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名著导读专辑(1-3)

 鸿墨轩3dec 2012-08-20

文学名著导读专辑(一)

1.《西游记》—— 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作者:吴承恩(明)

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三部分组成。

他们一路上降妖除魔历尽艰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①唐僧:诚实善良,一心向佛,但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

②孙悟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动、顽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妖如仇

③猪八戒:憨厚淳朴、作战勇敢、不畏妖魔,但贪吃好睡、滑稽荒唐,有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

情节:①大闹天宫②真假美猴王③三调芭蕉扇④三打白骨精⑤猪八戒高老庄招亲

⑥大战红孩儿

写作特色:

①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③善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阅读感受: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树立目标,敢于面对,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实现理想

2.《骆驼祥子》——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作者:老舍

主人翁祥子从农村来到北京,他老实、健壮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想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最终被旧社会吃掉,变成一位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①祥子: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的车夫,狭隘孤立的个人奋斗思想和残酷腐败的黑暗社会使他堕落为吃喝嫖赌、懒惰狡猾、自私麻木的行尸走肉

②虎姐:具有二重性。一是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一面,另一是剥削者的意识已渗透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中的占有者,支配者。

情节:①怒辞杨宅②曹家遇险③晦暗的地狱④最后的绝望

写作特色:①善于描写老北京风土习俗、民情世俗②语言俗白凝练③独特的讽刺艺术

阅读感受:老实、健壮、坚忍的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后,变得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不让好人生存

3.《水浒传》—— 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

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后失败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的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①宋江(及时雨):人民理想的忠义之士,起义军中最有威望的领袖。能团结兄弟,网罗人才;多谋善断,有军事、组织才能;性格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

②鲁智深(花和尚):疾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豁达明理,且脾气火爆

③林冲(豹子头):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其后变得精明果敢。

④武松(行者):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勇士的典型,复仇的代表,刚正的义士

情节:①宋江题反诗②拳打镇关西、倒拨垂杨柳③风雪山神庙、误入白虎堂

④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写作特色:①全文结构雄伟完整,众多人物一个引一个,每一个英雄故事都像一篇英雄传记。②叙事翔实精彩。③语言通俗生动,塑造人物惟妙惟肖。

阅读感受:我们应该像水浒中的英雄人物一样,疾恶如仇,伸张正义。但作品中滥杀无辜,歧视妇女等封建糟粕应该摒弃

 4.《鲁滨孙漂流记》—— 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作者:笛福(英)

这部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鲁滨孙离家三次航海的经历,在巴西买了种植园;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写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经历;第三部分叙述他从荒岛回来以后的事情,主要经历是由陆路从葡萄牙回英国途中遇狼群的故事。

①鲁滨孙:是一个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追求财富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新兴资产者的英雄.

②星期五:鲁滨孙救起的土人,是鲁滨孙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情节:①挖独木桥②制作瓦罐③开导“星期五”④自封总督

写作特色:①故事精彩离奇;②小说表现了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性格;③小说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④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⑤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阅读感受:阅读本书,使我懂得了当面临困境时,我们要勇敢顽强,不断努力,一定能走出困境

 5.《格列佛游记》—— 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

作者:斯威夫特(英)

全书共有四个部分,写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駰国的经历,反映了18世纪中 期英国的社会现实。

格列佛:是一个反贪婪残暴、正直、善良,具有忧世情怀的人

情节:①游小人国时对“高跟”、“低跟”党的斗争②游大人国时和国王的谈话

③游飞岛国时参观“持格多科学院”④游慧駰国时和马的对话

写作特色:①将虚构情节、幻想故事和对现实的揭露巧妙结合

②点面结合,对照写作,四部游记一正一反地排列③绝好的想象,生动的细节

阅读感受:读了本书,让我了解到18世纪时英国两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现状。读了此书,更让我感触到作者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作者: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

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他就是在革命的熔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

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①保尔柯察金: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意志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的信念,是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和教育下成长的共产主义战士

②冬尼娅:天真、淳朴,醉心于爱情,最后由小资产阶级小姐完全变成时代落伍者和寄生虫

情节:①苏联红军与彼得留拉匪徒开战②熔铸“钢铁”的过程:③保尔打消自杀念头。

写作特色:①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②写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群众的英雄业绩③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如格言、内心独白、日记、回忆

阅读感受:这部小说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让我们学会了用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磨难,用钢铁般的意志与顽强的奋斗精神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

7.《海底两万里》—— 科学与幻想之旅

作者:凡尔纳

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尼摩船长: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是一位反抗压迫的战士形象

