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维藩与“三晋第一街”

 黑老赵 2012-08-20

岳维藩与“三晋第一街”  

2012-07-30 07:39:50|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外地人一出太原火车站,一条宽阔整洁、贯穿东西的大街就会映入眼帘,这就是让太原人引以为豪的“三晋第一街”——迎泽大街。说起迎泽大街,许多老太原人就会想到一个人:岳维藩。

 岳维藩(1914—1986),山西省五台县沟南村人。十二岁时沟南小学毕业,因家庭困难,到榆次、太原做工。1930年考入太原并州中学,1933年又考入成成中学,1935年参加革命工作,因参加进步学生活动被捕入狱,判刑5年。1936年西安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到军政训练团第七队受训。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工作,历任安邑县牺盟会特派员、乡宁牺盟中心区秘书、汾城县县长。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在塔儿山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以后历任沁县县长、太岳行署财务处科长、秘书,太岳三专署汾南办事处主任,稷麓县县长、吕梁十专署专员。建国后,历任晋南中心专署副专员、运城专署专员。

 1952年,岳维藩调任太原市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工作。在他的领导下,1954年制定形成了太原市第一期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曾受到国务院的表扬。迎泽大街是整个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规划中的迎泽大街是以太原南城外的一条土路为基础,设计宽度为70米,这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50年代初,太原市的大多数街道只有六七米宽,70米的宽度足以同时容纳四千辆汽车通行,而当时整个太原市一共才只有八百辆汽车。因此,太原市在当时华北局的一次会议上被批评为“贪大求洋”,许多专家、领导初次见到这个规划时也是瞠目结舌,难以置信,包括当时的太原市委书记也饱受压力。尽管如此,1955年1月岳维藩担任太原市市长以后,依然坚持迎泽大街当初的建设规划。他顶住压力、力排众议,使迎泽大街第一期工程的建设终于在1956年拉开大幕。一年后五一广场至迎泽大桥段5公里路面建成,由于两边建筑物的影响,建成的实际宽度只有66米,即使这个宽度,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北京长安大街,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二街”“三晋第一街”。迎泽大街一期工程的完工,为太原市以后的城市建设开创了一个很好的格局。1976年,迎泽大街二期工程开工,两年后五一广场至太原火车站路段建成;1985年,迎泽西大街取直工程开工,一年后迎泽大桥至下元路面建成;1996年,迎泽西大街打通工程开工,同年下元至南寒广场的最后一段路面建成。今天的迎泽大街西起南寒广场,东至太原火车站,全长达10公里,成了太原市中心的一条主干道。

 岳维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城市规划上,要有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思想。”迎泽大街的建设就是用这种思想建成的。如今,当我们站在迎泽大街上,看到那潮水一般的车流时,就会对当年市长岳维藩那博大的气魄、高瞻远瞩的眼光发出由衷的赞叹。时至今日,新的长风大街无论从长度还是宽度上,都远远超越了素有“三晋第一街”美誉的迎泽大街,但在许多老太原人的心目中迎泽大街仍然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已经成了太原市的象征和太原人的骄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