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万杰

 寒江读舟 2012-08-17

罗万杰(1613—1680)

潮州後七贤之一,明末清初明朝官吏,又名罗贞卿,号庸庵,生於揭阳县榕城(今榕城镇)。明崇祯四年(1631)举人;七年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十三年皇帝在文华殿召对48名进士,他为其中之一,答以修练储备四事,被擢升为吏部清吏司主事,不久迁清吏司员外郎,清吏司郎中。1年後因父丧归揭阳。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宗室朱由崧在南京建弘光王朝,罗万杰在揭阳尽出家资,约请诸同道募兵勤王。清顺治六年(1649)郭之奇上疏拟收复福建,并建议命罗万杰率兵,与郝尚久联合取福建,并授罗万杰为右愈都御史。但当罗万杰等起兵时,郝尚久降清,罗万杰等遣散将士,先後隐居蓝田都隆烟寨逸老庵、双髻峰盘湖寺。康熙初年,县令奉命请罗万杰出山为清朝官吏,罗万杰以诗婉谢。十九年(1680)六月十二日逝世。临终前,命人写碑文为明龙山樵夫之墓。卒後,友朋称其为文节先生。诗文散佚者店多,後人辑印有《瞻六堂存草》2卷。

罗万杰(1613—1680),字贞卿,号庸庵,揭阳人。15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崇祯甲戌进士,历官吏部员外郎,桂王时拜副都御史,入清以逸老终。文入《耆旧集》。著有《瞻六堂诗》上下集,今人梓行有《罗万杰诗文集》,所作古远淡宕,而蕴秀杰之气。看其《山中答邑令》七绝二首云:竹马迎来冬日温,条风远拂陇头村。首阳亦属周疆里,敢道食薇不是恩。其二云:一扫浮氛今已清,几家鸡犬月中行。道人只合孤峰顶,卧听康衢击壤声。清朝统入关后,罗万杰誓不作贰臣,以此诗答邑令,自己虽然生活在清朝,但甘愿隐居禅林,重德轻身,食薇饮露,高兴时听听大道旁边击壤游戏传来的歌声,倒也清心自在,乐在其中。

丁拳(惭愧祖师)曾在此卓锡住持。明末,揭阳籍吏部侍郎罗万杰铁骨铮铮,决不仕清,抛家别子,入庵30年不谈世事。清代名僧林木陈即弘觉国师二次入庵,多日和该寺僧人讲经说法。清代饶平总兵吴元奇为该庵立碑等,皆说明盘湖庵古刹之历史悠久和地位显赫。尤其是唐、清两朝高僧都与盘湖庵结下不解之缘。这在大埔县是乃至梅州市都是罕见的,诚谓一枝独秀。名人有诗曰:



寻幽策杖入遥峰,未听盘湖寺里钟。

石号美人芳草卧,龛供古佛彩霞封。

逃禅旧住木陈子,避地同栖吏部公。

今日登堂拜遗像,青松白鹤想高纵。



盘湖庵座落在大埔县西南,途经双髻山电视台专用公路旁六公里处。

盘湖庵,又名大石下寺。明末遗臣吏部侍郎罗万杰,不愿仕清,于清康熙五年(1666)再倡募扩建,栖隐此庵,命名逃禅竹院

庵门为古式独脚门楼,上书逃禅竹院。站立庵前远眺,西岩山、铜鼓嶂、阴那山或明或显,隐约可见。庵联日:盘湖非旧仍严正,大石虽顽也点头。”1985年,此庵由旅星华侨何吉昌、益清英等集资修复。庵内尚存有清康熙丙午年阴月钦命挂印总兵官加少傅吴六奇、翰林院大学士李士淳、大埔县知县陈其文、进士萧翱材等为盘湖庵创建佛殿并置僧田记略《盘湖庵记》勒石。另有清道光18年戊戌七月三十日勒石《奉宪示勒》。正殿上有省书法家陈景舒题刻盘湖庵三字,刚劲苍健。殿内供奉惭愧祖师、三宝大佛(佛、法、僧)。两边为十八罗汉,右后殿为弥勒佛,并书:腹容天地阔,袋贮是非多;开口逢人笑,融融少长和。

