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泊

 印生书舍 2012-08-20

 淡  泊

诸葛先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教诲,历来深受推崇,广为传颂,特别是雅士文豪、达官贵人,往往写成条幅挂在墙上,或妆点厅堂,展示自己修身养性的品位;或炫耀墨宝,凸显谦谦君子的形象,无论如何,都是别有一番情调的。

毋容置疑,淡泊的确是十分难得的高尚情操,也是无以伦比的人生境界。诗人曹植在《蝉赋》中说:“实淡泊而寡欲兮,独乐而长吟。”真的,真正达到那种清心寡欲,恬淡无求境界之人,肯定是心境豁亮,非常快乐和幸福的。

但是,淡泊是和名利纠缠在一起的,不热衷于功名利禄为淡泊,似乎热衷于功名利禄之人必然与淡泊无缘了,可名利是人生须臾不可离开的,追求人生最基本的名利需求,又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那么人追求名利是否就不能淡泊了,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是否淡泊的关键是是否热衷于名利,而不是要不要名利。当然,人不能没有名利,但又不能热衷名利,这个度看起来是有些难掌握。热衷又是一个富有弹性的词汇,是否热衷了,达到什么程度算热衷,也没有一个确切的量化标准,因而人们在谈到淡泊时,往往有点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终不那么清晰。这是因为“名、利”二字内涵十分丰富,那些该热衷那些不该热衷,热衷到什么程度,只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自己好之为之了。

名,有作为者好大喜功,著作等身,光宗耀祖,扬名四海图的是名;常人看重名声、讲求名誉也是为名,一般人维护做人的尊严更是坚守不可或缺的名。“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人格尊严一定要维护,这就是底线。人活着什么名都可以不要,但这个名非争不可利,非热衷不可,所以说淡泊不是对做人尊严的淡化。利也有多种多样,有机会者利欲熏心,投机钻营,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谋得是暴利;老百姓起早贪黑,肩扛手提,沿街叫卖,为养家糊口胼手胝足地辛劳,虽然也是为利,图得只是个温饱,同样不能一概而论把它也淡掉。活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须要争取,这与是否淡泊无关,这也是非热衷不可的。现在开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就是充分肯定了人的生存权、生活权、人格权,这是建设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必须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的,决不能有任何的轻视或忽略。

淡泊所否定的名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也就是在日益增长的欲望的驱使下,对官位、名望、金钱、待遇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一些人在名缰利锁的束缚下,放纵自我,处心积虑地、贪婪地追求功绩和地位、利益和钱财,欲壑难填,位要越来越高,权要越来越大,钱要越来越多,享受要越来越好。这些人在名利的驱赶下身心疲惫,得不到任何的自由,是最需要用淡泊来治疗自己的精神疾病。当然官总是要人去做,钱总是要人去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改变不了。淡泊并不是要求人们不去做官,不去追求任何利益,而只是提倡适可而止,生财有道,不去不切实际地追求身外之物,不去不加节制地放纵一己之私利,归根到底是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淡泊淡得就是欲望,名利虽然有大有小,但名利的大小与是否热衷并不成正比,小名利也可以引发大欲望,带来大烦恼,只要还有欲望那就淡泊不了,淡泊与取得的名利的多少无关。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梁羽生,在常人看来,晚年的他名利全收,应该淡泊清净了。但在世人皆欢渡世纪之交时,他却拿出了一首诗:“一去萧萧数十秋,劫余相见慨浮沤。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岂女流?谁遣龙蛇归草莽?空余涕泪泣神州。自怜多少伤心事,家国飘零到白头。”其中的悲苦、凄凉、无奈、隐晦,凡此种种看起来真是一言难尽,终归淡泊不了。人自淳朴婴儿到白首皓发,人间一段路,几多虚妄求?物质的、感情的、观念的,种种欲望、种种贪求,执着不舍。有的虽然得到了,可马上又迷失了,最终发现得到的并不是本心所求的;更多的时候是得不到,欲望未能满足,如是烦恼丛生,痛苦不能自拔,何以可谈淡泊?

有没有真淡泊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宋代的顿成禅师有一首禅曲:“潇潇寒水昨宵曲,淡看世间风波苦。挥手碧空何须住,归去路,笑伴江水随风去。”老禅师解楞严一笑之惬意,释人生一世之本然,看透茫茫无边苦海,悠然矗立在岸边,哼着悦心的禅曲,笑看江水,随风而去,早已跳出三界之外,彻底地淡泊了一切。但要真淡泊,必须明心见性,从无我达到寡欲。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尔来不得明心见性,皆由忙乱覆却本体耳;古人云,静见真如性,又云性水澄清,心珠自现,岂妄语哉。”而这种宁静,必须从根治欲望,超脱世累,达到无我得来。宁静生淡泊,淡泊得澄清,澄清方能洞见真如自性,也最终才能真正达到清净淡泊的境界。

“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为真淡泊,超脱世累就是“无所住”,超世累、无所住、不执著“我”就能真淡泊,就能“心似白云长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稳坐在生活的“兰天白云”之中。名利是客观存在,名利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们以“我”为中心,错在为名利明争暗夺,错在为名利伤情害义,错在为名利忘却了自己生命的本质,错在将名利作为了人生的唯一追求。人们不停地以“我“、“我的”命名所面对的一切,从不会说话的孩子到即将逝去的老人,莫能例外。什么都去执着,什么也放不下,什么都想占为己有,什么都应该满足“我”的需求,这就是烦恼的根源,也是无从淡泊的关键所在。

“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这是明代的学者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名言,莲花被人视为纯洁的象征,这是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淡泊的操守要在繁花似锦的生活中修养,不但要在贫穷中守得住自己的尊严,更要在富贵中经受住考验。贫困境中谈淡泊易,富贵场中讲淡泊难,但只要不贪恋世间的浓艳之境,不被五光十色的声乐所迷惑,就能够保持住自己的平常心,就能得到淡泊的真谛。但也要看到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好作厌名利之论的人,内心不一定放得下名利。考究一个人是否淡泊清静,不去看他说的如何,是否写了挂了条幅,只要放在尔虞我诈、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名利场、富贵池、温柔乡中一试便知究竟。

香港著名人士李嘉诚先生有句至理名言:“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完全体现了真正的淡泊。淡泊不是人生的目的,也不是生活的目标,淡泊是人们追求的操守,是一种生存的态度。没有必要为淡泊而淡泊,如果那样做作肯定是假淡泊,无非是为了博得清高之名。我们的生活目标完全可以高远一点,而生存的态度则不妨从容平淡一些。淡泊是清虚自守,但不是消极逃世,躲避人生;淡泊是去浮戒躁,但不是无动于衷,袖手旁观;淡泊是求趣不求利,但不是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淡泊是平和的心境,但不是淡而无味,随波逐流;淡泊是一种平淡的追求,但不是自甘平庸,软弱无能。总之,淡泊不是消沉的无所作为,安贫乐道也不是追求贫困,淡泊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只是要求我们在无论多么眼花缭乱的欲望面前,都能坚守住自己的道,这样我们就能从平淡走向丰富,再从丰富回归平淡,终于达到淡泊的境界。

真如,唐代寒山大师禅诗所表达的意境: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

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

苔滑非关雨,松呜不假风。

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