写作特色:①构思巧妙、情节惊险②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

看阅读感受:了《海底两万里》它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把我们带入了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境

8.《简·爱》—— 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英)

写简·爱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教。

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与爱恋的故事。

简·爱:是一个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精神女子。渴望自由幸福,追求更高精神境界

罗切斯特与简·爱互相倾吐衷肠的情节

写作特色:情节曲折,气氛诡异,悬念迭起

阅读感受:读《简·爱》使我懂得了人生不但要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而且还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9.《童年》—— 在苦难中长大

作者:高尔基(前苏联)

主人公阿廖沙三岁失去父亲,被母亲带到外祖父家,过着压抑沉闷、悲凉凄苦的生活,母亲因不堪忍受这种生活,离开了阿廖沙。而小茨冈“好事情”、尤其是外祖母等人。特别关心爱护阿廖沙,在他们影响下,阿廖沙逐渐恢复了自信,闯荡真正的“人间”

①阿廖沙是一个鄙视自私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的正直少年

②外祖父卡希林:家长制手工业的形象,凶恶残暴,没有亲情,唯利是图,寡情薄义

③外祖母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乐观、智慧,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情节:①与外祖父等人联欢②外祖父打外祖母③报复老师

写作特色:①选材独特,取材于作家的经历

②交替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描写的多视角描写方法

阅读感受:①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②读了高尔基的《童年》会让我们备感自己童年的幸福。我们会更加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文学名著导读专辑(二)

10.课外名著补充:《三国演义》

罗贯中(明)

记叙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地主阶级加强剥削政治黑暗,

互相兼并的混战局面,以及三国兴衰史

①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②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么?他们关心的唯一的热点无非是争夺权利,特别是争夺那唯一的一把龙椅罢了。他们为了争龙椅,不惜杀人如麻,血流成河,不惜决堤放水,乘风放火……这么多英雄怎么没有一个替老百姓说一句话呢?

(1)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

(2)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3)曹操:智勇双全,志高远大,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4)诸葛亮:深谋远虑,博学多才,淡泊名利,是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

刘备:三顾茅庐      辕门射戟

关羽:单刀付会,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刮骨疗伤,败走麦城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煮酒论英雄”

孔明:火烧新野,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失街亭)挥泪斩马谡

11.课外名著补充:《红楼梦》

曹雪芹(清)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庭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林黛玉:多愁善感,多才多艺       黛玉葬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无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王熙凤:聪明能干,巴结奉承,阴险恶毒,贪婪自私   毒设相思局

香菱:才貌双全,心灵手巧   香菱学诗

贾宝玉:追求自由、幸福、有叛逆精神 ①宝玉痛哭潇湘馆  ②宝玉疯癫

阅读感受:读《红楼梦》便认识到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朽、没落。他们走向衰败是必然的

12.《朝花夕拾》——  温馨的回忆   理性的批判

作者:鲁迅

写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的体验

①《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时发生的波折,控诉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

②《父亲的病》揭露了“巫医不分”的名医敲诈勒索、封建迷信、鞭挞了复古倒退的 。

③《琐记》歌颂了“不满现状”的革命青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

写作特色:语言优美、流畅、生动幽默、好趣横生。

读了《朝花夕拾》使我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和当时社会的冷酷,更加懂得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3.《名人传》——  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作者:罗曼·罗兰(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叙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①贝多芬: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对音乐孜孜追求,在双耳失聪,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创造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

②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自幼丧母,勤奋好学,有艺术创作《酒神》《哀悼基督》雕像③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文学家,用6年的时间完成《战争与和平》,又推出了《安娜&S226;卡列尼娜》《复活》等

情节:①贝多芬遗嘱②贝多芬写给友人阿其达牧师的信③托尔斯泰传中的“忏悔家与宗教狂乱”。

写作特色:①语言饱含深情,富有诗意②风格多变

阅读感受: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快乐

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14.《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

作者:相传是公元前六世纪后半叶伊索所作

讽刺了具有“酸葡萄”心理的人们,他们因为没有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借口为自己开脱

1、《狐狸与葡萄》写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是酸的故事

阅读感受: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人做好事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2、《狐狸和山羊》,写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

阅读感受: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3、《乌龟与老鹰》写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却被摔死

阅读感受:强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4、《蚊子和狮子》写的是微不足道的蚊子虽然机智地战胜了百兽之王,而它沉醉于胜利时却撞上蛛网

阅读感受:有些人邪恶、残毒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即使对他十分仁善,人们要分清善恶,明辨是非,对待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5、《农夫与冻僵的蛇》写农夫救了一条冻僵的蛇,而蛇却本性难改,咬死了农夫