1991
年,大埔县政府将此盘湖庵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庵得到保护,宝刹重光,善信幸甚。


峰回路转进山隈,探胜诚心访庙台。

古木青苔无客问,奇石碧草有天裁。

盘湖古月随仙去,济世慈佛入寺来。

世外桃源何处觅,逃禅竹院自悠哉。

 

代揭阳罗万杰与海阳辜朝荐、揭阳郭之奇、黄奇遇并称四俊,日后四人都高擢科名;甲申国变之后,也都能克著大节,不负其望。他的际遇、思想、才情,都很值得考索。缕述于下,以就正于读者、时彦。

一、忧时漫许屠龙手

罗万杰(1613-1680)字贞卿,号庸庵,晚号樵夫。生于揭阳县城。少负才名,十岁时读书即上口触目如重阅。考取功名也算顺利,十五岁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人,虽然十九岁时考进士受挫,但下一科即考中进士,时年二十二岁,从此进入仕途。短短几年间,他从掌传旨、册封的行人司行人,逐步升为考功清吏司郎中。时刚而立之年,正是大可施展才华的时候,可惜其母去世,他匆忙回家奔丧料理。不久,闯王李自成进陷北京,清军铁骑也趁机进取中原,出现了历史上的所谓甲申国变,朱明王朝退出了统治舞台。罗万杰作为一位忠于大明王朝的京官,他理所当然地要竭尽全力反清复明。在多次起兵勤王失败之后,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尽散诸勇健而痛哭入山,草衣蔬食,以寄黍离麦秀之悲;也偶与同道如语石、孙戒庵诸明代遗逸对谈习禅,或赋诗见志。在起兵过程中,南明小朝廷曾封罗万杰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三品),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封什么官都没有意义。日后清朝统一中原,为安抚人心,简求遗逸,命揭阳县令敦劝他出山任职,罗万杰也以诗婉谢。公元一六八零年(清康熙十八年)六月谢世,年六十八岁,其门生、朋友私谥为文节先生
罗万杰任职时间不长,但从资料记载的几件事来看,他很有才干。他初到燕京,对前程充满希望。在《初入燕京马上口占》诗中兴奋地说:闻道圣朝多市骏,黄金依旧满燕台。开始时任专掌捧节奉使的行人司行人,按明朝规定,这个职务须由进士出身的人担任,在京官中尽管地位卑下,但是朝廷中颁诏册封、抚谕征聘,都由行人司担任,因此这一职务显得颇为重要,京官们也不敢轻视。罗万杰在行人司时曾二次捧节奉使册封江西、湖广二藩。
一六四零年崇祯帝在文华殿召对罗万杰这一科的进士,要他们就修、练、储、备四事发表意见。罗针对当时的政局,侃侃而谈,击中时艰。崇祯帝认为他应对稍明,提升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不久又升为本司员外郎。这年刑部尚书郑三俊调任为吏部尚书,他知罗年轻干练,上奏提升罗为本部文选清吏司郎中。郑三俊视罗为左右手,着力整顿朝廷冗员,精兵简政。罗万杰也拟大施才能报效朝廷。现实如何呢?当日朝中派别林立,拉帮结党;闲官冗职甚多,这些领俸禄不办事的人,都各有来头各有后台;官员胥吏更是相互勾结,沆瀣一气,舞文以贪贿,挟贿以买官,倚官以剥民(《典故纪闻》),风气如此,怎么整顿?精减冗员闲吏的工作处处受到抵制,根本无法开展,全无收效甚至惹来麻烦。面对这种局势,不要说是罗万杰,就是郑三俊和崇祯帝本人,都会感到束手无策。罗在《燕邸漫兴五首》(之二)诗中说:

