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沐花花 2012-08-20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应作如是观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缘起偈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释迦牟尼说倒惑偈     未香以涂身,并熏衣缨络。倒惑心亦尔,谓从已身出。如彼丑陋婢,见影谓已有。

庞蕴举家修行偈     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王安石论戏场偈     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苏轼地狱变相偈     我闻吴道子,初作丰都变;都人惧罪业,两月罢屠宰。此画实无相,笔墨假和成;譬如说食饱,何处生怖汗?乃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若人了此言,地狱自破碎。

苏辙呈顺禅师偈     中年悟道觉前非,邂逅相逢老顺师。搐鼻经参真面目,掉头不受别钳锥。 枯藤破衲师何事,白酒青盐我是谁。惭愧东轩残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饴。

黄庭坚自赞偈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

宋濂赞永明延寿偈     我与导师有宿因,般若光中无去来。今观遗像重作礼,忽悟三世了如幻。灵山一会犹俨然,愿证如如大圆智。

张拙随顺世缘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爱欲缠绵偈     如火盖干薪,增长火炽然;如是受乐者,爱火转增长。薪火虽炽然,人皆能舍弃;爱火烧世间,缠绵不可舍。  

无常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七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香偈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三力偈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

三谛偈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涅盘经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亚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诞生偈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

黄昏偈     此日已过,命即衰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初夜偈     白众等听说,初夜无常偈;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度苦船未立,云何乐睡眠?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

四第一偈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盘第一乐。
1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2万里青天开口笑,三间白屋竖拳头。  

  3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清 赵翼  

  4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唐 武则天  

  5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武则天  

  6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7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8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9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10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元 王实甫《西厢记》  

  11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宋 苏轼  

  12缁衣换却冕旒轻,托钵千家汗漫行。何事劳生终草草,蒲团洗尽旅途情。--南怀瑾  

  13万象都缘一念波,护心那用修多罗。岩中宴坐已多事,况起多余问什么。--南怀瑾  

  14四相初生四象殊,羲皇以上一无无。剧怜多少修途客,寿我迷人犹讳愚。--南怀瑾  

  15人生踪迹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南怀瑾  

  16形役心劳尘役人,浮生碌碌一心身。繁华过眼春风歇,来往双丸无住轮。--南怀瑾  

  17反复叮咛无相形,觉时恋梦梦恋醒。慈悲空洒常啼泪,沉醉心扉依旧扃。--南怀瑾  

  18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  

  19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文喜和尚  

  20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拜佛不放炮,菩萨不知道。  

  21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自有点头时。  

  22金鸡夜半作雷鸣,好梦惊回暗犹明。悟到死生如旦暮,信知万象一毛轻。--南怀瑾  

  23巢空鸟迹水波纹,偶尔成文似锦云。得失往来都不是,有无俱遣息纷纷。--南怀瑾  

  24锦绣乾坤似奕棋,人天福德枉成痴。原来佛法无多子,脱缚离粘说向谁。--南怀瑾  

  25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  

  26曾拜瑶池九品莲,希夷授我指玄篇。光阴荏苒真容易,回首沧桑五百年。--清 刘鹗  

  27四果阶梯着意成,由来一念最难平。儿啼黄叶飘然落,诳捏空拳大小擎。--南怀瑾  

  28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29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唐 丹霞天然禅师  

  30外我无身是大身,若留净土即留尘。然灯吩咐庄严地,挂角羚羊何处寻。--南怀瑾  

  31万斛珠量斗富豪,江山无主月轮高。娑婆泪海三千界,争入空王眼睫毛。--南怀瑾  

  32天人针砭一言师,尊敬方知无可疑。涕泪感恩拜未了,万缘放却只低眉。--南怀瑾  

  33世界微尘沤沫身,悬崖撒手漫传薪。黄花翠竹寻常事,般若由来触处津。--南怀瑾  

  34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35优昙花发实还无,尘刹今吾非故吾。笑指白莲闲处看,污泥香里养灵珠。--南怀瑾  

  3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 龚自珍  

  37跃马投鞭星斗横,一呼百喏作雷鸣。江山无恙渔翁老,何似灵山补衲轻。--南怀瑾  

  38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  

  39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唐 永嘉玄觉禅师  

  40业识奔驰相续流,茫茫无岸可回头。同为苦海飘零客,但了无心当下休。--南怀瑾  

  41抟空为块块非真,粉块为空空亦尘。罔象玄珠踪迹杳,故留色相幻人人。--南怀瑾  

  42形形色色不同观,手眼分明一道看。宇宙浮沤心起灭,虚空无著为谁安。--南怀瑾  

  43浮图楼阁立中天,点滴功勋岂自然。倒却刹竿回首望,繁华散尽梦如烟。--南怀瑾  

  44形象由来不是真,都依心色起闲因。可堪举世痴狂客,偏向枯桩境里寻。--南怀瑾  

  45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46为谁辛苦说菩提,倦卧空山日又西。遥指海东新月上,夜深忽闻远鸡啼。--南怀瑾  

