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夫·贝索斯开会时常留出一把空椅子,提示未在场的消费者才是最重要的人。贝索斯就是世界上第一家网络书店亚马逊(Amazon)的掌门人。11年财报显示,亚马逊营收480亿美元,净利润6.3亿美元,市值接近千亿美元。成为互联网界新的精神领袖。 在亚马逊,推出新的产品或者服务,不需要经过冗长的调研、分析、讨论等环节。而是尽可能快的推出产品,短短2周内,消费者就会在公司网站留下访问、评论、购买、推荐等各种数据。接下来就是大数据技术出场,分析这些海量的数据,评估产品是否令人满意,预判消费者是否会为类似产品慷慨解囊,从而决定这款产品或者服务,是否应该继续推向市场?或者应该取消,启动另外的尝试。 这种决策流程的变化,真正的把消费者置于整个企业决策的中心地位。这也是为什么贝索斯开会时会空出那把椅子。因为他深刻的理解到,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开始具备颠覆的能力。 把消费者话题放到社会时代变迁的背景来研究,更容易理解。目前世界正处于从工业化像信息化过渡的时代,美国要快一点,中国紧随其后。工业化主导的特征是大生产、大物流、大品牌、大零售。通用汽车、UPS、宝洁、沃尔玛是大工业时代的代表。而未来是消费者主导的信息社会,以消费者驱动、个性化生产、网络化协作为特征。过去企业的发展只要专注内部的生产、管理、供应链等等问题,就够了。消费者被动的接收。未来企业的内涵扩展,边界消弭。消费者成为企业重要的一份子。
譬如,福特汽车早期的T型车,福特曾笑言“顾客可以随意选择他喜欢的颜色,只要是黑色。”这是典型的以生产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当时生产线的技术能力、工艺水平,如果增加不同的颜色,会显著影响生产效率和制造成本。但现在制造业水平突飞猛进,具备个性化生产的能力。最新的印刷技术,印制1万张相同的图像,和印制1万张不同的图像,成本近乎相同。这和福特T型车时代,呈现完全不同的商业图景。当下,必须洞察消费者的喜好,而且是每一个消费者的喜好,才有可能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好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开启了这扇洞悉消费者心理方便之门。曾经有服装企业想调查他们顾客的购买意愿,看那件衣服顾客拿起来了,哪件试过了。又要按摄像 头,又要选样本,没有小一亿下不来,要想省钱减少样本量,可能又会面临统计结果失灵的风险。但在互联网上同样的事情,成本近乎于“零”。因为网民在网页上 停留时间、点击衣物图片、放到购物车等等行为无一不清晰的记录在服务器上。分析这些数据的唯一挑战,就是迅速的在海量数据中,形成有助于决策的信息。而这 恰恰是大数据技术发挥价值的领域之一。
洞悉消费者的心理,准确、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甚至是潜在需求,是当代制造业向个性生产转型的关键。拥有海量数据处理、分析的技术,将是这些企业的千里眼 和顺风耳。目前,对于国内大部分企业来说,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正处于启蒙阶段,一些先知先觉的快消品公司,正在和我们积极联系,希望多了解一些大数据方面的 知识,探讨嫁接之道。
对于消费品公司,可行的方案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改造传统的CRM产品,向智能CRM方向演进,支持线上、线上全方位的立体营销。单纯的线下营销、电视受众为主体的广告,离年轻的消费者越来越远。我身边许多的年轻人几乎已经远离电视,网络尤其是3G移动网络,则长伴左右。2010年电视广告增长率是12.2%,报纸是13.1%,网络是32.7%,今年预计电视广告的增长率14.7%,报纸7.3%,2013年,网络35.1%。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基于互联网的线上营销将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在大数据系列深度报告中,指出判断公司价值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拥有的数据的规模、活性及其解释、运用数据的能力。对于消费品制造公司而言,如何利用 社交网络、微博、电商网站上的消费者的综合行为数据,是事关公司未来发展的大计。索尼前总裁出井伸之断言“互联网DNA的公司利用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更加 的贴近消费者,他们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形成预判,从长远来看,以供应链管理见长的制造型企业都将沦为平台型企业的附庸。”
海尔集团是传统制造公司转型的典范,其变革的中心,就是完全打破公司自顶而下的决策流程,全面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张瑞敏深刻洞悉以消费者中心的定制化生产时代的到来。海尔的变革是大数据浪潮的完美注脚。
亿赞普公司则是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的典范。利用其大数据技术,可以把网络广告的点击率提升到7%到9%,超出行业均值(0.2%左右)35倍。运用其技术,可以大幅提升单个广告位的价值。这就是大数据的魅力。
3月份,奥巴马政府发布了《大数据发展计划》,4月份,splunk——从事日志分析和挖掘的公司北美上市,引起业界的震动。可以说今年是美国大数据的元年,中国正处于普及阶段。综合国内外产业界动向来看,大数据技术将改变整个商业的面貌,助力消费者登上商业舞台的中央。让我们且拭目以待。 注:此文经编辑后发表在《东方壹周》财讯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