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不再只是名詞,網路中的「包子」更多是形容詞,「包子男」、「包子女」,「我這樣是不是太包子了」。「包子」成了性格軟弱窩囊的代名詞,形容人毫無脾氣,就像包子一樣任人搓捏、欺負,而毫無還擊之力。 如果網路上被人形容「燒餅」,千萬不要誤會,以為對方想請你吃香噴噴的燒餅。「燒餅」來自字母SB,而SB又是來自罵人詞彙「傻逼」的縮寫,因此就像有的老美用「shoot」作為罵語「shit」的委婉式「變體」,美食「燒餅」也不幸淪為「傻逼」的委婉式。 由「燒餅」衍生出另一個常用語「蘭州燒餅」,並非語帶地域色彩。「蘭州」取自字母LZ,而LZ是「樓主」(論壇上每個帖子的開帖者),因此「蘭州燒餅」不過是兩者的合併體。 同理的還有「滷煮燒餅」,意思不是「滷煮」口味的「燒餅」,而是「滷煮」也同樣取自字母LZ,因此与「蘭州燒餅」算是典出同故。 「醬油」、「打醬油」流行已頗有年頭,指對公眾話題不關心,有「與我無關」的意思,相當於「路過」 、「圍觀」。在娛樂新聞有關的話題裡,常見某某大腕「打醬油」多年、終於熬出頭,這裡的「打醬油」與過去常說的「跑龍套」意思相近。 常常有小白領在網上哀嘆:到月底「沒米」了,他們談論的可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白花花的大米,而是「紅的RMB,綠的USD」。「真是有米人」、「今天花了3000米」、「新出的iPad要多少米」,諸如此類的說法,可自動代入,不過這種以「米」代錢的流行語,還頗有類似「俸兩千石」的復古之風。 「鴨梨很大」、「毫無鴨梨」,源於「壓力」的諧音。從「壓力」衍生出「鴨梨」,形容「鴨梨」沉重,猶如「大山壓頂」,又漸漸簡化成「亞歷山大」。與「鴨梨」同一個形成原理的還有「過獎」的諧音「果醬」,現在不少人面對別人的誇獎,如果要表示一下謙虛,就連說幾個「果醬」、「果醬」。 網路語裡,還有帶「雞」的「大菜」。「大家要和諧,不要搞人參公雞」。「人參公雞」亦即「人身攻擊」的諧音體。「烘培雞打不開了!」這裡的「烘培雞」即英文Home Page諧音。 流行時間較長、使用較廣泛的網路火星語還有「稀飯」(喜歡)、「海帶」(海歸待業)、「蝦米」(什麼,這個詞和台灣話「甚麼」音完全一樣,兩岸網友都在用)、「泡菜」(長時間泡在網上的人)。 網路時代用語日新月異,每時每刻都有流行用語誕生,不少新型詞組,諸如「不明覺厲」、「湖綠」、「胖次」等,字典都查不到。不少留學生慨嘆現在看中國國內那些網路語言,有自己不懂中文的挫折感,但也有人喜歡新詞彙來豐富自己的表達。 南加留學生杜強日前登錄中國某論壇發現很多人用一個詞語「不明覺厲」,他開始以為是一個成語,出於好奇去查成語字典時發現根本沒有這個字,後來網路搜索才發現這個詞的出處,不禁感慨。原來這四個字是「雖不明,但覺厲」的縮寫,意思是雖然不明白(對方)說什麼,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用來表達菜鳥對高手的崇拜,也可用於調侃發帖人的語言和行為誇張。 留學生黃雨晴來南加三年,她說,現在在網路和中國同學對話常有代溝,覺得他們都不會說「人話」,比如朋友最近說一個事情很「湖綠」,她不禁奇怪這個詞難道不是形容顏色,怎麼能形容事情。但為了不讓朋友笑話自己和中國脫節,她也假裝很了解的樣子,但是事後查網路才發現這個詞大有說法。 她說,湖綠來源中國某網站的一個知名網友,他某日以「湖綠」的網名杜撰出一個讓人想知道真相的電影,結果發現純屬虛構。因此「湖綠」成為假的代名詞,可做動詞、名詞和形容詞等各種活用。還有「胖次」、「好人卡」這些名詞也是很容易讓人誤解的網路用語,「胖次」的意思不是胖子,這是「內褲」的音譯,在網路時代,直接說內褲不雅,「胖次」含蓄又達意。「好人卡」則是指男生求愛被拒的代名詞。常用的「快到碗裡來」,是源自某巧克力廣告,表達要「聽話」、「乖」之類的意思。 洛杉磯留學生陳浩說,現在中國的網路語言越來越年輕化且有趣,諸如表示不信一個人的話,可說「你的話,我連標點符號都不信。」。諷刺一個人裝蒜,可說「世界那麼亂,裝純給誰看。」如果不信真愛,可說「真愛就像UFO,都只是聽說過,但沒人見過。」 他說,在美國久了,和國內朋友溝通必須時刻更新自己的中文詞彙量,因為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被同學諷刺是不「接地氣」的外國人了。 很多流行網路用語都充滿年輕人的自嘲感,且能諷刺自己也能調侃對方。如「如果我的人生是一部電影,你就是那彈出來的廣告。」「沒人牽我的手,我就揣兜裡。」、「2B不只是鉛筆,還有你。」、「初戀無限好,只是掛得早。」、「別用你的脾氣挑戰我的個性,那會讓你們死得很有節奏感。」 像「新世紀女性,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寫得了代碼,查得出異常,殺得了木馬,翻得了圍牆,開得起好車,賣得起新房,鬥得過二奶,打得過流氓。」,這句話成為不少南加理工科女留學生的座右銘。 還有一些詞彙是喜歡網路遊戲的年輕人創造的,如「請轉告王子,老娘還在披荊斬棘的路上,還有雪山未翻、大河未過、巨龍未殺,帥哥未泡,叫他繼續死睡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