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讲义

 tszh(探索者) 2012-08-22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为迎接“全国纪念简化太极拳推广50周年暨2006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在我市招开,邯郸旅游局专门举办了这次导游培训班,约我讲一下“太极拳源流”、“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和国家套路”、“邯郸对太极拳推广与发展的简要回顾”等几个问题,王振海处长提出,这次培训班时间短,最好能给大家提供一些资料,以便下去后查询,能更好的服务于这次大会,为满足这次培训班的需要,特撰写这份《太极拳讲义》,以利于更好的宣传、推广、普及太极拳基础知识。本《讲义》是根据这次大会特点而写的一篇简明读物,她不带观点,不受狭隘的门派局限,只是让大家多了解一些太极拳方面的常识而已。比如太极拳源流方面,只是将几种传说介绍给大家,究竟那种传说准确,在这里不做评论,我想这样会更好的便于导游的工作。

就这次在邯郸召开“全国纪念简化太极拳推广50周年暨2006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是具有着深远历史意义,不管是巧合也好,还是有意安排也好,总之,这次大会与邯郸有着不解之缘。

缘之一:是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定型太极拳照发表75周年。即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

缘之二:是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1883—1936)先生逝世70周年纪念日。

缘之三: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赵斌(1906—1999)先生诞辰100周年。

大会开幕为9月25日

缘之一:是广府镇南关“杨禄禅故居”奠基动工周年纪念日,即1992年9月25日——2006年9月25日。

缘之二: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傅钟文(1907—1994、9、25)先生逝世12周年纪念日。

我想通过本《讲义》讲解,可能会提高各位导游与各派与会的太极拳家交流水平。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如遇有太极拳的其它问题可直接登陆《邯郸太极网》

http://www.">www.

查询。

一、太极拳源流

太极拳创自何时、何人、说法不一,有关太极拳的起源目前有以下几种传说。

(一)李耳创拳说。李耳(即李聃、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夫太极者,乃至柔之道也”;又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生于无”、“有无相生”,这就是说,无级生太极,太极归无极,无极顺生而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孟子曰:“吾养吾浩然之气”,其气盎于背,充溢于四肢百骸,而太极拳者,亦纯练气之道也。孟子之道,本于孔子,孔子曾问道于老聃,足证太极拳法源于李耳。

(二)许宣平创拳说。许宣平唐时江南徽州府歙县人,隐城阳山,结庐南阳;辟榖。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之足,行如奔马。每负薪卖于市中,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洒日久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其所传之太极拳功,系受业于欢子,名三世七,因共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因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无间断也。总名三十七式。其各式名称于太极拳十三式大致相同。为单式练习,一手练成再练一手,而所练之手,亦不固定次序,唯在练者自择,至三十七式逐一用成,则自然贯串,能呵成一气,故又名长拳也,诀有八字:扌朋扌履挤按“四正方”也;采扌列肘靠“四隅方”也。留有《八字歌》:“扌朋扌履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连粘随具无疑。采扌列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功夫,果能沾连粘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三十七周身大用论》:“一要性定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身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雄”。《十六关要论》:“活泼于腰,灵活于顶,神通于背,气沉丹田;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绕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纵之于膝。浑噩于身,全身发之于毛”。《功用歌》:“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三)李道子创拳说。李道子唐朝江南安庆人,居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第日咽麦麸数合,人称之为夫子李,所传太极拳名“先天拳”,其拳势与“三世七”相同,所传承为俞氏传俞清慧,俞一诚,继传俞莲舟、俞岱岩等。所传歌诀:“无声无象,全身空透,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江倒海,尽性立命”。

(四)韩拱月创拳说。韩拱月所传太极拳改名“小九天”,共十四式。其中提手、单鞭、穿梭、揽雀尾等数式与太极拳十三式名称相同。其传程灵洗,字元涤,梁时江南徽州府休宁人。程灵洗所著观经悟会法云:“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留有《用功五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四性归原歌》:“世人不知己之性,何人得知人之性,我赖天地而存身,天地无物不成形,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独偏灵”。

