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两个月前发了一个通知,说为了解决中小板的股票代码后续供应的问题,开通了003和004代码,当时此消息一出,股市大跌,大家以为后续还有2000只中小板股票上市,市场立马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但事实上002板块还有300多个号码可以安排呢,用一年也未必能用完,而等到深交所把事情说清楚,股市也已经跌了很多。可见现在的市场超级敏感,想象力也很丰富,一个小小的技术措施就可能引发轩然大波。 本周,也有一个技术措施引发了股市的下跌。现在在发审委排队等待审核的拟上市公司有750多家,从上周开始,原本的一个通道审核改为沪深分开的“分道审核”,深市一个通道、沪市一个通道。 这一分道,人们立马发现,沪市排队的公司有129家,而深市则多达629家,实行“分道审核”意味着要想快点上市的公司还是来上交所这边排队。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技术性改动,立马在市场上引起了快速而又过度的解读,有人认为这对上交所是利好,分道审核将改变三年来上交所IPO坐冷板凳的现状,但更多的还是从这条信息中解读出分道审核会加快IPO的步伐。尽管最近几周IPO的速度有所放慢,但从长期而言,IPO还是任重道远。 股市到这份上的确有点超级敏感,但这种敏感的由来还是有客观原因的。当下的市场,根本的问题还是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资金供应不足而股票供应则是没完没了。更何况高溢价的IPO将股票发出去,上市公司获得高资本公积金,从而抬高原始股东的身价,最后是原始股东的套现和实际控制人的胜利大逃亡。通过这样的模式,完成原始股东的“创富”,而中小板和创业板仅仅是一个完成个人原始积累的创富平台。 这样的盈利模式是少数人的盈利建立在大多数人承担风险的基础之上,近三年来还没有见到有哪家上市公司通过IPO如虎添翼、引领一个新兴行业到来,见到的尽是套现、套现、再套现,这种状况不改变,即使出现低价发行也依然破发、市场重心仍不断降低。这也许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市场化过程,但付出的代价是太大了。 因涉及内幕交易而一度被中止资产重组审核的ST高陶终获网开一面,证监会重启该公司重组后续审核程序,于是ST高陶本周迎来4涨停。ST高陶重组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正好撞上了证监会“异动即核查、涉嫌即暂停、违规即中止”的监管禁令。 当年ST高陶资产重组审核被中止,但彼时股价已经被炒翻了天。从ST高陶停牌筹划重组前一日8.13元的收盘价,到2010年11月最高触及57.85元,短短19个月股价暴涨6倍。 这时候该公司的重组实际上已经处于被绑架的尴尬境地,如果重组被否,投资者将面临极其惨重的损失,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监管部门所能做的无非是以时间换空间,拖延时间以淡化股价暴涨暴跌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最终还是让二级市场来买单。 投资者群体分担损失掩盖了矛盾 ST高陶内幕交易的几名当事者受到了法律的惩处。其中刘宝春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750万元、追缴其违法所得749.9万余元;杜兰库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25万元;其妻刘乃华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25万元。这个处罚结果完全没有涉及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赔偿问题,留下一个被炒煳的烂摊子扔给了二级市场。 二级市场投资者是根据公司重组的信息披露公告来决定买进或卖出的,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内幕交易属于投资者的不可控因素,当事者的违法行为完全在投资者的主观意志之外,这个后果显然是不应该让投资者来承担的。如果因为内幕交易而否决重组,股价暴跌,那么投资者的损失该谁来赔偿呢?本来,内幕交易的当事者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可是其违法所得和罚金已经全部被收缴国库了。按理说有关部门应该将这笔钱用于赔偿利益受损的投资者,既然没有这种安排,那么,核准ST高陶的重组就成为不二选择,因为让二级市场继续炒作博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投资者的损失。 本周,ST高陶的连续涨停已经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股价一涨,皆大欢喜,一俊遮百丑,所有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但这实际上只是暂时掩盖了矛盾,原来的问题依旧存在,最终二级市场还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由于二级市场的买单实际上是由投资者群体分担的,是将少部分投资者的重大损失分解到投资者群体身上,因此,投资者群体对这种损失的感受并不是很强烈,从而弱化了市场矛盾。但是长此以往,二级市场终将不堪重负,矛盾就会激化。 烂摊子推给二级市场无需谁担责 回顾A股的历史,几乎所有造成投资者重大损失并且无法挽回的违法违规事件,最终都是通过让二级市场买单来解决的。琼民源造假后变身中关村、通海高科造假上市失败后变身吉电股份、绿大地造假上市后被云投集团借壳,还有众多濒临退市边缘的公司通过资产重组逃避退市命运,无一不是让二级市场作为终极买单者。还有几家差一点就要成功上市的IPO公司,如果侥幸上市成功,也就不可能再让其退市了。不难想象通过资产重组来规避退市命运,这实质上也是让二级市场来买单。 让二级市场终极买单已经成为解决棘手难题的思维定势,其他任何办法都需要有人出来承担某种损失。没有谁愿意付出代价而不要求回报,这种回报政府无力给予,只有推给二级市场,让股价泡沫来代替回报。过去那么多难题都是这么解决的,看似是一个好办法,实际上却给二级市场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为什么现在A股市场投机垃圾股成风呢?就是因为投资者已经从中总结出了经验,只要上市公司的重组曾经得到监管部门的许可,那么其后不管公司发生什么事,监管部门都不会轻易否决公司的重组,所以一次重组不行还可以再来第二、第三次,直到成功。像几只券商借壳上市股,尽管中间发生了违规事件,拖上几年还是修成了正果。这样投机这些股票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呢?ST高陶只不过是又一个例证罢了。A股市场投机风潮屡禁不绝的根源其实就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