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艺九龙窑青瓷
出土九龙窑青釉五管瓶
出土九龙窑青瓷
1、主持人口播:大家好,我是郁莉(福建电视台 主持人),欢迎收看今天的《发现档案》。
福建是中国陶瓷生产大省,福建境内几乎每个县都散落着古瓷窑,主要有闽北的建窑,九龙窑,闽南的德化窑,丁溪窑等,德化窑在宋代时期大量出口,被欧洲人盛赞为“中国白”,闽北宋代建窑生产的黑釉器名闻天下,被北宋徽宗皇帝御定生产贡瓷的窑场。丁溪窑,所生产的青瓷茶具甚至直接影响了日本茶道的发源,而松溪九龙窑生产的瓷器大碗则成为了东南亚人们最早使用的民用瓷器,为此《发现档案》特别策划了4集系列片,为您讲诉福建古窑的历史和辉煌。
今天为您推出《福建名窑》系列第4集《松溪九龙窑》。说起松溪九龙窑,我们不得不说在从印尼出土的1件宋代青瓷莲花纹盘说起。日本的著名陶艺家板井隆曾经对这件青瓷纹盘这样称赞过: “本器刻花的莲花篦纹,具有朴素无华一尘不染的清雅之美,欣赏此碟,令人联想到闽地初夏的山水风光。”可见这种瓷器的独特魅力,在当时的宋代类似于这样的瓷器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窑能烧出如此精美的瓷器呢?
2、采访冯顺志(文史专家):中国古代手工业对人类文明促进作用是巨大的,最重要的三大日常生活发明:瓷器、茶和丝绸最能说明问题。瓷器到了唐宋已发展到高峰,这些文明曾经给处于漫漫长夜的欧洲带来光明,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宋代以来,台湾海峡之间的澎湖列岛,是中国古陶瓷海上贸易的转运站,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岛上考古发掘的福建窑口的青瓷器,数量很多,有刻划花的,印花的和内底涩圈的线环青瓷器,胎釉形制工艺风格颇与闽北的窑口相一致。
解说:2002年的一天,一艘来自中国的考古船,驶向了位于中国西沙一带的海域,为的是打捞一艘沉睡在海底800多年的南宋古沉船“华光礁一号”。在20多米的海底,考古人员找到了这艘古沉船,随后打捞出的瓷器近万件,其中大部分都是福建出口的粗瓷产品。
解说:瓷器主要有大盘式瓷器,股胎呈灰或者是浅灰色和绿色。器物表面的纹饰斑斓绚丽,有的刻团菊纹,有的刻花草纹,有的呈现婴儿嬉戏的图案,有的没有图案,但是却在碗底刻有“吉”字或者“张”字,这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这些瓷器产自哪里,器皿底部的字符包含了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数量出现在海面上?专家学者把目光聚焦到了福建的古窑址。
3、采访林忠干(福建省博物馆研究员):在日本就叫做珠光青瓷,是一休的门徒珠光喝茶的时候用的茶碗。
采访冯顺志(文史专家):珠光是日本高僧,他一生研究佛学,又精于茶道,对饮茶文化深有研究,在日本被尊为“茶汤之祖”。他对北宋青瓷有过高度评价:“类冰似玉,千峰翠色。”指的就是九龙窑青瓷。
4、解说:原来这种瓷器的命名是来源于日本的珠光和尚,日本天保二年,珠光和尚将捡到的青瓷茶碗献给幕府将军,于是这个碗就被命名为‘珠光茶碗’。后来,珠光和尚将茶道发扬光大,珠光茶碗也随之名声大噪。珠光虽然明白这只茶碗源自遥远的中国,但具体产自哪里却不得而知。
采访冯顺志(文史专家):日本著名学者矢部良明在《中国古外销陶瓷资料》译载的论文中认为:珠光青瓷产地是中国的江南至岭南一带。1977年12月上海市奉贤具的古代海滩中,出土了放置于箩筐内的成捆碗829件。大多数为青瓷素面,一部分为青瓷刻画纹或花瓣纹,有的碗内底有垫圈叠烧痕迹。这批瓷器可能是宋代从浙南、闽北一带瓷器产地装运来沪,临时放在海滩上,准备运往外地后因某种突然事故而埋没的。从工艺特征看,应是松溪九龙窑的产品。
5、解说: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考古人员在闽南汀溪一带发现了相类似的器物,它们主要以碗、盘、碟等器皿为主,造型朴实厚重,多是口薄底厚,底部不甚规整。珠光青瓷才被确定为出产于中国同安的汀溪古窑。但令人困惑的是,在“华光礁一号”上打捞出来的青瓷,虽然与珠光青瓷工艺极近相似,但在汀溪一带却没有找到任何底部刻有“张”字和“吉”字的器具。那么,这些刻有文字的器具究竟产自哪里,它们的工艺为何会与珠光青瓷那么相似,难道在汀溪窑以外还有着与之极其相似的窑厂么?