(五)胡镜子创拳说。胡镜子生活于唐代,他传拳于宋仲殊,宋为安州人,宋传殷利亨,其所传拳名为“后天法”,虽与太极拳名目不同,而其功用则亦以扌朋扌履挤按采扌列肘靠为主,与太极拳十三式功用相同。后天法共十七式,除八方捶,阴五掌,阳五掌三式外,皆属肘法,变化万端,极运用肘法之能事,于手步之外,多所助益。

(六)张三丰创拳说。张三丰宋末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宝,字元元,号三丰。生有异质,龟形鹤骨,大耳圆目,身高七尺,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常戴偃月冠,一笠一衲,寒暑御之,不饰边幅,人皆目为张邋遢。张三丰创拳说有二。一曰:张三丰夜梦真武大帝授太极拳艺。又曰:张三丰在明洪武二十七年,复入湖北武当山,一日在室读经,有鹊在庭,其鸣如争论,三丰由窗视之,鹊在树,注目下睹,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顾,少顷,鹊鸣声上下,展翅相击,长蛇采首微闪躲过鹊翅,鹊自下复上,俄时性燥,又飞下翅击,蛇亦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是多次,三丰出,鹊飞蛇走,三丰由此悟,以柔克刚之理,因按太极变化,而成太极拳。

(七)陈卜创拳说。陈卜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自山西泽州(今晋城)郡东“土河村”率全家由山西洪桐县迁居怀庆府(今沁阳市)温县城北,以陈卜名为村名,曰“陈卜庄”(至今该村仍沿用此名)。陈卜全家在此居住两年多,因嫌地势低洼,至洪武七年又迁至温县城东“常阳村”。后因陈氏人丁兴旺,又有家传武术在附近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沟壑纵横,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常阳村”改为“陈家沟”。陈卜所练武功是由原籍带到温县陈家沟的。陈家沟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他在《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据太极,故名太极拳。民国八年岁次乙未九月九日书于木乐店训蒙学舍(1919年9月9日)。原稿为(清光绪三十四年初创太极拳草稿书于孟邑养蒙书馆,陈鑫谨志,即1909年)”至今陈家沟陈式太极拳传人仍将陈卜奉为太极拳鼻祖,传承代数仍由陈卜为第一代而称。

(八)陈王庭创拳说。目前为止,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真正经过考证、研究而得出结论的只有唐豪和顾留馨的陈王庭创拳说。当太极拳源流问题被炒的沸沸扬扬的时候,著名的武术研究家唐豪(1897—1959)字范生、号棣华,于1932年1月约同正在上海教授太极拳的陈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陈子明先生一道到陈家沟对太极拳的起源进行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和碑刻。随之,著名的太极拳研究家顾留馨(1908—1990)先生根据唐豪先生所搜集考释的太极拳源流遗著,又进一步挖掘、考证、研究,并于1961年夏受人民体育出版社之托,开始编篡《太极拳研究》一书,此书于1964年出版,该书中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碑刻来说明太极拳是由陈家沟第九世陈王庭(约1600—1680)所创。此说以经公布就不断有人提出质疑,但又没有人能拿出有理有据的历史资料来代替这种说法,所以至今这种结论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九)李亦畬太极拳源流说。李经纶(1832—1891),字亦畬。清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是谈太极拳源流问题的第一人。他于1867年在《太极拳小序》中对太极拳的起源是这样写的:“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易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萍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呼技矣……”。李亦畬在写《太极拳小序》时,陈式太极拳第十五代传人陈清萍(1795—1868)健在,当年72岁;杨式太极拳鼻祖杨禄禅(1799—1872)健在,当年68岁;武式太极拳鼻祖武禹襄(1812—1880)健在,当年55岁。武禹襄的太极拳是先跟杨禄禅学其大概,又从陈清萍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李亦畬是武禹襄的学生,陈清萍、杨禄禅、武禹襄皆健在,当时也不存在门派之争,所以说李亦畬所述太极拳源流,应做为主要的资料来研究。

二、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谈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就不得不从永年“太和堂”药店说起。