笑从马足问驰驱,拓落人间旧酒徒。
万里雄心悲剑戟,几年混迹忆江湖。
忧时漫许屠龙手,玩世真同捋虎须。
莫道宦情三不可,风尘犹自恕狂夫。

这是无可奈何的叹息!纵有才干也不外是屠龙之技;老虎屁股尚且摸不得,更何况老虎胡须!不久,他的母亲去世。按明朝律法,必须回家守孝,于是他带着悲痛、惆怅的心情,回家料理母亲的后事。接着便是甲申国变,从此结束了京官生涯。假如说,罗万杰生活在较为安定的时代,遇上较为贤明的皇帝;任职的时间长一些,或许能在整顿朝纲上施展才华,做出成绩,成为一位优秀的官员。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假如。我们只能叹息他生不逢辰国步艰(李星辉题诗)。

二、携铛今窃效陈抟

因其生不逢辰,罗万杰最后不得不选择了一条逃名逃世并逃形的道路。
朱明崇祯十七年甲申公元一六六四年,闯王李自成进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满洲人仗着坚甲利兵,加上又有洪承畴、吴三桂之流的汉奸作前导,长驱直入中原;各地有点武装力量的士绅则纷纷聚众保卫家园;而盗贼、土寇更是趁机哄起。总之,神州大地到处刀光剑影,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抗清斗争主要在浙、闽、两广之间进行。这时出现了一个反常而引起后人深思的现象:南明三朝(福王弘光、唐王隆武、桂王永历)与清军抗争中最强项的不是明朝的武将,而是文绉绉的士子,也即文官!几年之间,史可法、张苍水、黄道周、瞿式耜等这些爱国将战先后拥戴几位小皇帝监国。这些人,本来都是擢高第掇巍科的人物,家国一旦到了危难之秋,都能奋起反击,成为抗战卫国的英雄!潮汕在职的明朝文官如罗万杰、郭之奇、谢元忭、赖其肖、辜朝荐、何士冢、郭辅畿等也一样,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举兵勤王,誓死与清军对抗。诚如清末民初诗人何海鸣在坚守扬州城楼时口占绝句所说一样:

孰云孺子仅能文,慷慨谏师义薄云。
脱却青衫披战甲,书生上马作将军。

虽然最后国变,这些上马作将军的书生或疆场殉难,以身报国;或隐居山林,遁荒海外,莫不忠义奋发,志节皎然。
罗万杰是这些书生上马作将军中的一员。罗浚说他无儒生气,有宿将风。当国变消息传来,罗万杰即废家产筑丰顺金鼎寨,与同志者起兵勤王。又与郭之奇、何士冢、李士淳等人结陶社,商议匡复大计。不久郭之奇到福建追随永历帝,罗万杰仍在潮汕积极组织义兵抗清,与永历朝遥相呼应。南明永历七年(清顺治十年公元一六五三年)春二月,郝尚久在潮州反正;李定国自梧州攻广东,恢复开建、德庆,又攻克肇庆;郑成功也入新会至九江村拟与李定国会合;潮汕则罗万杰、赖其肖、谢元忭;广州则黄士俊、黄公辅等也都举义兵。这时形势甚好,国人都以为中兴可望。可是到夏六月四日,潮阳陷于清军;秋九月,清靖南王耿继茂与靖南将军哈哈木率满、汉兵十万攻陷潮州,郝尚久父子率众死守,终于因兵力悬殊,城破而父子投井而死。清军纵兵屠掠,潮人死者约十万。潮汕恢复已不能成为事实,罗万杰何去何从颇费考虑,所谓数着残棋难下子,一场春梦不胜情(丁日昌题诗)。最后他选择了一条消极的但能保持晚节的道路:尽散诸勇健而痛哭入山隐居。当时他有《入山寄诸眷属》诗:

几年尘土混衣冠,火宅栖迟梦已阑。
破釜昔曾闻项藉,携铛今窃效陈抟。
孤踪冷比飞鸿爪,去志迅如落涧湍。
从此黄岐峰顶月,清宵应各照团

从此遁居不出,草衣蔬食,以寄黍离麦秀之悲。最初隐居于丰顺蓝田隆烟寨,筑逸老庵。后来辗转大埔,栖于坎厦之语石庵,结庐于湖寮双髻峰,林栖谷汲,或与高衲谈禅习悦,或与牧竖较雨课晴,或开云种植,或咏诗见志。
前人都说罗万杰自隐居三十年绝口谈世事,足不履城市,虽家人父子邈如隔世(罗浚《文节公传》)。实际上并非如此,郭之奇在桂林被清军杀害,罗万杰即应郭氏子孙的邀请撰写《光禄大夫行在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正夫郭公暨元配夫人林氏墓志铭》,慷慨激昂高歌郭之奇百折不回、以身殉志的爱国精神,甚至把郭之奇与宋代文天祥相持并论,成仁取义,吾闻其语,吾见其人。罗启孟死,罗万杰也为这位投笔从戎,卧革枕戈,积劳八载,卒能剪灭强仇,光复故土的族侄撰写《祭启孟侄文》,评价他宁为玉碎,勿为瓦全的精神,说他轰轰烈烈,为国殇厉鬼,纵死犹闻侠骨香。康熙八年(1669),揭阳京冈孙戒庵弃世,罗万杰年逾六十,隐居已二十多年,还撰写了深有寓意的《祭孙戒庵文》。文章首先说,自丧乱来,士大夫慑于惊飚震霆之交加,站脚不定,从风而靡,比比然也,义正辞严地抨击那些变幻不定、变节投靠新朝的所谓士大夫。接着说,他与孙戒庵志同道合,在国运沧桑,家园荡析之后,同样绝意进取,韬光藏采,丘壑自怡,筑一亩之宫,长斋佛前,日与山僧野叟焚修功课,树艺种植,耳绝轮蹄之音,目鲜艳华之色。而世人认为孙戒庵隐居独善,澹泊盟心,仅目之为高人,为清士;而不知翁忠君爱国之诚,悲天悯人之感,蕴结于中而偶发抒于长林丰草之间,崎历落之际也。这实际是夫子自道!借祭孙戒庵而说明自已为什么要隐居出世,遁迹于长林丰草之间。既然沧海变迁,故国不存,挽天无力,只能销声匿影,保存晚节而已。如其族孙罗浚所说,罗万杰出家时才三十多岁,如果想在新朝当官,何求不获?罗万杰自书碑文为明龙山樵夫罗某之墓,说明他至死心存故国
康熙一统天下之后,为了稳定政权,收用四方遗逸,以达到消除各种反抗力量的目的。当局命揭阳县令入山敦请罗万杰出山任职,罗以《答邑令敦劝出山》诗委婉回绝清政府的敦请,巧妙阐明自己是明室遗老。诗二首,如下:

竹马迎来冬日温,条风远拂陇头村。
首阳亦属周疆里,敢道食薇不是恩。

一扫浮氛今已清,几家鸡犬月中行。
道人只合孤峰顶,卧听康衢击壤声。

罗万杰见到战乱平息,天下太平,他默认了,既然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也是好事。正如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他应揭阳县令之请,撰写《重建揭阳县官署记》一文中所说,只要能以王道牖我民的人或事,他都支持。罗万杰是现实主义者,而且以国家兴亡、社会安定为准则。这种思想与他个人至死坚持遗民身份并不矛盾。清季海阳杨天梁有诗说罗万杰:却聘有心歌击壤,逃禅无意着袈裟,也正是这种意思。

三、郊寒岛瘦皆诗品

同样是明末清初的士大夫,钱益谦和罗万杰两人的思想和经历截然不同:钱在明亡后投靠新朝,郁郁不得志,总想以诗名传世;罗则与之相反,明亡后几次起兵勤王,失利即隐居山林,新朝劝其出山就职,他婉言谢绝。他平时所著诗文,半不存稿,盖不欲以诗人文人自待(罗基恒《中宪大夫右佥都御史先祖考庸庵公行状》),因此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不多,仅二百多首(篇)而已。生前诗文没有结集。一直距离他弃世八十六年后(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才由其曾孙罗廷祥校录、元孙罗桢侯编辑,刊印成《瞻六堂集》二卷。卷一《诗》计一百九十首,卷二为《文》十三篇。分别请江苏沈德潜及大埔饶堂、陈际泰、吴本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