采访林忠干(福建省博物馆研究员):因为当时的市场需要那么大,一个地方不可能满足出口的需要,其他的地方也会建立窑厂进行生产,当时首先是通过闽北烧制然后通过沿海向厦门同安,南安传播,而在闽北在北宋早期就开始了,而闽南到了晚期才开始烧制,大概快了几十年。
7、解说: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在闽北地区烧制瓷器的窑址最为出名的是建阳的水吉建窑,由于窑口烧制的瓷器色彩奇特,功能特殊,所以后来成为北宋徽宗皇帝时,专门生产贡器的窑场。可是建窑所烧制的全是一种外形类似于水滴一样的黑色建盏,并没有生产青瓷,那么这些瓷器还有可能是产于哪个窑口呢?
8、解说:1999年的一天,地处武夷山脉北端的松溪,一起重大的事件震惊了这里的人们。何英平是松溪电视台的一名记者,那次经历对他来说格外特殊。
采访何英平(松溪县电视台记者):当时我们在做一个专题片,是在拍摄有关于松溪文化的一个专题片,正巧我们在拍摄变电站建设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古代的窑址。画面(发现古窑址)(松溪电视台当年拍摄画面)。
9、解说:当年距离松溪不远的回场自然村正在修建变电站,当铲车开挖到一个山坡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个窑墙,四周散布着成千上万的瓷碗。然而当时的工人并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他们将破烂不堪的瓷器装进拖拉机,准备当做废品处理掉。
采访何英平(松溪县电视台记者):我们马上就反应到县委宣传部,宣传部的领导非常的重视,到了现场及时的制止了这起破坏文物的事件。
10、解说:接到消息的松溪县政府工作人员,立刻赶到现场,保护工作迅速铺开。随后,一层层古代烧制的瓦片和碎瓷器暴露出来,一个巨大的窑厂逐渐显现。这些堆积层的厚度大约为1至3米,两条龙基一条长80米,另一条长50米。这里藏有一个神秘的古窑址对于当时的工作人员来说,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采访杨建伟(松溪县博物馆馆长):窑址是在1958年开赛浦公路时候发现的。
11、解说:原来,早在1958年,人们在修建浦城到松溪的公路时,距离松溪县城关4公里处,松溪河北岸,曾经就发现过一处古窑址,但因种种原因,没有继续发掘。四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在距离这处未开发的古窑址4公里以外,松溪变电站地方,又发现巨大的窑墙和护窑堆,这时人们才把二者联系起来。经过勘探后,结果令人瞠目结舌,原来,这两处古窑址果真为同一个窑口,总面积居然达到13万平方米,在同类窑址中,规模最大。
采访杨建伟(松溪县博物馆馆长):十三座窑,范围大概有13万平方米,里面做碑的烧制工人还有上釉的一个窑起码有几十号人左右,当时的规模是非常大的。
12、解说:松溪县既然有规模如此巨大的古窑址,那么从这个窑口里生产的瓷器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跟随着松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当年发现窑址的地点,沿路上这里都堆满了破损的瓷片。
同期声吴健(松溪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这些都是这里生产出来的瓷器,它们的胎质都比较薄,而且上面都有纹路,它们的刻花都是十分的精美,比较贴近自然的东西。
13、解说:从瓷器的工艺上看,松溪古窑所生产的瓷器与华光礁一号上的青瓷同属一类。而且,不少器皿底部也刻有张字和吉字。
同期声(杨建伟):这个就是这里出土的瓷器,里面有着吉这个字。
14、解说:由此可以断定,从“华光礁一号”打捞出来的类似于珠光青瓷的瓷器可能产自于松溪一带。杨馆长告诉我们,他曾在本地看到过一些古董爱好者收藏过张字的碗盘,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已经很难的找到这些瓷器了。