15.《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作者:傅雷(著名的翻译家)

严厉尽责的父亲傅雷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生活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

情节:①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时,告诫儿子应怀有赤子之心

②儿子在精神消沉时,告诫儿子应该坚强

写作特色: ①以书信的形式②真情的流露③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

读《傅雷家书》父爱便于涓涓的溪水流于我的心田;读《傅雷家书》让我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了我的修养

16.《培根随笔》——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

作者:培根

聪颖早慧,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主要阐述哲学,伦理处世之道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生哲学”

名言:①知识就是力量②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

③在事情初起之际抓住最佳时机,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智慧

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

《谈美》阐明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

《论拖延》,做事要善于当机立断,迅速行动

读完《培根随笔》它教给了我很多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的知识,但作者毫不隐瞒的贵族立场,男权视角和某些近乎市侩哲学的功利主义思想应该摒弃

17.《爱的教育》—— 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

作者:意大利作家

德 亚米契斯

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所见所闻

情节:①恩利科的日记②恩利科父母的教子篇③老师讲的九则故事

写作特色:①采用日记体的形式②故事情节曲折

《爱的教育》教导我们永远要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

18.读读泰戈尔——聆听天籁

泰戈尔:印度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二十余种戏剧,印度国歌《人的意志》的作者,19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吉檀迦利》是一部以形象化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理想的抒情诗集善于发掘普通事物中的自然美和生活中的诗意,故事诗朴实无华,抒情诗清新优美。他是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大师,善于大量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还十分注意锤炼诗句的韵律,有着音乐般的节奏。

《对岸》《小大人》这两篇散文诗通过一个孩童的眼光,写出了家庭中的亲情和儿童的天真可爱。

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对“爱”和完美人格的追寻,对自然、生命、快乐、光明的渴望

《园丁集》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英文抒情散文诗集

《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集

《飞鸟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格言诗集,每首诗都不长,短的仅一二行,长的也不过三四行。

19.《昆虫记》“昆虫的史诗”——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作者:法布尔:是一位严谨、细致、热爱生命、珍爱自然的昆虫学家

主要描写昆虫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等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情节:1、两只塔蓝图拉毒蛛惊心动魄的厮杀场面2、螳螂捕食的情景

写作特色:①既是科普著作,同时也是文学经典②全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昆虫也是生灵,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我们人类应该与它们和谐相处,共创我们和谐的家园

20.《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作者:冰心 当代作家

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小诗集,诗集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写作特色:①采取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诗的优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

②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③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孩子;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童真、童趣、童心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珍爱,在诗人的眼里,充满纯真童趣的世界,才是人间最美的世界。

21. 《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作者以满腔热情和真挚的爱为读者塑造了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和他的一群小伙伴。汤姆·索亚是个成长中的孩子,他调皮,喜欢恶作剧,却又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他讨厌教堂里老师干巴巴的说教,他不喜欢整天在学校里干燥无味的生活,他向往成为绿林好汉,他希望加入海盗,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做出那些懦弱的“好孩子”、体面的“优秀生”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展示出自己的魅力。
哈克贝里·芬,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另一个“调皮鬼”。他不上学,没有接受过教育,却拥有一颗正义的心、勇敢的心。文学名著导读(三)----------八、《名人传》

内容精要

《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米开朗基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 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罗兰与年青时候的好友一起举办了《双周丛刊》,他们既是作者,又是出版者。15年来,罗兰在这份丛刊上发表了他许多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一些剧本。没有一法郎的稿费,他们是为了理想而写作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致力于和平运动,关注俄国革命,并与高尔基有所交往。1916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将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慈善组织。

罗曼·罗兰的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创作和研究,这是他的生命。而且,事实上,伴随着一战的来临,罗兰实已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整个世界。他从宁静的书斋走出来后就一直在为他关于英雄的理想,他的博爱的使命而战。二战期间他已是一位花甲老人,他也没有一刻停止过工作和战斗,他号召欧洲的知识分子走上街头保卫文化、保卫文明、保卫和平、反对纳粹,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未来。

1943年初,他的病情恶化,第二年的12月30日,罗曼·罗兰与世长辞,留给世人的不仅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巨人三传》(《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哥拉·布勒尼翁》、《母与子》等不朽名篇,还有一种叫做“良心”的东西,知识分子都应以他为榜样。

 

 