(一)永年“太和堂”药店。 永年“太和堂”药店,是怀庆府温县(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二世陈继参为了使当地和自产的药材与北京和直隶省的药材市场沟通,经沿途考察,发现位于滏阳河畔的直隶省广平府(现河北省永年县)水陆交通便利,商业辐射面广,是理想的商品集散地,便于明崇祯七年(1635年)在直隶省广平府西大街道北租门脸三间创建了“太和堂”药店。后在路南购买焦老庆市房一所,里外三院,房三十余间,门脸三间(现仍尚存)。据永年县《卫生志》记载:到清代永年“太和堂”药店与“同仁堂”药店、“达仁堂”药店齐名。在当时每年药市“太和堂”、“同仁堂”、“达仁堂”三个药店缺一都不开市。永年“太和堂”药店于1956年1月1日公私合营,隶属于永年县城关供销社,陈氏第18世,永年“太和堂”药店第7代传人陈萍先生为私方经理,后因种种原因于20世纪90年代停业。于2003年农历3月初3由陈氏第19世,永年“太和堂”药店第8代传人陈孝立先生在“太和堂”药店原址重新开业。 永年“太和堂”药店迄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了,它不仅在医药界赫赫有名,为当地经济发展,悬壶救人,仗义疏财,周济乡亲。同时在弘扬我国传统的太极拳文化方面功绩卓著。永年“太和堂”药店自创建以来(公私合营期间例外)其掌柜、店伙计均从怀庆府温县一代招聘过来的,他们不管掌柜的还是店伙计在闲暇之际都练太极拳,就这样永年“太和堂”药店将太极拳文化怀庆府带到了广平府,使太极拳文化在这里得以发扬光大。

(二)杨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杨福魁、字禄禅(1799—1872)是广平府永年县闫门寨人。家境贫寒,后移居广平府南关,与其父以售煤土、摆粮滩为生。一日杨禄禅与其父途经“太和堂”药店,正遇有人在药店内无端闹事,禄禅停车视之,只见柜台内的伙计将手掌一扬,就将闹事者掷于门外跌到在地。杨禄禅见这种神奇之举,赞不绝口。由此便产生了要学这神奇之术的念头,他日思夜想,千方百计托人说情,苦苦哀求要到“太和堂”药店学拳。杨禄禅痴心求学深深地打动了“太和堂”药店的掌柜,便答应他先在“太和堂”药店内做杂工,闲时可跟着“太和堂”药店掌柜王昶学拳。。事后不久,“太和堂”药店东家陈德瑚由怀庆府陈家沟到广平府“太和堂”药店视察,见杨禄禅聪明伶俐,仪表俊秀,天真可爱。当时陈德瑚已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对禄禅产生了怜爱之心,又在“太和堂”药店掌柜王昶的撮合之下,经杨禄禅父亲同意,将其收为义子。事情办妥后,陈德瑚给禄禅父留下银两,带禄禅回陈家沟。从此杨禄禅就住在陈德瑚家南院前庭,由陈德瑚特聘陈家沟太极拳高手陈长兴(1771—1853)教授杨禄禅陈家沟拳,禄禅同时跟陈德瑚学习文化(以上均根据“太和堂”药店家传“折子”而写)。

根据永年县志记载:“杨福同(魁)、字禄禅,南关人,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佣于‘太和堂’药店行为膳夫,行固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之业也。杨以聪明勤俭,故得主人欢,特荐之于陈家沟(见民国初年永年县志第186页)”。

十年后,陈德瑚喜得贵子陈本格、字备三。杨禄禅已长大成人,拳艺也学有所成,于此其间,陈德瑚以厚礼相赠,命禄禅返回故里。杨式太极拳就这样在“太和堂”药店这个摇篮的呵护下萌发和成长起来了。因禄禅念念不忘义父的养育之恩和长兴师的授艺之情,不断回陈家沟看望义父陈德瑚以及授艺恩师陈长兴。这就是人称杨禄禅三下陈家沟美谈实情。

杨禄禅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习惯相结合,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十五个套路,根据拳势的特点,将套路名称改为大架、中架、小架、提腿架、快架、四路炮捶、四隅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时短打。其中中架有四个套路,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由此杨式太极拳得以形成。

