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至淡时最馨浓 ![]()
“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美美的一段幽梦,像一条小小的溪,缓缓的润着万物……”这段“淡”文字,读着读着会给人一种“错觉”:“这淡,究竟是淡还是浓?说它浓它确是货真价实的淡;而说它淡它却又实实在在的浓。” 细细品入去,苏东坡的“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的确够得琢磨玩味儿。淡并非是“空”,浓也不等于“艳”;其引人入胜、恰到好处之最佳形态,就在“相宜”这个分寸上!“相宜”原本就不容易;“总相宜”则就会更难。因此有人说,“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何止只会被人接受?实在是有些会让人对之倾慕于心、仰为观止的! 只要“淡”立在面前了,无不让人的眼睛一亮,一股馨香顿时扑鼻而入。从容而不冷漠,自如而不做作,沉稳而不乏情,高雅而不超凡,审慎而不胆怯,恬淡而不颓废,平和而不俗庸……在它的面前,几乎的“浓”的艳媚都会相形见绌地惭愧退去;所有的“烈”的焦躁都会俯首贴耳地心悦诚服。因为,它是一种无以复加的高雅品位,是一种至美至幻的生命境界。 眼下不少的人都被“淡”所吸引,无不对之崇拜,企盼自己能逢遇到“淡”;原因是由衷感觉生活生存的大环境太“浓”太“烈”了。浓烈得来污秽纵横、拙气掠天,无不让人眼花缭乱、浮躁抑郁、迷茫心慌、中焦不畅、失措失聪、坐立不安,倍觉活得压抑活得累。而惟有“淡”,方能使人在憋闷中大大地透过气来,深嗅到轻松与清馨。 能够引人入胜的往往都是“稀缺”。因其就是“珍贵”,所以但凡是迫切需求却又十分“稀缺”的,其价值与回报都会是最高的。而一旦其变得仅凭手段就唾手可得,“稀缺”瞬间就变成“多余”的了。于是,用心去寻遇“淡”这种稀缺,常常都会像“缘”一般难得。 见很多的人当下都喜欢念叨“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很是理解。之所以去津津乐道,正是因它的难得;难得的来犹如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可欣可望而不可及……这“人淡如菊”见有说“人淡如茶”的,内涵相似无异;但“心素如简”却始终未见能有甚描述可以顶替取代。 自然想到,“心素如帛”行不行?古之竹简、木椟和锦帛不都是用以书写记录编籍留存的当时“纸张”吗?思忖再三,觉得用“帛”来形容“淡”还是不那么妥贴。虽则如今早已不再用其当“纸”,但“锦帛”直到今天还是不鲜见的,不显稀缺;且其花色繁多,又如何体现得出“素”来?如此,“心素如简”的“纯洁的心地就像竹简一般高贵肃静、平和醇厚、古朴典雅”寓意,也就没法描述得恰如其分、恰倒好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