采访陈娟英(厦门市博物馆副馆长):因为当初首先发现这种器具的是在丁溪同安这一带,所以考古界就称为这个这种瓷器是叫做同安窑系,是泛指这一类的青瓷产品。
解说:原来,早在1958年的时候,同安汀溪就首先发现了珠光青瓷,所以考古界将生产这一类青瓷的窑址统又称为同安窑。然而当后来松溪一带也发现了烧造这种瓷器的窑址时,为了统一称谓,考古学家便把它归类为同安窑系。事实上,据专家后来考证,松溪窑的建造要比同安的汀溪窑还早。
解说:从松溪窑被意外发现,到确认印有张字和吉字的瓷器就产自这里,为松溪窑所产,让我们对这类珠光青瓷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当年是谁在这些瓷器上印下了这两个字,在这历史的后面背后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15、郁莉口播: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从华光礁一号沉船打捞出来的福建珠光青瓷当中,所有印有张字,吉字的瓷盘都是产自于福建的松溪县。上个世纪50年代末,松溪县意外发现了一个窑址,其面积竟达到约十三万平方公里。当地有这么一个传说,早在宋代之时,每逢松溪回场一带烧窑的时候,天空中冉冉升起的青烟犹如一条盘旋的蛟龙,后人又称这里为九龙窑,足见当时烧窑范围之广。可是按照现在的交通来看,松溪也并不属于十分发达的地区,那么为什么这里会有如此大规模的窑厂,窑厂所生产的张字和吉字的碗盘有着怎样特殊的来历呢?
16、采访冯顺志(文史专家):根据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松溪先民已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其中包括了生活用品的灰陶、黑衣陶罐、盆、碗,夹砂陶鼎和生产工具的陶纺轮、网坠等。早在晚唐五代时期陶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河东乡就有山合窑,它是九龙窑的延续。
18、解说: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处在闽浙交界的松溪,成为闽国、吴越、南唐地方政权争夺的地盘,接连遭受战争的波及,虽然战争在此尚未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由此打开了松溪与周边的通道,改变了以往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社会,经济文化交流逐渐频繁,人口增加,逐渐聚居为城邑。而在那时,距离松溪地区不远的80多公里的浙江龙泉窑开始了大规模的兴起。
19、解说:在龙泉,工人生产着两种风格迥异的瓷器。一种青瓷表面有着明显的裂痕纹路,这种片纹是因胎体膨胀系数大于釉的膨胀系数大于油的泵张的系数,在烧窑冷却时出现的的,这本是一种缺陷,却能产生金丝铁线的特殊装饰效果。而另外一种青瓷则以晶莹润泽的青釉闻名天下。这种青瓷白胎厚釉,釉层丰厚,光泽柔和,蕴润如美玉,其有棱线处,微露白痕为“出筋”,脚呈红色为“朱砂底”,被誉为“青瓷之花”。
采访林忠干(福建省博物馆研究员):当时龙泉比较发达,成为了瓷业的中心,特别是青瓷已经独步天下,因为我们当时的经济都很发达,纷纷的仿效他生产青瓷工艺。
20、解说:松溪距浙江龙泉只有80多公里,于是有一些浙江的龙泉师傅趁战火南下,沿着瓯江水域来到福建各个地方烧制瓷器。
采访冯顺志(文史专家):主要是由张氏人家带来工艺,这个张氏人家是三兄弟,大约在五代末从龙泉来到松溪考察,他们发现廻场这个地方是包山,丘陵地带,有山水,又靠松溪河,还发现廻场这个地方有八个龙脉,于是就在廻场建九龙窑。
21、解说:为了能够生产出优质的瓷器。张氏三兄弟引进了在当时流行于龙泉窑的工艺,用水车来捣碎瓷土,松溪周边瓷土坚硬,然后加以沉淀,去除杂质,反复进行三到五遍后,才便能得到细腻瓷器的优质瓷土。其次在瓷器坯件成型上,继承了传统快轮工艺用于制作碗模,盘模,罐模,瓶模等。这样一来经过模具压制的瓷坯型制比较规范化,同时有利于提高坯件的成型率。