杨禄禅对陈式太极拳套路的重新修正、演化的原因有二:原因之一就是他经过多年演练心有所得,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受其恩师陈长兴的影响。杨禄禅跟陈长兴学拳时正是陈式太极拳的又一个高潮期,这个高潮比以往的高潮都显得更为活跃。这个高潮使陈式太极拳一分为二,由陈式太极拳分为大圈架太极拳和小圈架太极拳,后来人们将大圈架太极拳习惯称为大架太极拳,而小圈架太极拳同时也就称为小架太极拳了。陈式太极拳在没有分大架和小架时,人们习惯将此拳称为陈沟拳。当陈式太极拳分成大架和小架时,人们又将此拳称为村南拳和村北拳。大架太极拳称为村南拳,小架太极拳称为村北拳。大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是陈长兴,小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是陈有恒、陈有本。陈式太极拳的演化对杨式太极拳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自杨禄禅到北京授拳,太极拳就以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技击功能、明显的健身效果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对太极拳都能接受,这些优势都给太极拳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杨式太极拳由杨禄禅创新形成后花开两枝,一支是由杨班侯为代表的,另一支是以杨健侯为代表的。

杨班侯这一支派一直沿袭着杨禄禅所定型的十五个套路,人们将这一支派称为杨式太极拳老架,亦称杨班侯太极拳系列拳架。

杨健侯这一支又是花开两枝。一支是由杨少侯为代表的继承着杨式太极拳的传统系列拳架向下传承。一支是由杨澄甫为代表的,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杨式太极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简化定型,有原十五个套路简化为五个套路,即85式太极拳一个虚腿拳架、一个实腿拳架、37式太极拳、太极长拳、太极散手,现在在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拳套路大多是杨澄甫所简化定性的太极拳套路,人们称此为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或称为杨式太极拳定型拳架。

(三)武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

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族籍山西省太谷县人,后迁直隶省广平府永年县西七级村,又由西七级村移居于广平府城里。

杨禄禅由陈家沟回到永年,就在永年“太和堂”药店院内设拳场教拳,武禹襄在“太和堂”药店拳场跟杨禄禅习练太极拳,后来其兄武澄清在调往河南舞阳县任知县时,武禹襄去河南看望长兄澄清时,顺道到陈家沟看望亲戚永年“太和堂”药店东家陈德瑚,并想跟杨禄禅的老师陈长兴学拳,由于陈长兴年事已高,不再受拳,又由陈德瑚将其介绍到同族陈清萍处学习陈式小架太极拳,武禹襄在陈清萍处学拳三十余天,武式太极拳的雏形是在杨禄禅所传授的太极拳和陈清萍所传授的陈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形成的。

武式太极拳到第三代传人郝为真(1849—1920)时才得以较大的发展。郝为真,永年人,体貌魁伟,敦厚强毅,幼年好武,拜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畬为师学习太极拳。后又常与亲戚杨班侯(杨班侯继配郝氏为郝为真近亲)学习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小架中含有六十多个开合手,郝为真将杨式太极拳小架中的开合手加进了武式太极拳架内,又将杨式“松肩、沉肘、尾闾中正、气沉丹田、虚实分清”要领与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八要》相结合,使武式太极拳身法八要形成了十三势。人们将这种拳架称为“郝为真氏开合太极拳”,也有人将其称为“郝式太极拳”。

三、太极拳五大流派和国家套路

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了许多流派,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为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五大流派,被誉为“太极拳五大门派”。国家体委组织编派定型的二十四式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三个套路,被誉为“国家太极拳套路”。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短打、一路亦是短打、一路散手、一路108式长拳、一路小四套,共十五路拳。这十五路拳架统称为“太极拳”或称“陈家沟拳”亦称“十三折”或称“十三叠”又名“十三势”。到陈式第十四世就演变成“大圈架太极拳”和“小圈架太极拳”两个支派。“大圈架太极拳”亦称为“大架太极拳”或称“村南拳”(因打大架太极拳的人大多住在陈家沟的村南,故称村南拳)。“小圈架太极拳”亦称为“小架太极拳”或称“村北拳”(因打小架太极拳的人大多住在陈家沟的村北,故称村北拳)。大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为陈长兴;小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为陈有恒、陈有本。因为种种历史原因,陈式太极拳套路大多套路基本失传。大架太极拳现存有一路拳架、一路炮捶,故现在人们习惯称其为一路拳架、二路炮捶。小架太极拳现存有两路拳、一路炮捶。大架太极拳与小架太极拳的主要区别是,大架太极拳要求中指领劲,裆要求圆裆和翻裆;小架太极拳要求食指领劲,裆要求合裆和翻裆。其它身法、要领基本相同。其理论有《太和堂太极拳谱》、《陈家沟拳谱》、《三三六拳谱》、《太极拳两仪堂本》、《太极拳文修堂本》、《陈氏太极拳图说》、《陈氏太极拳汇宗》等拳谱。陈式太极拳失传的套路及拳谱亟待挖掘整理。