作者生平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著名作家,举世闻名的反战主义者。他出生于克拉美西城的一个中产者家庭,自幼喜欢音乐。,1882年考入大路易中学,1886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攻文学,后攻历史。青年时代曾受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1888年列夫·托尔斯泰的信对他的艺术观形成发生很大作用。与德国理想主义思想家玛尔维达·冯·梅森柏女土的交往对他的思想成熟具有重要意义。1895年,罗曼·罗兰以《现代歌剧的起源》获博土学位。

罗兰认为戏剧不但可以针砭时弊,还可以鼓舞人,用戏剧手段可以直接影响群众。他向往法国大革命,并以其为题材写了十二部曲。其中“革命戏剧”有:《群狼》、《丹东》、《七月十四日》,“信仰悲剧”有:《圣路易》、《哀尔帝》、《理智的胜利》。但因艺术性不强和资产阶级的批评而未获成功,从此开始小说创作。20世纪初,写了许多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米开朗琪罗传》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兰最伟大的作品,并因此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兰积极反对战争,对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20世纪30年代访问苏联,与高尔基会晤,同情社会主义革命。二战时声援中国,对中国人民寄予同情,成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士。

 

经典片段

一切使他不安;他的家庭也嘲笑这永远的不安。他如自己所说的一般,在“一种悲哀的或竟是癫狂的状态”中过生活。痛苦久了,他竟嗜好有痛苦,他在其中觅得一种悲苦的乐趣:

“愈使我受苦的我愈欢喜。”

对于他,一切都成为痛苦的题目,甚至爱,甚至善。

“我的欢乐是悲哀。”

没有一个人比他更不接近欢乐而更倾向于痛苦的了。他在无垠的宇宙中所见到的所感到的只有它。世界上全部的悲观主义都包含在这绝望的呼声,这极端偏狂的语句中。

“千万的欢乐不值一单独的苦恼!……”

“他的猛烈的力量把他和人群几乎完全隔离了。”

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爱人;他不被人爱。人们对他又是钦佩,又是畏惧。晚年,他令人发生一种宗教般的尊敬。他威临着他的时代。那时,他稍微镇静了些。他从高处看人,人们从低处看他。他从没有休息,也从没有最微贱的生灵所能享受的温柔——即在一生能有一分钟的时间在别人的爱抚中睡眠。妇人的爱情于他是无缘的。在这荒漠的天空,只有科伦娜冷静而纯洁的友谊,如明星一般照耀了一刹那。周围尽是黑夜,他的思想如流星一般在黑暗中剧烈旋转,他的意念与幻梦在其中回荡。贝多芬的忧郁是人类的过失;他天性是快乐的,他希望快乐。米开朗基罗却是内心忧郁,这忧郁令人害怕,一切的人本能地逃避他。他在周围造成一片空虚。

这还算不得什么。最坏的并非是成为孤独,却是对自己亦孤独了,和自己也不能生活,不能为自己的主宰,而且否认自己,与自己斗争,毁坏自己。他的心魂永远在欺妄他的天才。人们时常说起他有一种“反对自己的”宿命,使他不能实现他任何伟大的计划。这宿命便是他自己。他的不幸的关键足以解释他一生的悲剧。而为人们所最少看到或也不去看的关键,只是缺乏意志和禀性懦怯。

   ——《米开朗基罗传》

 

妙语佳句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当全世界都在哭泣的时候是不应当嬉笑的。为了一个人的诞生而举行庆祝是缺乏知觉的人的行为。应当保留你的欢乐,在一个充分地生活了的人死去的时候发泄。

◆生命还须前进。动,便是生。

 

阅读指导

郑克鲁先生著的《现代法国小说史》中,罗曼·罗兰处于第三章“长河小说”的第二节,对于这几部传记,他是这样评论的:

“罗兰要为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让世人‘呼吸到英雄的气息’。尤其是《贝多芬传》,强调自由精神,作者在音乐方面表现出精湛的修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托尔斯泰传》颂扬这位俄国作家对爱和真的追求,对全人类的热望,对艺术压倒暴力的信念和不抵抗主义。”   

薄薄的一册《贝多芬传》是最早给罗曼·罗兰带来声誉的。它本是罗兰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副产品,最先在《巴黎杂志》上刊登,后又在《双周丛刊》上发表。1903年正式问世后,罗曼·罗兰立即成为法国文学界的知名人土。“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类似这样的文句在当时被传诵一时。

