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益民:“部落”为什么斗不过“诸侯国”

 掘地的老鼠 2012-08-17

你听说过“部落经济”与“诸侯国经济”吗?索尼、松下、东芝这些闻名遐迩的大企业,其实它们的背后是一个股东,你信吗?日本企业在与外国企业合作中是如何“活熊取胆”的呢?反观中国企业的转型,这不是某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这些企业怎么去组合成为“集团军”的问题。

当前,企业转型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到底该如何转,怎么去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个人,对中国企业的转型在公开场合发表过自己的担心,在他看来,中国企业的转型不是一个企业独自如何去转型的问题,而应该是整个产业链的转型。仅仅靠一个企业,而上下游的企业如果不能华丽转身的话,没有任何意义。

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到对中国企业外部、内部管理的看法,他谈到了中国的传统商帮,谈到了美国的自由化经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他形象地把中国的企业和日本的企业比喻成“摆地摊”和“百货大楼”的竞争,他通过一双睿智的双眼,深入观察日本三井企业12年,终于剥开了日本企业全球化的神秘面纱,他用切身的实践体会到了三井企业是如何去搜集有效情报,他描绘了心目中未来中国企业的“商社模式”,更是谈到了至今很多中国企业在与日本企业合作中突然被无情抛弃的深层次原因,他就是本期专访嘉宾,中国资深产业经济学家、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CCTV经济频道专家顾问白益民。

“部落”斗不过“诸侯国”

《新智囊》:当前,中国的企业都在面临着转型这个难题,您在之前不同的公众场合表示了对中国企业转型之际的担心,而且也提出中国企业现在是在做企业竞争,而日本企业再做产业链竞争。这两种竞争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怎么去判断孰优孰劣?为什么?

白益民:现在中国有成千上万的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是没有关联的。现在中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像原始社会的游牧部落一样,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只是群居在一起,最后形成部落,我称之为部落经济,属于最原始的生存形态。社会的发展阶段,是由部落慢慢发展成为“诸侯国”。我把它称之为企业集团,这个集团还不是简单的组合,实际上它是一个财团。这样的一个形态,必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时候,我们不免就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部落”与“诸侯国”发生战争,谁最终能获胜呢?答案显而易见。

为什么诸侯国会崛起呢,因为在诸侯国里面,它的分工明确,且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复杂的配套体系,一旦定居下来,就可以做制造、做交换、有市场,然后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这样诸侯国的经济就会起来。而部落的分工是非常单一的,打猎就是打猎,采摘只管采摘。而日本企业就是典型的“诸侯国”模式,别看日本现在有松下、索尼、东芝等一系列品牌公司,其实在日本就一家公司:大日本株式会社。这些企业之间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并不是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而中国的企业,受美国模式的影响,都成了自由化经济,甚至形象地说就是“摆地摊”经济。各自为政,见缝插针,今天卖这个不行,明天就卖那个。而美国更希望中国的企业“摆地摊”,搞自由经济,结果是对大资本的发达国家最有利,因为没有办法与他们竞争。这种方式,在过去的十年,二十年或许还可以,因为那时候中国一片空白,到哪里摆地摊可能都会赚钱。但现在不行了,外资进来了,再想摆地摊,能随便摆吗?最后那么多人,为了“摆地摊”互相厮杀。

所以,中国企业的转型,这不是某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这些企业怎么去组合成为“集团军”的问题。如果大家都是想做成集团,世界一流的企业,但却不与别人联合,到最后谁也做不成一流企业。像日本、韩国这些企业组合起来成为一个个财团。我们也应该组合起来,成为一个个共生体制,形成产业链,变成上下游关系,大家交叉持股,共同投资,形成中国传统的“商帮”。只有被纳入到商帮里,最后才有可能会活下来。在未来的竞争中,如果脱离这样的形态,慢慢地都会被淘汰。

《新智囊》:为什么日本企业能够组建成一个个的“财团”或者“商帮”,而中国的企业则不行?

白益民:因为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大多数都非常浮躁,想的是在短期内就要成功,要发展。于是,就挖空心思想走捷径。但是,日本企业走的却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家先是在机制上做好,而不是先在钱上看如何进来。因此,日本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到现在,我们总说日本经济不行了。可现实是,日本国内的GDP只占GDP总数的40%,其余的都是由国外的企业所创造,换句话说,日本在海外建立的一个“大帝国”,仅在中国就有5万家企业。最可怕的是,这些企业和企业之间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都相互关联。这些企业就相当于“毛细血管”,不知不觉地就把你的“血”给抽走了。

要有中国自己的“商社”

《新智囊》:你在日本三井工作了12年,对日本的企业管理应该感触颇深,在您看来,三井企业最成功的诀窍在哪里?

白益民:三井物产,实际上它是一个商社,日本的商社为什么发达?因为日本没有资源,缺少市场,技术上也是后进国家,所以它要去国外引进技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形成以贸易为主体,其实,三井的成功代表了日本的成功。因为商社是日本的代表,而松下、索尼、东芝等等并不是代表,背后的这种财团才是真正的代表。就像投行、高盛、摩根代表着美国一样。而反过来看现在的中国,资源越来越稀缺、市场被压缩、技术没有培育起来,这些都跟日本大致相似。因此,我认为,中国应该回过头来补这一课,把商社放大,因为商社可以拿到资源、技术和市场,它是产业的组织者。三井综合商社,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产业组织者。中国为什么要学这个体系,实际上是我们有这个需求。

《新智囊》:如果中国的企业联合起来建立类似日本这样的商社团体的话,在您看来,它应该长成什么模样的呢?