(二)杨式太极拳

杨禄禅在陈家沟拜陈式太极拳高手陈长兴(1771—1853)为师,学得陈式太极拳十五个套路,回到广平府永年县,根据套路的特点和家乡的习惯,将太极拳名称改为“大架太极拳”、“中架太极拳(四个套路)”、“小架太极拳”、“快架太极拳”、“提腿架太极拳(两个拳架)”、“四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时短打”,共十五个套路。这些套路也统称为“太极拳”,也有叫做“陈沟拳”或称“十三折”或称“十三叠”或称“十三势”或称“沾拳”或称“粘拳”也有称“绵拳”的。杨式太极拳到第二代就花开两枝。一支为杨禄禅次子杨班侯,他继承了杨禄禅所传授的十五个套路未曾改动传承下来,现在人们将这一支派称为“杨式太极拳老架”,或称“班侯太极拳架”。另一支为杨禄禅季子杨健侯,他在继承杨禄禅所传授太极拳的基础上,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套路进行逐步简化,直到逝世后,在其季只杨澄甫手里才得以正式完成简化定谱,由原十五个套路简化为五个套路,同时也对这五套路中的窜蹦跳跃进行删除,使人们易学易练、老少皆易,为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五个套路的名称分别为;“八五式太极拳”(八是代表八卦,五是代表五行,八五十三,即含太极十三势。亦有人称其为85式太极拳。八五式太极拳有两个拳架,一个阴腿拳架,一个阳腿拳架,通常人们习惯称其为一个虚腿拳架,一个实腿拳架)、“37式太极拳”、“太极长拳”、“太极散手”。门内人称其为“老五路”。因为散手分上手和下手即可以单练,也可以对练,所以有人将散手说成是两个拳架,故也有将其称为“老六路”的。但更多的人却习惯称之为“杨式太极拳定型套路”,或称其为“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的。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主要区别是:要求中指领劲,裆部要求圆裆和吊裆。其它身法、要领与陈式太极拳相同。理论方面有《杨禄禅太极拳谱》、《杨班侯太极拳谱》、《杨健侯太极拳谱》、《太极拳体用解》、《太极拳之要诀》、《太极拳散手秘诀》、《太极拳点穴秘谱》、《杨澄甫太极拳谱》等。这些拳谱已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庞大明先生在所他撰写的《杨式太极拳用法解要》一书中以公开了《杨班侯太极拳谱》、《太极拳体用解》、《太极拳之要诀》、《太极拳 散手秘诀》、《杨澄甫太极拳谱》五个拳谱。《杨健侯太极拳谱》、《太极拳点穴秘谱》这两个拳谱,庞大明先生拟将他正在撰写的《杨式太极拳阐秘》一书中公开。

(三)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先跟杨禄禅学习陈式大架太极拳,后又跟陈式太极拳高手陈清萍学习陈式小架太极拳。经过漫长的研究、揣摩逐渐将陈式大架太极拳和陈式小架太极拳融为一体,逐步演化成独具风格的太极拳套路,自成一派。被人们誉为“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有两个套路,一个是太极拳套路,名曰“太极十三势”或称“十三势”,一个是“一时短打”。武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和杨是太极拳的主要区别是:要求食指领劲,裆部要求裹裆和吊裆,其它身法、要领与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相同。理论方面有《王宗岳太极拳谱》、《武澄清太极拳谱》、《武禹襄太极拳谱》、《武潍清太极拳谱》、《李亦畬太极拳谱》等。这些太极拳谱,已由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庞大明先生所撰写的《武式太极拳阐秘》一书所公开。

(四)吴式太极拳

吴全佑(从汉姓,1834—1902),满族人。拜在杨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杨班侯门下,学习了杨式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个中架,一个快架。后经吴全佑之子吴鉴泉(1870—1942),经过修改和充实,去掉重复、发劲、跳跃的动作,从而自成流派,形成流传至今的“吴式太极拳慢架子”,或称“吴式太极拳”,还保留了传统套路“吴式太极拳快架子”或称“吴式太极快架”。其身法要领及理论皆沿用杨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及理论

