺治4年(1647),成功得到陈豹的支持,到南澳募兵,得数千人,开始在鼓浪屿建立练兵基地。郑芝龙的旧部及明朝宗室旧臣纷纷投奔至成功麾下,于是队伍不断壮大。
   
郑成功得知桂王政权建立后,尊桂王年号永历为正朔,表示郑军是南明政权下属的一支抗清武装,桂王封其为威远侯。顺治6年十一月,郑成功率师经诏安分水关进入潮州,驻师黄冈。黄冈时为黄海如所据,黄海如“澄海人,少为吏,寻投南澳,从军有功,授游击。顺治二年,闻南都失守,遂招亡命,揭竿称乱,藉名恢复,肆行劫掠。” 黄海如闻成功大军将至,即表归附。成功对海如说:“我举义以来,屡得屡失,乃天未厌乱。今大师至此,欲择一处,以头练兵措饷之地,必何而可?”海如答道:“潮属鱼米之地,素称饶沃,近为各处土豪山义(指据各地反清的义师)所据,赋税多不入官,藩主次第收服之,藉其兵而食其饷,训练恢复,可预期也。”
   
此段对话说明成功有把潮州地区作为措饷练兵的抗清基地的打算,在黄海如的怂恿下,成功下定了决心,选择潮阳为据点。于是向南洋许龙等发出通告,许龙拒不从命,成功遂令舟师进塞海港,以陆师捣其巢穴。许龙大败,只身逃逸。成功占领南洋后,得粮粟万余石,收缴军器船只甚丰,大大补充了军需。
   
随后成功收服了澄海都督杨广、海阳旧将陈斌、海山都督朱尧及南阳唐玉,移师鲎澳,过达濠埔。达濠埔有三寨:达濠、霞美、青林,互为犄角,对抗郑军。郑军先破达濠、霞美二寨,青林张礼见事不济,遂降。达濠平定后,成功遣兵往靖海卫、惠来县,俱归顺。十二月,成功入揭阳。次年正月至潮阳,知县常翼风率父老郊迎。进而占据普宁,至此潮州沿海地区尽为郑军所有。郑成功每征平一处,便措粮征饷,收兵买马,大大壮大了队伍,扩充了力量。从此潮州地区成为郑成功的军需和兵源的重要供应地。
   
顺治7年(1650)十月,潮阳复叛。其时清兵围广州甚急,桂王令成功入援。郑成功于是亲率大军南下,十一月初抵潮阳,十二月至揭阳,讨平叛乱。次年正月至南澳,接报广州已陷落,郑军中有人劝郑成功不要继续南下,成功说:“我家世受先帝厚恩,捐躯难报,今有旨吊师,虽越山逾海,义当趋赴,岂暇谋及身家?”
   
三月,成功至大星所,杀败惠州援兵,挥军攻城,一鼓而下。清兵乘成功南下之机,偷袭厦门,烧杀抢掠,并掳走成功贮存在厦门的所有财物和粮米、布帛。郑军将士闻报,不愿继续南下,纷请成功班师。成功曰:“奉旨勤王,今中左(厦门)既破,顾之何益?且咫尺天颜,岂可半途而废?国难未报,遑顾家为?” 但诸镇以可能引起兵变相胁迫,成功只得班师。
   
顺治10年(1653),清政府派固山金砺调集水陆大军进攻郑军,为成功所败。六月,成功率师南下粤东。在攻打鸥汀寨时,因脚部受伤,乃移兵揭阳,征得粮饷而还。清政府在无法剿灭郑军的情况下,开始采用“抚”的办法,封成功为“海澄公”,并许以兴、泉、漳、潮四府听任成功安插兵马,成功不为所动。
   
顺治11年(1654),桂王遣兵部主事万年英赍敕至厦,册封成功为延平王。随后成功委左军辅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率兵数万、战舰百只,南下广东,欲与李定国抗清义师会合。历经七月有余,南下勤王之师无功而还。

顺治12年(1655),桂王封成功为潮王,成功辞不敢受。时潮州属邑陆续为清兵所占,成功遂遣前提督黄廷等率师南下,先围揭阳。清潮州总兵刘伯禄率马步兵数千来援,郑军大败之。伯禄复集饶平总兵吴六奇及惠州援兵步骑万余与郑军大战,郑军复败之。揭阳恢复后,继取普宁、澄海。顺治13年后,成功把兵力集中于北伐,北伐失败后,成功战略转移东征台湾。所以顺治13年以后,终成功之世郑军再没有南下潮州发动战事,但潮州地区始终是郑成功军需和兵源的重要供应地。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着手开发建设台湾,但不久病逝,金、厦及潮州地区再次沦陷。其子郑经继承成功的遗志,大力发展台湾的农、工、商业和教育事业,尤其注重发展海外贸易,并且仍志在恢复。
   
康熙13年(1674),郑经乘三藩之乱,应变出征。西征前期,郑经取得重大胜利,收复了泉、漳、潮、惠、汀、兴、邵七郡之地。但三藩之乱被清政府相继平定后,由浙、赣、粤三路入闽的清兵集中力量进攻郑军,降清的耿精忠部还充当攻打郑军的急先锋。故自康熙15年(1676)后,郑军开始节节败退。最后于康熙19年尽失所复之地,败归台湾。郑军是于康熙13年二月收复潮州的。康熙19年十月,清广东提督侯袭爵与潮州总兵马三奇率骑步兵进攻郑军,郑军将领江胜、邱辉见势不敌,撤离潮州,从达濠、南澳下海启程至台湾。郑氏集团从此再无力西顾,困守孤岛至康熙22年(1683)被清军攻灭为止。