白益民:商社最早的时候,我们是有这个雏形的。就是原来经贸部下面的五矿进出口、中国石化进出口公司,其实商社最原始的状态就是几个对外垄断性的大贸易公司,1994年的时候,政府曾经专门下过一个文件叫《综合商社试点》,本来国家设计得非常好,后来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否定了日本的模式,然后把美国的模式给请过来。否定的这十几年,我们回过头看看发现,资源拿不到了,技术没有培育好,产业也没有组织起来,所以当初不是没有雏形,那些进出口公司之前有很好的基础。然后,在它们的上面再加一些功能,因为纯粹的贸易公司不叫综合商社,综合商社一定要把金融加到贸易里面去,在日本,综合商社被称为第二银行,也叫影子银行。所以,你会发现,商社的持股方都是金融机构。一旦贸易被赋予了金融的功能,它的后台是非常大的。因为商社做贸易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它能迅速地捕捉到商机,再加上金融的跟进,试问焉能不成功?

而中国则不是,中国并购海外企业,不是通过贸易的过程建立伙伴关系去收购的,而是通过美国的投行造出一个概念,他们通过精细的包装以后,卖给中国的企业股权,企业花了几百亿甚至更多的钱把它买回来之后,发现实际控制能力没有,把钱全白送给了人家,就要了一个股权,实际上就等于是财务投资。因为是财务投资,对中国的利益有多大意义呢?我们控制不了人家那边的物流等各方面的因素,就只是一个股东,而且还不给董事的席位,最后钱扔进去了,这样的例子太多。所以说,中国商社的形态就是把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发展壮大起来。

“活熊取胆”与“亲戚优先”

《新智囊》:企业的发展,脱离不了客户,客户是企业生存的基石,以您的观察,三井企业如何去维护和拓展客户关系?

白益民:作为日本商社之一,三井企业在维护客户关系的时候,讲究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点,有些类似中国的江浙一带的商人。他们在赚钱的时候,一定会想,如果这单生意,对方没有赚到钱,他们会觉得非常难过。在他们的理念中,一个定单,不管是有多少人参与,一定是每个参与的人都能够赚到钱,才会认为这桩生意是成功的。但是北方商人在做生意的时候,恨不得你亏得倾家荡产,我才高兴。

所以,日本人做生意都希望是做持久性的合作,可能一开始的时候特别麻烦,他们会考查合作伙伴的每一个细节,但一旦合作意向达成以后,他们就会是十年、二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合作永远不变。用现在非常贴近的话来讲,日本人做生意,通常做的都是“活熊取胆”,而不是“杀熊取胆”。还有一点,他们有时候会考虑关系的强弱。假如他们的财团关联企业也到相同的区域来开拓市场,那么,他们会优先选择这些财团相关企业。因为,他们认为财团相关企业的关系是首位的。所以,有时候,一些中国企业在与日本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被竞争对手挤死了,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中国的企业明白这一点,应提前在合同中约定,“在合作的过程中,不能把相关联企业引进来参与竞争”。

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共生体系

《新智囊》: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生存都离不开氧气,但是生命的目的却不是呼吸尽可能多的氧气。企业的生存离不开利润,但是企业的目的却不是赚尽可能多的钱。”我想您对这句话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注解,如果以三井为例的话,您如何来看待这个观点?

白益民:在日本,企业更像一个社会,它要承载着社会责任,美国把企业当成一个赚钱的机器。而日本人认为,企业是职工的,应该为职工谋福利的,也就是说日本的企业不是为股东赚取利润的。它是为了能够让大家都有饭吃,过得更好,然后大家共同发展。实际上,它是这么一个思路。这样的话,就没有人专门去追求利润,没有人想把钱拿走,大家都想把钱放在公司里,让自己的钱越滚越多。

因此,在日本的企业里,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即使公司上市,公司也不会分红。尽管有时候会有一些分红,但那更多的是外部投资者的要求,本公司内的员工从来不会有这样的要求。因此,日本企业追求利润的源动力并不是很强,但是面临国际资本的要求,企业也要有利润,但不是第一目的。因为没有人要抽走这部分利润。因此,我认为,当这个系统越来越大的时候,它发展的路子会越来越宽。

另外,美国的经营思路是希望企业能够快速地长大,怎么快速长大?美国的企业一定是把它周围的草、灌木全部拨光,然后让营养一个人独占。但它没有想到,如果把这些都砍光的话,水土流失,最后变成沙漠,自己也完了。但日本企业的经营与美国的思路不一样,它想的是共生的关系,它认为如果想要让企业能够持久地发展,就要保护好这些草和灌木。把这个环境营造好,让水土不流失。而且日本的企业认为,这些草和灌木不但不抢自己的营养,还帮助自己蓄积了营养。因为,这些草和灌木的根系特别大,能够在其他的地方吸引过来很多的营养。这样,才是一个良性的共生体系,才是一个持续、健康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