实际上,这本小册子没有取得什么文学上的成就,报刊对它表示沉默,学术界对它不屑一顾,但是人们,素不相识的,陌生的,遍布全世界的苦难的兄弟们却从这本小册子里得到了幸福。他们争相传看着,一种莫名的、神秘的感激之情把罗兰周围的信徒们联合了起来,众多不幸的、孤独的人得到了安慰鼓舞。罗曼·罗兰从此有了自己的跟随者,而《双周丛刊》这本以前没有人知道的杂志,现在也获得了一定的声望,第一次增印了一版。罗曼·罗兰的著作扩大了在国外的发行量,并出现了译本。就象罗曼·罗兰自己在《贝多芬传》的原序中说的:“这小册子,由一个无名的人写的,从一家无名的店铺里出来,几天之内在大众手里传播开去,它已不再属于我了。”罗曼。罗兰的理想主义第一次对人产生了影响。

1906年,《米开朗基罗传》发表,其在普通大众中的影响虽然没有《贝多芬传》来得热烈,但它在精神上仍与《贝多芬传》一脉相承。我国翻译家傅雷先生在译序中就称其为“不朽”。

《托尔斯泰传》是三大传中最有意识地含有教训意味的,几乎全是歌颂人类友爱的赞美诗。这部传记反映了罗兰对这位大作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他仔细研读了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写出了富有激情的赏析文字。本书在1911年出版,1928年为了纪念托尔斯泰百年诞辰增订再版。

三传的出版给罗兰带来了姗姗来迟的声誉,1912年,瑞士作家保尔·赛彼尔撰写了关于他的第一部详细传记。

也有人批评罗曼·罗兰的传记中显出了他过份的史料癖,说他“本来可以写一首表达痛苦的叙事诗的地方,他却反精力耗费于末节及注解上。”关于这点,罗兰自己有解释,他说:“我根本是一个历史家,无论如何要追求和说出真理。”的确,他的这三本书都是以学者的态度来处理题材的。虽然这样,历史与考据却不是罗兰在这里关注的重点,他的目的是要替那些不幸的和幻想破灭的人供给一种鼓舞和勉励的泉源。

历史证明罗曼·罗兰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内容精要

保尔·柯察金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父亲死得早,母亲则替人洗衣以养家煳口,哥哥阿尔青是个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嫉恶如仇,敢想敢做+一次,他往那个愚蠢而又凶恶的神父的面团里撒烟灰被学校开除了。

十月革命爆发后,红色政权遭到了外国势力干涉和本国反动派的联合围攻:乌克兰的政治形势也空前地激烈动荡、借住在保尔家的朱赫来是个老布尔什维克,红军撤退时将他留在了镇上。朱赫来教保尔拳击,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一次,因为解救朱赫来,保尔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愚蠢的敌人却又把他很快错放了:出狱后的保尔慌不择路,跳进了冬妮亚(林务官的女儿)家的花园。冬妮亚很喜欢热情、倔强、个性刚强的保尔,保尔也被清纯、漂亮、整洁、文雅的冬妮亚所深深吸引。

后来,哥哥阿尔青把保尔送到喀查丁参加了红军。在部队里,保尔当了骑兵,作战异常勇猛。战斗之余,他还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思》等小说,一有空就讲给战友们听。一次激战中,他头部受重伤,被送进了医院:出院后,保尔住进了冬妮亚的亲戚家。他的一只眼睛有问题,不能再回前线了,但他立即投入了地方上的各种艰巨的工作。一次参加工友同志的聚会,保尔因带着穿着漂亮整洁的冬妮亚同去,遭到了工友们的讥讽和嘲笑?保尔意识到冬妮亚和自己不是—个阶级,遂下决心断绝了他们的感情。

为了供应城市木材,保尔参加了铁路筑建。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工作条件越来越恶劣,武装土匪的骚扰和疾病、饥饿也都威胁着保尔和同志们。但铁路还是如期修通了,已升为省委委员的朱赫末为他们的革命热情深深感动,说“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由于成绩突出,保尔詖任命为某铁路工厂的团委书记,女政委丽达经常帮助保尔,帮助他提高认识,搞好工作。保尔渐渐爱上了丽达,但又以革命为由牺牲了自己第二次萌动的爱情、保尔因肺炎再次住进了医院,肺炎好了,但医生又在他脊柱上发现了弹片的伤痕。在家乡养病期间,保尔到烈土墓前凭吊战友,感慨万千,发出了感人至深、振聋发瞆的豪言壮语:“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病愈后,保尔又忘我地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在工作中,他坚决地和各种非主流思想和“歪风邪气”作斗争,对战友杜巴瓦的”变质”,他十分痛心,坚决地给予了批评……

