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是天生的吗? 在日常的谈话里,评论人时,“聪明” 是最常用的词语之一,教师也一般都能够毫不犹豫地用是否聪明来评价学生,奇怪的是,绝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真正明白他们所说到的“聪明” 到底是什么,他们好像知道聪明,却说不清,他们很可能至多只能说出反应快、有脑子、学得快、精明等肤浅的替代语。 对 “聪明”的理解似是而非的不仅仅是普通人,连心理学家也是如此,不久以前,在美国的一次调查中,曾请很多的心理学家们就智力问题各抒己见,结果他们的问答很少有共同之处,专家对“智力是什么”的回答让人们觉得更难理解了。 聪明是天生的吗?这当然不是一个抽象的、无所谓的问题。 论点一:有人认为,父母遗传给我们的基因是形成智力的基础,它决定我们的思考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智力似乎是生物学上一种预先就决定好的安排,而个人努力只有在遗传为之规定的限度才能发挥作用。 进一步说,人们抱着这样信条,认为智力高是因为脑的某些地方生得好,归根结底是因为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基因” 好,以编码的形式储存在DNA里。几乎人人都相信智力存在于脑中,于是科学家们展开了脑的体积、大脑皮层结构、对取得很高成就的人去世后的大脑进行了研究,但所获得的数据却前后矛盾。 最终,科学家们做出结论说,在基因~智力之间即使存在较确定的关系,但现在我们对这种关系远谈不上有所了解。 科学家没有能够证明智力取决于遗传! 如果在我们内心深处,把失败归咎于缺乏智力,智力不足又归咎于脑结构所需的基因,尽管这些基因究竟是什么还不得而知。这种想法会产生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放弃努力,开始阶段的失败,让你逐渐相信自己实际上学不会任何很严肃或复杂的东西;二是老师、父母对孩子期望较低,你也更加失去了自信,不须太多的逻辑分析,就可以知道,这种自我认识反过来让你更加失败。 这种智力观已经蔓延成一种广泛的悲观主义,很多人不自觉地给自己戴好“我不聪明” 的帽子,陷入绝望的深处。 论点二:智力的发展既受到基因影响,又受环境的影响;智力不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而是包括各种认识手段的一个组合系统,是几种不同能力的集合,如空间能力、语言能力、记忆力、数字与逻辑能力、音乐感知能力,也包括思考、推理或计划新的策略等能力,而这些能力通过后天的训练可以改善和提高。 智力的关键作用是它能使人预见到变化,然后合理的采取行动趋利避害。 而知识最根本的用途是它给人预见力,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知识的表述和推理都被当作是智力的核心过程,这说明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总之,在一些人的身上,我们发现基因拥有不可超越的力量,在另一些人身上,我们发现是勤奋努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果你要求我回答这两者哪个重要、是决定性的,实际上是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和绝对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虽然会让你失望,但可能是最好的回答:我不知道。 我自身的一些经历似乎说明:环境和阅历对智力变化的影响极大,我相信努力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我曾看过一个作家的自传,说当他还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时,他很平凡,但就是那一年,他对三国演义开始着迷,沉迷于其中,诵读、想象、感受作者的语言与思维,从那时起,他变得对文字执着和努力起来,终于成为了一位知名的作家。他在不经意间敲开了文学的大门,从此聪明了起来。 有研究证明:在学习过程中,神经细胞的活动模式在我们的大脑里建立起来,这与磁带录音的方式相类似,科学证实了在人们的大脑里留下了活动方式的烙印。就像体育锻炼可以使肌肉强壮一样,学习可以突破原始的基因制约! 所有那些能够一鸣惊人的天才,都曾经过足够时间的努力和磨练,他们可能比别人跑得快些,但所经过的历程都是一样的。 |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