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言“温州炒房团覆灭”为时过早

 蔡灸哥 2012-08-19

一个事实是:温州炒房团已经风光不再,从过去作为招商引资的对象,频频成为中国各省、市、县政府的座上宾,到今天演化成“过街老鼠”,贪婪无度和投机过度的“温州炒房团”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还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算。

 

 813,上海《第一财经日报》的一篇《温州炒房团全军覆没》的报道发出后,几乎全国的媒体都转载了此文。最近20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温州炒房团”举世关注,这既是“温州经济动物”的开创性,也是中国市场经济粗糙、无序的直接反映。全国媒体在此时再度聚焦“温州炒房团”,笔者以为,有三种心态值得注意:一是对以炒房团为代表的“温州经济蝗虫”的愤怒和谴责;二是热切拥护中央宏观调控和限购政策,期盼这一政策能够再坚持一段日子,;三是希望各地政府能够摈弃眼前利益,坚持长远利益,将以投机为主要目的的“温州炒房团”拒之门外。

 

如果你不在温州当地生活,如果你熟悉的人群中没有人以炒房为业,如果你仅仅凭借采访几个当事人、认识几个当事人,“温州炒房团”的能量、影响力和破坏性,你仅仅了解一些皮毛而已。包括813日《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总体上看,还是经不起推敲的。

 

笔者可以为公众简略的描述一下温州炒房团20多年来的发展轨迹。

温州炒房团基本上由三类人群构成:前十年,是温州周边地区的一群群家庭妇女。如今,这些“家庭妇女”已经腰缠亿贯。温州某高档小区一位60多岁的农村妇人,至今手头仍有21套房子,每套按照600万元计算,她的身价是多少?这是她和她的家族炒房10年的结果。温州象这样的“家庭妇女”,比比皆是。最关键的是:这些家庭妇女不管国家如何进行限购、如何进行宏观调控,他们都是“我自岿然不动”。原因是:他们早就赚饱了。

二是大批中小企业进入房地产业。可以说,今天的温州,30多万家私营企业,没有涉及炒房和房地产开发的,几乎微乎其微。除了那些进入担保行业、老板去赌博、资金链不幸断裂的企业之外,温州的中小企业因为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炒房而获利的,至少有95%以上。

三是公务员阶层。温州人财产最大的物化形式,不是存在银行里的现金,不是凭借贷款苦苦支撑的厂房和企业,不是那些持有所谓的“中国驰名商标”的产品,而是遍布世界的商业地产和各式住宅。可以说,在温州,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拥有十套、八套房产的,实在不新鲜。

 

于是,20年来,凭借“炒房”,10万以上温州人居住在了大上海;10万以上温州人居住在了北京城。中国国内的上海、北京、杭州、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大连等等“宜居”城市,都有数以万计的温州人长年定居。温州有将近200万户籍人口遍布世界,他们与“炒房”获利不无关联。在过去20年,世界上还有什么生意比炒房更赚钱?如今,那些已经赚钱的炒房客,要么洗手不干,要么“稳坐钓鱼台,任凭风浪起”。

 

是的,可以说,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繁忙的机场,你稍停片刻,都会找到温州人。“做生意、旅游、留学、移民和炒房”,是温州人走向世界的五大永恒定律。

 

从笔者熟知的上海等通道获知,如今,确实有上百人继续在上海凭借民间借贷维持房源、受限购政策打压的少数温州人,正在举步维艰。“血本无归,怎么可能?房子是不动产,只要他们再坚持一年半载,仍然可望东山再起,过去炒房的温州人,不就是这样步出泥潭的吗?”一位权威的温州炒房客给笔者的电话通话,道出了新闻报道的幼稚和急躁。

 

是的,在破破烂烂的温州,却没有一处烂尾楼。温州的房价直逼香港,而品质却不是一般的差。温州产业空心化也是过度炒房造成。温州人才不断外流,原因是房价推高生活成本。温州市委的一把手最近也坦言:“若干年后温州将成为中国的欠发达地区!”。“都是万恶的炒房团引起的呀!”温州本地也有不少人士发出这样的悲叹。

 

简单的说,让“温州炒房团”这群经济蝗虫在中国大地上彻底灭绝的绝招是什么?

一是尽快出台“房产税”,通过科学、合理的征税,将“炒房”这种过度的投机行为从根本上加以遏制。二是坚持不懈的进行严厉的限购政策。如果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受一些不良经济学家和开发商的蛊惑,再过一年,如今仍苦苦鏖战在中国一线城市炒房的“温州蝗虫”,将会损失更大。

否则的话,拥有最大“群众基础”的“温州炒房团”,随时都会卷土重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