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shgar针对投资人的“废话”作出了反驳,认为投资人职责所在,为自己的投入考虑,无论重复多少遍都不算是废话。 可 是创业者也有自己的追求和困境,多少创业者是舍弃了原先优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之中,多少计划是创业者宵衣旰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设计 完成的,这些努力难道还证明不了他们自己的事业所作出的牺牲吗?这些心血难道还证明不了他们对自己项目的专注和投入吗? 如果这样在投资人眼中还算不上专注,如果创业者这样都无法向投资人证明不了自己的专注力,如果这样还要投资人反复向创业者大谈专注的话,那么,请问,什么才称得上专注?怎样才能跟这些投资人证明自己的专注? 毛利元就有三支箭的典故,但在中国,我们更熟悉的却是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 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能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同时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的确能够让创业者更快更好地推动自己事业的发展,但这样的情况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比尔·盖兹和保罗·阿伦分道扬镳,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最终也走上决裂的道路,更不用被提扎克伯格排挤出Facebook的萨维林,在商业运作环境和机制成熟得多的美国,这些成功者在早期祸起萧墙的事例尚且屡见不鲜。 那么,现在在国内,在如今混乱而纷杂的商业环境中,缺少商业信誉的自觉和商业道德的监督机制,那些稚嫩的尚不成熟的创业团队如何应对竞争对手的挖角?如何妥善处理团队内部的各种经济、权力和人事关系?又采取何种措施来避免自身的分崩离析? 投资人总是强调团队的重要性,但创业者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创业者也想减轻自己的压力,也想有专人负责业务、界面设计、推广,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要寻找一个优秀值得托付的团队的成本和难度对创业者来说并不亚于一次创业。 而投资人在执行力问题上说得越多,说得愈加深入和精彩,反而对创业者越没有帮助。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歌德这样说过。每个人都可以在执行力的问题上口舌生莲,可是,落实到现实上,绝大多数人就成了缄默不语的大多数。 每个创业者事前都有自己的计划、预想和前瞻,但是冥想中的计划永远比不上现实无时无刻不在的变化。从计划落实到现实,人人都知道执行力的重要性,但现实情况却是绝大多数的失败者就是在这一阶段死在了如何去践行执行力的问题上。 创过业、即将创业的,成功的创业者、失败的创业者,大家都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但投资人却依旧在这个问题上斤斤计较,仿佛创业者们真得初出茅庐对现实一无所知一般。 国 内的创业者缺乏的并不是一流的创意,他们缺少的是一个愿意去给他们更多一点成长时间的市场,缺少的是愿意给予他们更多信任和支持的投资者。而我们的投资者 们却常常怯于去培育、等待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他们渴求的只不过是在一个新兴市场里趁更多人尚未发现其价值而进场之前攫取足够的利润。 这并不是投资,这只是投机。 那我们的投资人究竟怀着怎样的投资心理呢?他们又有怎样的投资理论呢? 非熟人不投。非成熟商业模式不投。非有背景和经验的创业者不投。 这样的投资行为不是资本市场上的杠杆,它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如今国内落后而不成熟的环境和机制,它也并不会培养出真正有发展前途有潜力的创业公司。 充其量它只是一个漏斗而已,投资人们在其中筛选出一个又一个赚钱的机会,找出一个又一个的掘金猎物,在他们挣到快钱大钱的同时,却流失了更多真正有潜力有可能伟大而优秀的创业者。 在 一个本来就激烈而急躁的市场上,这些本该理智而冷静的投资人却显得比所有市场参与者更加短视而疾速,这样的投资者所讲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的确是真理,但 问题是,这些真理并不只有他们才知道,市场知道,创业者也知道,他们只是把这些东西大声地说出来而已,然后重复很多遍,于是,很自然地,这些最后都成了废 话。 这个世界第二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并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所以对创业者而言,即使是冰冷的拒绝也行,即使是冷酷的漠视也无所谓,即使强硬、直接也没有关系,但请投资人少说一些“政治正确”的真理而更多地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 因为这个世界永远不缺少投资者,世界也不会因它们的缺位而有多大的变化,真正缺少的是那些优秀的创业者——他们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