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1924年,党组织不得不卸掉他身上的全部重担,让他长期疗养。他的视力越来越差。在海滨疗养时,保尔认识了达雅——一个工人家庭的小女儿:在达雅家中,保尔鼓动了达雅对老顽固父亲的造反,并引导她加入了苏维埃,达雅和保尔结婚了。

1927年,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他也曾一度灰心丧气,想自杀,但坚强的革命信念又使他走出了低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保尔开始了文学创作。1934年,在母亲,妻子以及同志们的帮助下,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终于出版了!保尔高兴极了,他又有了新的革命武器——写作。

 

时代背景

本书成书于1932年一1934年。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出身工人家庭,12岁即开始劳动生涯,15岁加入共青团,参加过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做过团与党的下、中层领导工作,是苏维埃“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后双目失明,在疗养院口授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他人记录、编辑成书。作者自称“1924年以前不太懂俄语,而双目夫明前也只上过一年函授共产主义大学:因作品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共产主义战土的形象和作家自身经历的传奇品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世界革命青年成才的“教科书”和“圣经”。在苏联国内,此书上百次地再版,在国外,也有50多种文字译本。

 

作者生平

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苏联一名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更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04年他生于乌克兰洛文斯克省维里亚村的一个工人家庭。从很小的时候,奥斯特洛夫斯基就表现出鲜明的反抗性格。由于家境贫寒,他小时侯只念过3年书。

很快,奥斯特洛夫斯基就被迫辍学了。他刚满10岁,就要去当车站食堂童工和发电厂的助理司炉,从而经历了更多的生活苦难。每天近16小时的繁重劳动,经常得到的却是耳光和拳头。屈辱的生活使得他本来就很强烈的斗争意识和反抗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奥斯特洛夫斯基13岁的时候,正值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这时他结识了老布尔什维克费多尔和林尼。他的充满反抗精神的个性正好找到了加入集体斗争洪流的机会和道路。他开始积极投入反击侵略者的斗争,积极投身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1921年秋,奥斯特洛夫斯基领导志愿队参加了修建基铺附近的铁路支线的艰巨工作。当时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恶劣。这就是后来他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一书中写筑路的那段情景。饥饿、潮湿、严寒、还要夜以继日地劳动,许多人患了伤寒。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患伤寒和风湿病的情况下,仍然奋不顾身地劳动,直到他昏倒在工地上,才被送回家去休息。第二年秋天,基铺闹大水,正在病休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不顾严寒和体弱,站在洪水中组织群众抢救木材。这时,他的病情更加恶化。经医生诊断,身体己属残废,不能再继续工作。党组织决定发给他残疾证书及国家津贴。但他毅然拒绝。坚决要求工作。1923年,党组织只好答应他的迫切请求,派他去边疆做共青团工作。

在23岁那一年,由于劳累过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健康状况越来越糟,一直到全身瘫痪,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在他生命旅途中,可以说是到了最后的决战阶段。但继续工作的强烈愿望使他终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他刻苦攻读世界文学名著,钻研有关历史资料,然后拿起笔,换了另外一种武器继续战斗,开始了文学创作。1928年,在他24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一部中篇小说《科托夫斯基》,也就是后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几章的初稿,这大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

但这部已经耗费了他巨大的生命能量的长篇小说底稿,在邮寄途中丢失了。这对他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残酷的打击。此后,他的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930年他惟一的左眼也失明了,但他没有就此放弃生活,而是集中全部精力为生存进行斗争,继续写作。对于这位意志如同钢铁一样的英雄来说,任何无情的打击都只能使他的性格钢上加刚。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终他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历时三载,完成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1934年这部小说出版后,立即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真诚而热烈欢迎。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同年冬天,他开始创作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这部小说原计划写成三大卷。可惜的是,1936年12月22日小说第一卷刚刚写完,由于重病复发,年仅3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便在莫斯科去世了。除了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还留给我们不少充满激情的论文、演说词和书信。

 

 

经典片段

现在,他身体彻底垮了,失去了重新归队的希望,他该怎样对待自己呢?他终于使巴扎诺娃吐露了真情,这个女医生告诉他,前面还有更可怕的不聿等待着他。怎么办?这个恼人的问题就摆在面前,逼着他解决。

他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活着还有什么用呢?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生活得有价值呢?又有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呼吸吗?当一名力不从心的旁观者,看着战友们向前冲杀吗?