三、郑氏与潮州关系之分析

郑芝龙、郑成功、郑经父子孙三代与潮州都有密切的关系,郑芝龙以潮州为其海上商贸活动的势力范围,而郑成功、郑经更把潮州作为郑氏政权的反清基地,军饷、兵源的重要供应地。
   
郑氏政权何以与潮州有如此亲密的关系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1
、闽粤两省毗邻,自古交往密切,特别是潮州与闽南地区,语相同,俗相近,气候物产大体类似。两地人民的相互沟通没有任何障碍,他们头脑中没有省界观念。所以闽南人在潮州,犹如在本地的感觉;同样的,潮州人在闽南,也犹在本地一样。更何况郑氏一脉与潮州有非常深远的渊源关系。据《郑氏宗谱》记载,郑氏先世在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7),由河南光州固始南迁入闽。隐石公郑绵于“宋靖康避难,兄弟散处,或居莆,或居漳、居潮。五郎公(隐石)由闽侯官来居泉郡之武荣,……迁杨子山下石井居焉。”郑绵即为南安石井郑氏一世祖,其迁潮之兄弟一脉,繁衍情况今已不得详知,但南安石井郑氏与潮州郑氏的这种血缘关系是很显然的,故郑氏政权与潮州关系之亲密也就很可理解了。
    2
、潮州的地理形势,使郑氏政权必须纳入自己的势力范畴,成为清郑两家的必争之地。潮州地处广东东部,古称“岭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是闽粤两省海陆交通的要道。这里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民众文明尚礼,有“海滨邹鲁”之称。芝龙早年由闽经潮至香山澳经商,后来在潮州兴兵攻刘香老,其弟芝虎在大星所战役中牺牲。受抚后在潮州经营商贸,潮州是其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聚散地和转接地。郑成功起兵后,多次亲率大军入潮,除在此征兵纳粮外,更重要的是潮州为金厦与桂王政权的中间联络带。成功军几次勤王,潮州都是其必经之地。占有潮州就能与南方反清势力连成一片,失去潮州就使郑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当时浙江、江西及闽东、北已为清军所占,唯有闽南、粤东南、粤西、桂东尚掌握在抗清势力手中,所以清、郑争夺潮州的战争始终十分激烈。事实上,潮州多次被清军所占,不仅隔断了郑氏与桂王的联络,而且对郑氏形成北、西、南三面包围,成功多次征潮就是要打破这种包围。后来郑经西征,也以攻潮为先。占领潮州既可与三藩连成一气,又可向闽之汀、漳扩展。西征后期,郑军节节败退,郑经撤离大陆时,亦以撤潮为最后。这些都说明了潮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对郑氏兴亡的休戚关系。
    3
、潮州人民富有反抗压迫的精神和传统,对郑成功的抗清予以理解和支持,这是郑氏政权与潮州关系密切的关键之所在。
   
潮州人民在历史上就崇奉为国为民、正直不阿的英雄人物和贤人志士,在潮阳有好几座双忠祠,供奉唐代抗击安史叛军,坚守睢阳,最后壮烈牺牲的张巡和许远。崇敬为民请命、为民除害的文坛巨星韩愈,为之立祠,苏轼还专门写了一篇千古扬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潮州的山水许多以“韩”命名。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南撤,路过潮州,在此也留下气壮山河的诗篇,后人亦为之立碑。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潮州是倭寇经常骚扰的地方。俞大猷、戚继光都曾在潮州地区与倭寇鏖战,得到潮州民众的大力支持,取得抗倭战争的胜利。明末,荷兰殖民者入侵我国东南地域,也曾进犯潮州,潮州人民坚决抵抗,还支持郑芝龙大歼荷军。
   
郑成功所进行的是反抗清朝残酷民族压迫政策的斗争,所以是正义的斗争,因而得到闽、粤两地人民的广泛支持,才能那么声势浩大,那么历久不衰。潮州人民对郑成功的抗清是予以坚决支持的,这从当时清地方官的奏本中也可得到印证。如《李栖凤题为郑军进入潮惠属邑征粮事本》就说:“若贼扬帆进犯各地,地方贼又四起,则我水陆四面受敌,将难医潮州剥肤之祸矣。” 从以上数句,便可知潮州人民对郑军来潮之响应。清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永吉在奏章上亦说:“(郑成功)今得盘踞于漳、泉、惠、潮之间,用我土地,养彼人民,用我钱粮,练彼精锐,养成气候,越显神通。”
   
清政府对闽、粤沿海人民对郑成功的支持痛恨入骨,在郑成功到台湾后,清政府下令迁界,即将辽东至粤东沿海居民尽迁于内陆。沿海居民的村社田宅悉皆焚弃,并筑短墙,立碑界,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深受其害,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潮州沿海百姓所受灾难尤深,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2《迁海》一文中有详细记载,他发出了“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的愤慨。
   
郑成功对沿海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他说:“吾欲留此数茎发,累及桑梓人民!……今当驰令各处,收沿海之残民,移我东土,开辟草莱,相助相种,养精蓄锐,俟有衅隙,整甲而西,恢复迎驾。” 于是招徕泉、漳、惠、潮之民。当时有几万不愿内迁的沿海居民被招到台湾垦荒种田,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这些人为开发台湾作出了贡献,今天台湾人中有不少是他们的后裔。
   
总之,郑成功的抗清正义事业得到了潮州人民的积极支持,郑成功所建立的郑氏政权与潮州的关系特别密切,这是潮州人民崇尚正义、勇于斗争、爱国爱乡的体现。民族英雄郑成功与潮州的这一段历史,是潮州人民值得纪念和引以为荣的。

(本文作者:厦门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