  47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 罗隐《蜂》  

  48多年行脚觅归途,入室知为道路愚。检点旧时新衣钵,了无一物可提扶。--南怀瑾  

  49镜花水月梦中尘,无著方知尘亦珍。画出牡丹终是幻,若无根土复何春。--南怀瑾  

  50富嫌千口犹伶仃,贫恨身存似绁刑。何事庄生齐物了,一声青磬万缘醒。--南怀瑾  

  51同为物化到娑婆,忧乐无端且放歌。钟鼓歇时魔舞散,悠然一曲定风波。--南怀瑾  

  52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时不重来。  

  53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南怀瑾  

  54粉墨登场笙管浓,谁知槛外雪花重。推窗窥见清凉界,明月芦花不定踪。--南怀瑾  

  55翻云覆雨雨成云,点滴如丝乱不分。冻作冰河冰化水,漫从光影捉斜曛。--南怀瑾  

  56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牵挂,涅磐生死等空花。--唐 张拙  

  57默然无语是真闻,情到无心意已薰。撒手大千无一物,莫凭世味论功勋。--南怀瑾  

  58安排摆布只为他,身外无心不着磨。若向画眉深浅看,迷人岂止髻堆螺。--南怀瑾  

  59尘沙聚会偶然成,蝶乱蜂忙无限情。同时劫灰过往客,枉从得失计输赢。--南怀瑾  

  60九霄鹤呖响无痕,泣血杜鹃落尽魂。谱到狮弦声断续,为谁辛苦唱荒村。--南怀瑾  

  61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唐 吕纯阳  

  62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吾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63衡阳归雁一声声,圣域贤关几度更。蓑笠横挑烟雨散,苍茫云水漫闲行。--南怀瑾  

 

  《楞严大义今释》诗词辑录  

  1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 李商隐《无题》  

  3紫陌芳尘日转斜,琵琶门巷偶停车。 枝头罗绮春无限,落尽天人一夜华。  

    好梦初回月上纱,碧天净挂玉钩斜。一声萧寺空林馨,敲醒床头亿万家。  

    碧纱窗外月如银,宴坐焚香寄此身。 不使闲情生绮障,莫教觉海化红尘。 --南怀瑾  

  4羊亡几度泣多歧,错认梅花被雪迷。 疑假疑真都不是,残蕉有鹿梦成痴。  

    一枕沉酣杜德机,尘埃野马乱相吹。 壶中偶放偷天日,照破乾坤无是非。--南怀瑾  

  5华发无知又上颠,几回揽镜奈何天。离离莫羡春风草,落尽还生年复年。  

    生死无端别恨深,浪花流到去来今。白头雾里观河见,犹是童年过后心。 --南怀瑾  

  6碎却菩提明镜台,春光秋色两无猜。 年来不用观花眼,一任繁华眼里栽。  

    不汝还兮更是谁?儿时门巷总依稀。 寻巢犹是重来燕,故傍空梁自在飞。--南怀瑾  

  7鱼龙鹏雁互相催,瞬息千秋息往来。 小坐闲窗观万化,乾坤一马走云雷。  

    万物由来自不齐,南山高过北山低。 空明虚室时生白,子夜漫漫啼木鸡。 --南怀瑾  

  8谁教苦自结同心,魂梦清宵带影临。 悟到息机唯一念,何须解缚度金针。  

    妙高峰顶路难寻,万转千回枉用心。 偶傍清溪闲处立,一声啼鸟落花深。  

    秋风落页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南怀瑾  

  9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 李白《将进酒》  

  10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 孟郊《游子吟》  

  11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12游戏何妨幻亦真,莫将魔佛强疏亲。 心源自有灵珠在,洗尽人间万斛尘。  

    欲海情波似酒浓,清时翻笑醉时浓。 莫将粒粒菩提子,化做相思红豆红。  

    几年魂梦出尘寰,浊世保方乞九还。 一笑抛经高卧稳,龙归沧海虎归山。--南怀瑾  

  13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彻世机枢,私一滴投于巨壑。--德山禅师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嶽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134.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138.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161.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162.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163.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164.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165.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166.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167.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 
  168.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169.于逆顺境界中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170.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171.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 
  172.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173.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174.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175.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176.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177.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178.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 
  179.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180.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能顾。 
  181.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182.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183.若得心中无事,佛至犹是冤家。 
  184.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185.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 
  186.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187.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槃三祗。 
  188.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证。 
  189.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 
  190.修行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 


  191.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192.益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 
  193.为心无染,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静故,能生无量知见。 
  194.竹春生筍,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 
  195.真如妙体,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无事不应。 
  196.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 
  197.森罗即万象,一法之所印。 
  198. 于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 
  199. 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200. 作在心,秧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201.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202.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203. 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204. 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205. 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206.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207. 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208.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210. 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11.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212. 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槃。 
  213. 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214. 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215.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216. 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217. 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218. 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219. 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220. 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221. 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222. 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223. 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224. 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225. 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226. 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227. 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228.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229.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230.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231.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32. 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233.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34.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235.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236.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37. 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38.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239.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40.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镜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差")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5、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6、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1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11、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12、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13、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智者大师)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15、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16、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17、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襌师)

18、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19、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20、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21、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22、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襌师)

23、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24、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襌师)

25、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襌师)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襌师)

27、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28、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禅师)

29、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30、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31、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32、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33、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34、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35、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36、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蕅益大师)

37、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蕅益大师)

38、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师)

39、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师)

40、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蕅益大师)

41、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师)

42、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襌师)

43、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44、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45、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46、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印光大师)

47、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印光大师)

48、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印光大师)

49、直须将一个死字挂到额颅上。(印光大师)

50、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

51、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浮,无可乐者!(无量寿经)

52、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53、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大师)

54、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诸法无行经)

55、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灵芝元照律师)

56、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57、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天如禅师)

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天如襌师)

59、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妙什襌师)

60、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妙什襌师)

61、闻教便行,奚待更劝?(妙什襌师)

62、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什襌师)

63、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禅师)

64、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法师)

65、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师)

66、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西斋禅师)

67、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68、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69、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70、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

71、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蕅益大师)

73、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蕅益大师)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薰修净业。(彻悟禅师)

75、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

77、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著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79、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80、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师。以下悉同)

81、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82、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83、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

85、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86、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87、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88、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89、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93、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94、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95、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96、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100、末法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

101、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