就这样成为战斗队伍的累赘吗?他想起了基辅无产阶级的领袖叶夫格妮亚·博什。这位久经考验的女地下工作者得了肺结核,丧失了工作能力,不久前自杀身亡。她在简短的留言中解释了这样做的理由:“我不能接受生活的施舍。既然成了自己的党的病患,我认为继续活下去是不必要的。”把背叛了自己的肉体也消灭掉,怎么样?朝心口开一枪,就完事了!过去既然能够生活得不坏,现在也应该能够适时地结束生命。一个战士不愿再受临终前痛苦的折磨,谁能去责备他呢?

他的手摸到了口袋里光滑的勃朗宁手枪,手指习惯地抓住了枪柄。他慢慢掏出手枪。

“谁想到你会有今天?”

枪口轻蔑地直视着他的眼睛。他把手枪放到膝上,恶狠狠地骂了起来:“这算什么英雄,纯粹是冒牌货,老弟!任何一个笨蛋,随便什么时候,都会对自己开一枪。这样摆脱困境,是最怯懦、最省事的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对懦夫来说,也不需要更好的出路。你试过去战胜这种生活吗?你尽一切努力冲破这铁环了吗?你忘了在诺沃格勒一沃伦斯基附近,是怎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枪藏起来吧,永远也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妙语佳句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应当这样度过人生: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对我来说,生活中再没有比掉队更可怕的事了。

 

阅读指导

保尔的故事,在中国应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保尔关于“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的豪言,是-代又一代的青少年都曾背诵过的。在一定程度上,保尔精神已经和雷锋精神一起,成为了中国青年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楷模。

穿越历史地域时空,《钢铁》真切震撼人心的,是保尔钢铁般的意志,是他身残志坚,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的英雄气度和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时代、任何一个力图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同样需要的。这才是这部红色岁月里诞生的作品魅力之所在,正如罗曼·罗兰所评价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本身就是-首诗”,当然,是一首革命抒情诗,也是一首奋斗者的义勇军进行曲。有意思的是保尔的爱情故事。他与冬妮亚(林业官的女儿)、丽达(女政委)、达雅(工人)的三段恋情,暗含了一个红色的俄罗斯男人逐渐远离肉体、远离奢华,而向精神、原则、理念皈依靠拢的心灵历程。对冬妮亚的爱出自一个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自然产生的对美好、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和丽达女政委的爱情产生在共同革命生活中,“革命高于一切”的口号窒息了保尔心中残留的对丽达的爱恋;与工人女儿达雅的结婚与其说出自爱情,不如说出自拯救,这时的保尔已肉体残缺而精神凸现,保尔靠着“精神”、“意志”自救,也拿着它照亮达雅的眼睛。他的精神已被视为“共产主义事业燎亮的明灯”。

自1942年以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译本在中国流行了数十年。1999年末新版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公映,又再次掀起了对“保尔”精神的关注。这实为文学接受史上罕见之现象。

 

十、童 年

 

内容精要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写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面。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时代背景

本书成书于1913年,是苏联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童年生活”部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自传三部曲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的,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

 

作者生平

高尔基(1868—1936),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他出生在俄国中部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一个细木工家里,四岁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他从小就受到苦难生活的折磨,只读过两年小学,十一岁走入“人间”。在社会的底层,他当过学徒,拣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人、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1884年他来到喀山,想进大学不成,结果贫民窟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还在工人,农民中进行过革命宣传活动。 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尔基两次在俄国南部流浪。最后到梯弗里斯,进入铁路修配厂做工。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沙皇专制统治、渴望自由解放的革命激情。其中,浪漫主义创作占重要地位。1895年写的《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是出色的作品。他的剧本有《小市民》、《底层》和《仇敌》。1906年写成重要长篇小说《母亲》。随后写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晚年的代表作是四部史诗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经典片段

有一天,酒馆女主人和外祖父吵架,她捎带着把没有参加吵架的外祖母也骂上了,骂得很凶,甚至向她扔红萝卜。

“您真糊涂,我的好太太。”外祖母安详地对她说,然而可把我气坏了,我决定对这个恶婆报复一次。

我想了又想,怎样才能给这个双下巴细眼睛的红发胖女人来一次更痛的打击。

我观察邻人们的内讧,知道他们互相报复的方法是:切掉猫尾巴,把狗给毒死,打死公鸡和母鸡,或者半夜偷偷地进到仇人的地窑里,把煤油倒入腌白菜和王瓜的木桶里,把桶里的克瓦斯放出来,——但是这些办法都不合我的意;需要想一个更惊人更厉害的方法。

我想到一个法子:我瞅酒倌女主人下地窑的时候,合上地窑的顶盖,锁上,我在上面跳了一通复仇者之舞,把钥匙扔到屋顶上,就一溜烟地跑到厨房里,外祖母正在那里做饭。她没有马上明白我为什么高兴,但当她弄明白后,狠狠地朝我的屁股拍了几巴掌,把我拖到院子里,叫我到房顶上去找钥匙。我对她的态度觉得很奇怪,我默默地把钥匙拿下来,躲到院子角落里看她释放被俘获的酒馆女主人,她们俩友善地一面走过院子,一面大笑。

“我叫你知道厉害,”酒馆女主人攥紧胖胖的拳头威吓我说,但她那看不见眼睛的胖面孔露出和蔼的笑意。外祖母揪住我的领子,把我拉到厨房里,问道:

“你干吗要这样做?”