22、解说:有了优质的瓷土以及制作瓷柸的工具以后,张氏三兄弟还采用了一种拖座碟烧的方法。
采访杨建伟(松溪县博物馆馆长):这个统称为下坡,在下坡里面放器物,包括里面一层层的烧包括垫饼,大概他们一炉里面会烧制几百件,或者几千件,按照火候来说一般会烧制3天到4天以上。
23、解说:随后张氏三兄弟改变了过去在平地上烧制瓷器的工艺,使改用了一种龙窑的形式进行烧制。龙窑主要是采用一种自然的抽力控制入窑的空气,且可防止潮湿的影响,从而加快干燥的速度,并且在烧制中,利用烟土气来预热坯体,火温迅速加快。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了烧制瓷器的成功率。就这样从松溪出产的一件件类似龙泉窑的瓷器就烧制出来了。
24、解说:可是随后张氏三兄弟本以为可以大功告成,可没想到最后却发现,在松溪所烧制的瓷器与龙泉窑出来的瓷器相比,由于松溪的瓷土较龙泉的的粗糙,土质不同造成了所生产的瓷器并不能达到够和龙泉所生产的瓷器相媲美的水准,于是他们突发奇想,决定将计就计,决定销毁原先所烧制出来的瓷器,决定让青瓷这种产品从高端走入民间,利用当地土质较粗的特点,研制具有不拘一格,返璞归真的特色瓷器。设计出了各种不同风格的瓷器,用当时所流行的缠枝卷草,莲花,牡丹,蕉叶,婴吸等图画,同时他们又借鉴了龙泉瓷器冰裂纹的烧造技术的特点,融入了进来,这种瓷器当中,又将原先的单一品种增加到了20多个品种,色彩有碗,有碟。而且将由原先的青色色彩从青色变为了黄色。
25、采访冯顺志(文史专家):他们在烧制第一炉的时候,每块瓷器都有带上一个张字,实际上这个张字的碗就是他们带来的工艺创新。而碗里的吉字即代表着“吉祥如意”,又符合我们民族文化心理审美特征。
26、解说:张氏兄弟也许为了表彰自己的原创性,并且希望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能有一个好的销路,因此在器皿底部烙印上自己的姓氏“张”和代表幸运的“吉”原来张字和吉字的碗盘分别是代表了窑厂的生产者,而“吉”字代表刻画工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随后,雕刻了这两种风格不同的碗底风格特殊,形象生动,很快张氏三兄弟生产的瓷器果然就深受厚老百姓的欢迎。于是他们三兄弟开始扩大他们的生产,由此而来,并在后来的岁月里,松溪就成为了闽北一带烧窑最大的窑厂之一。
主持人口播:根据文献的记载当年在松溪九龙窑生产的瓷器,每天的产量大约是10万件,于是民间就有了这么一句俗语:“九龙窑18条,挑夫3千人”,意思就是说每天大约需要3000多个挑夫将烧制出来的瓷器运往各个地方。可是九龙窑生产大都是生活用品,当地以及周边每年的需求量并不大,那么为什么每天还要生产出如此之多的生活瓷器呢?它们又都是销往何处?
33、解说:这里是位于松溪县城关西门虎头山,在山上竖立了一块宋时期的交通石碑,碑长134米、宽54米、厚15厘米。碑文有5行,记载了当年松溪县地处交通地理位置,碑上这样写到“松溪县皈伏里十三都地名故县”,两侧是行路规则和里程:“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采访冯顺志(文史专家):这个南边是一条通往闽江到达福州港的松溪河,有时往岭南运,进入广州港,往北走通过陆路到温州港。这块碑就是当年松溪出土的类似现在的省道、国道交通碑,当时松溪通往外阜主要交通古道大概有6条。这块石碑就像我们今天的交通告示牌,由此可见,北宋时期在交通方面,此地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行为道德规范,而之所以能形成规范,一定与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的贸易往来,呈现一派忙碌甚至拥堵的景象分不开。
解说:北宋时期,全国贸易达到空前繁荣,然而松溪地处偏僻,是否有可能将瓷器运往沿海一带远销他国呢?