(五)孙式太极拳

孙福全、字禄堂、号涵斋(1861—1932),从师于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郝为真,孙禄堂将武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融为一体,创编了“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一书。其身法要领及理论皆沿用武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及理论。

(六)国家套路

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编排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1957年,国家体委武术科组织专家,根据杨式八五式太极拳虚腿拳架整理编写了“八十八式太极拳”,后又有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编订了“四十八式太极拳”,于1979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三套太极拳套路,为太极拳的普及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邯郸对太极拳推广与发展的简要回顾

邯郸永年是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是将太极拳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起点。近些年来,邯郸对太极拳的推广、发展又作出了新的贡献。

1991年10月25日,邯郸在全国率先创办了第一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将世界性的太极拳热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也提高了邯郸的知名度、美誉度;塑造了邯郸形象;打造了邯郸的品牌。是国际认识邯郸,了解邯郸,走进邯郸。从而拉动邯郸旅游业的发展。使各地积极效仿,相继“国际太极拳节”、“国际太极拳年会”、“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在祖国大地上,从南到北,自东至西连成一片,此起彼伏,在太极拳发展史上形成了抢眼的亮点。

2000年10月25日,邯郸旅游局在总结以上四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这一届联谊会是邯郸旅游局主办,邯郸国际旅行社承办,以会养会,没用政府投一分钱,运用公司化运作,此举不但使会议规格大大提升,会议内容也极为丰富,除保持了原来大会的风格之外,还增加了“太极论坛”,“太极散手擂台赛”,极大地提高了太极拳爱好者地兴趣,并组织拍摄了千人千禧照,为太极拳发展留下了宝贵地经验和珍贵资料,同时也为邯郸国际旅行社创出了丰厚的收入,为“太极拳文化产业化”,开创了先河。

从1991年创办“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以来,太极拳旅游硬件建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杨禄禅故居的重建;武禹襄故居复修;杨禄禅墓地整修、立碑;武禹襄墓地整修、立碑;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傅钟文去世后叶落归根,安葬在故里广府老城南,建傅公纪念祠;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赵斌先生去世后也叶落归根,安葬在家乡广府老城南,建赵斌太极园。

今年七月,邯郸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张国胜先生邀同邯郸市太极拳学会会长庞大明先生、邯郸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唐品阳先生一道到广府镇进行考察,挖掘整合太极拳旅游资源,将永年古城——百亩苇塘——十里荷香——杨式、武式太极拳之摇篮永年“太和堂”药店——杨禄禅授拳故址——杨禄禅故居——武禹襄故居——杨禄禅墓地——武禹襄墓地——赵斌太极园——傅公纪念祠作为旅游产品推向社会,以达宣传太极拳故乡、推动太极拳发展、开发太极拳资源,为太极拳文化产业化又做出了一大创新,为太极拳文化产业化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邯郸市太极拳学会是在民政局注册、隶属于邯郸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会的一个社会团体组织,自建会以来,每年都要举办太极拳观摩表演大会、太极拳论坛,对杨式太极拳老架的十五个套路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对杨式太极拳简化定型的五个套路也进行了编篡整理,对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历史资料、古拳谱进行搜集整理。《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教学片、《杨式太极拳用法解要》一书现已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发行;《武式太极拳阐秘》一书已由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杨式太极拳阐秘》一书有望近期面世。香港心一堂出版社已于邯郸太极拳学会约稿出版《杨式太极拳定型系列拳架》一套、分五册。

邯郸市太极拳学会于2004年创办了《邯郸太极网站》

开设了太极拳源流、太极拳论坛、太极拳辞典、太极纵横、太极轶事、太极研究、武术钩沉、太极视频等24个栏目,平均日点击率达360多人次,最高日点击率达1700多人次。登陆《邯郸太极网站》的有美国、台湾、香港、澳门、新西兰、俄罗斯、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比利时、墨西哥、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瑞士、瑞典、沙特阿拉伯等59个国家和地区。邯郸太极网站为提高邯郸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为世界太极拳爱好者搭起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宣传和推广太极拳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