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委员会信息科
福寿螺又称苹果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系大型水生螺类。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 卵呈粉红色至鲜红色。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后,由于该螺抗逆性强、食性杂、繁殖力极快,现已在我市部分县市成灾 。 一、危害特点 寄主包括水稻、空心菜、浮萍等水生植物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植物。卵孵化后稍长即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在田间螺量较大,食物短缺时可危害水稻。水稻插秧后至晒田前是主要受害期。福寿螺咬剪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重庆地区主要在每年的6~7月份造成危害。 二、防治措施 1、人工防治:组织人力摘卵、捡螺,集中销毁,春、秋季福寿螺产卵高峰期,在稻田中插些竹片、木条等,引诱福寿螺在这些竹片、木条上集中产卵,每2—3天摘除一次卵块进行销毁,平时结合农事操作捡螺、消灭卵块;冬季结合田间管理,清除淤泥、杂草,破坏福寿螺越冬场所,降低存活率,减少残螺量;重点田块、河边拦网,防止福寿螺顺水传播。利用鸭子喜食幼螺的习惯。在水稻收割后,对福寿螺密度较大的田块、沟渠,可组织附近的鸭群反复轮回放养,压低幼螺数量。 2、化学防治:当稻田每平方米平均有螺2—3头以上时,应马上防治。在水稻移植后24小时内于雨后或傍晚每亩施用6%密达杀螺颗粒剂0.5—0.7kg,拌细砂5一10kg撒施,施药后保持3—4cm水层3—5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