34、采访冯顺志(文史专家):史料记载,北宋时期松溪的瓷器由陆路而溪江,由溪江而出海,说明张氏兄弟创造的青瓷粗碗很受异国的欢迎。然而要将这些易碎品毫发无损地运达目的地,却是一项很大的难题。他们用稻草把瓷器放在扁担里面,然后走山路,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用马车铺上稻草来运输。
解说:先民们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有书记载,当地的老百姓曾经在捆扎好的瓷器中填充豆麦,在漫长的运输途中,一边洒水一边行进,豆麦在潮湿保温的环境里,慢慢发芽,长出枝枝蔓蔓,紧紧包裹住瓷器,紧实枝蔓有效地防止了瓷器互相碰撞而产生破碎。而在瓷器登船之前,人们又将一捆一捆的瓷器从马车上扔下,如果没有破碎,便可以顺利装载,并卖出比以往高十倍的价钱。就这样,大批的瓷器有条不紊地从内陆发往港口,再由海上丝之路安全无误地漂洋过海到达异国他乡,深受东亚各国人民的喜爱。
35、采访林忠干(福建省博物馆研究员):当时这些瓷器一般都是销往东南亚一带,因此大大改善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水平。如松溪窑的青瓷大盘,又可称为大海碗,非常适合南洋土著围坐抓食的习俗,因而深受欢迎。
36、采访冯顺志(文史专家):不少松溪产的青瓷在南洋流传至今,它们既有实用价值,又成为可供珍藏的艺术品。
解说:在印尼中央博物馆珍藏的一块松溪窑宋代青瓷碟,日本的著名陶艺家板井隆曾经对这件青瓷纹盘这样称赞过: “本器刻花的莲花篦纹,具有朴素无华一尘不染的清雅之美,欣赏此碟,令人联想到闽地初夏的山水风光。”可见这种瓷器的独特魅力。
37、采访林忠干(福建省博物馆研究员):松溪九龙窑窑作为闽北的一个烧窑的场所来说,是属于连接龙泉和同安窑中进入福建的第一个站,起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它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有着一席之地。
38、采访冯顺志(文史专家):从宋代起松溪窑火一直延续不断,历经了百年,可是到了明代,倭寇入侵,明朝政府实行禁海令,松溪的窑火才被逐渐熄灭,而烧窑的技艺也随之失传。
解说“历史跨入了二十一世纪,在精神与物质与日丰富的当下,人们开始意识到,要传承和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必须拯救和发掘失传的传统工艺。于是松溪人继承先祖的智慧,开始重拾先祖的技艺,重新燃烧熊熊窑火。
39、采访危敏捷(松溪县九龙窑有限公司总经理):因为我们将这种过去九龙窑的技艺传承下去,我身为一个松溪人,我有责任将这个九龙窑的东西继续烧制下去,继续传承下去。
40、解说:现代的工匠们在继承了松溪九龙窑传统纹路的基础上,还创新出不同以往,具有现代陶瓷艺术的作品,通过刻花,上釉,拉苤等现代工艺的基础上,生产出各种样式的瓷胚,在窑火中,失传了近百年的工艺终于浴火重生。
主持人口播:虽然漂泊在松溪上空的十里窑烟已经散尽,但是今天在松溪九龙窑生产的瓷器依然被专家学者们所珍藏。九龙窑是福建省瓷窑史上第一个借鉴龙泉窑的工艺,经过改造,成为福建青瓷制造的鼻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流传到世界各地,不仅改善了南洋人的生活方式,还受到日本人的青睐,被日本僧人称为珠光青瓷。松溪九龙窑让世界感到震撼,而先进烧窑技术以及营销网络,让人折服。静谧于闽北山区中的这座小城,见证了千百年来松溪的发展变迁,沉淀在古窑之中的这段历史在今天依旧绽放着它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