“她拿胡萝卜打你嘛……”

“你是为了我吗?原来是这么回事!你瞧我把你这块废料塞到炉底下喂老鼠,你就知道了!你算什么保护者啊,一个小泡泡儿,一戳就破!你看我告诉外祖父--他不打掉你一层皮才怪呢!到顶楼念书去吧……”

她整天不理我,到晚上,在没有祈祷以前,她在床沿上坐下,教训了我几句永志不忘的话:

“阿辽莎,亲爱的孩子,你要记住:不要管大人的事!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等上帝来开你的心窍,指示你应当做什么,领你走那应走的道路。懂不懂?至于什么人犯了什么过失——这不是你的事。这让上帝来判断,惩罚。这要他来管,不是我们!”

她沉默了一会儿,嗅了嗅鼻烟,眯缝起右眼,补充说:

“是啊,谁犯了过错,大约连上帝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弄得清楚的。”

“上帝不是什么都知道的吗?”我吃惊地问道。她轻轻地、悲哀地回答道:

“他要是什么都能知道,大约有很多事情人们就不会做了。他老人家从天上向人间、向我们大家看了又看,有时会大哭起来,一面哭一面说:‘我的人们啊,我的人们啊!噢啊,我是怎样可怜你们啊!’”

她自己也哭了,带着满脸的泪痕,到墙角祈祷去了。

从那时起,她的上帝对于我更亲近更可理解了。

 

妙语佳句

◆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各人不过有各人的名字,而权利人人都一样。

◆官像顽皮的孩子,走上来就把一切法律破坏了。

◆在无穷无尽的工作日厉,忧伤也是节目,闹火灾就是逗乐,在一无所有的脸上,连伤痕也是点缀……

 

阅读指导

苦难和奋斗是很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主题。高尔基的作品,无疑是这类文学的典型代表。所不同的是,《童年》是一位无产阶级文学导师的生活自传的“童年部分”,它是一个已经成为无产阶级斗士的人重新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结果”。当然,很多童话以至少年小说都是成年作家写的,但《童年》显然和它们不同,它绝不是一本儿童读物,“儿重视角”之于《童年》只是一个技术手段问题,它所展现的并不是儿童世界,而是一幅完完全全的小市民生活图画。高尔基通过童年阿辽莎告诉我们的,是19世纪末俄罗斯低层市民生活及思想的真实:庸俗、自私,无聊、无奈,虔诚、怀疑、亵渎和无尽的困难。以及这一切灰色当中不寸闪烁的爱的火花。

和现代派小说惯用的”儿童视角”不同,“阿辽莎视角”没有统领全书,而只是在某些细节才起作用。通篇来看,“童年阿辽莎”是由成年的“我”来回忆叙述的。因此,《童年》根本上是一部传统小说,用的依然是全知全能视角,少有现代派小说的痕迹。从阅读经验来看,该小说似乎是把一些小市民的故事压缩编织进一个少年的经历里,而各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却很少,缺乏艺术的有机性、完整性,这一点,高尔基自己也有察觉。在给罗曼·罗兰的信中,他写道:“我个人觉得,书写得不成功,有点乱,缺少内在的协调,读起来,觉得太急于交代,所以许多地方描写粗糙,不完全,语言不够精练。”

但这并不是说《童年》不是一本优秀小说,由于成功运用了典型概括等艺术手法,由于以童年之心再现市民庸俗生活的庸俗、苦难,小说具有异常强烈的感染力,能使任何一个经过苦难的仁慈心灵唏嘘不止。不算长的篇幅内,出场人物众多,却大都个性鲜明,“外祖母”的形象、“母亲”的形象,甚至于凶恶、冷酷的“外祖父”的形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又不失真实和丰满。在性格的生动性、完整性上,《童年》较后来的一些概念小说要高出千百倍。它能让人读后为“好人遭厄运”鸣不平,也会因“恶人”(如“外祖父”)身上存在的人性的复杂而顿生怜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