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对外宣称,2010年,该地区旅游接待量达到146万人次,是2005年11.8倍多,旅游收入也由2005年的0.12亿元猛增至9亿元。毫无疑问,这些光鲜的“数字”背后,与广西巴马大打的“长寿村”品牌是分不开的。
“长寿”成为旅游卖点
近些年来,国内涌现出众多以“长寿村”为名的旅游目的地。
在广西巴马县,“长寿村”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这里每10万人中就拥有30.8位百岁老人,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为世界长寿之乡。在巴马,“长寿村”旅游是一项主打产业。从2008年至今,这里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国际长寿
养生文化旅游节。
河北武安的艾蒿坪村由于居民平均年龄高,也被称为“长寿村”。而武安也很早就开始发展“长寿村”旅游,并专门建设了长寿村旅游风景区。据了解,该景区位于洺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河北武安国家地质公园、青崖寨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重心区域,有多处景点。
2006年,平均年龄达80.9岁的浙江省奉化市南岙“长寿村”,提出要打造“中国长寿第一村”。当时,奉化市计划与中国老年学学会联合组建长寿研究中心,共同把南岙“长寿村”打造成中国长寿第一村品牌。按照当时的规划,南岙村将建成一个以长寿养生为特色,集长寿养生、
乡村旅游、主题社区等于一体的,以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特色生态型长寿旅游村。
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张晓军表示,在某些地方,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优于其他地区,长寿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追求延年益寿是人类的生命理念之一。在物质贫乏阶段,人们关注的只是“生存”;生活水平一旦提高,人们的焦点自然会转向“有体面的生活”。目前国内正兴起“养生热”,在这个大背景下,养生旅游有了庞大的市场,各色的“长寿村”也就应运而生。
规模化打造,成为应时之举
正是看到“长寿村”旅游所蕴含的无限商机,许多地方也开始规模化打造“长寿村”,而这种“长寿村”更接近于以长寿为名的休闲度假村。事实上,这种类型的“长寿村”也层出不穷。
天津蓟县毛家峪从2002年开始进行“长寿村”的旅游包装。最初,这里只是发展普通的
农家乐,后来,毛家峪将旅游开发定位在中高端人群,并敏锐地发现养生、长寿对于这类人群的吸引力,于是提出打造“长寿”旅游的理念,并进行各种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
2009年9月,广西东兰月亮河“长寿村”开工建设,这是广西省的重点旅游项目,旨在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养老基地。该项目规划占地1367公顷,计划前期投资6亿元。项目将兴建可容纳3万人入住的高级老年度假公寓及疗养中心,并配套建设月亮河漂游、观音山观景台等旅游基础设施。广西的目标是将这个“长寿村”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使之成为广西休闲度假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2010年12月,重庆长寿湖西岸片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开始打造“国际长寿村”。该项目拟投资100亿元,打造集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风景文化胜地,将重点建设五星级豪华度假酒店、国际会议中心、游艇俱乐部、体育
运动公园等项目。为了体现“长寿”的吸引力,规划中的国际长寿村将配备完善的养老、休闲设施,建国际养生、养老中心,甚至包括了建立老年大学、老年艺术团等。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教授王衍用指出,整体来看,“长寿村”的不断涌现是一件好事,也是旅游转型升级的需要,但是“长寿村”还是“自然”点好,当然发展得好后去进一步扩大规模也在情理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那些过于生硬的打造,不能搞成一个模式,以免毁了这个资源。我们更要注重品质,进行深层次挖掘。相关部门也要加大管理力度。”
“开发内容和模式远没有成熟”
然而,开发“长寿村”旅游、打造“长寿村”景点的热潮在风起云涌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一个重要的担忧是旅游所带来的商业化气息对“长寿村”本身自然、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长寿村”的居民之所以长寿,往往是由于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优美,饮食结构合理,乃至地处偏僻,远离工业文明的良好作息习惯。如果当地进行过度的旅游开发,不仅有污染环境的危险,更可能改变当地的生活节奏,扰乱“长寿”的根基。
不少“长寿村”为了商业开发,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长寿商品,其中以各种所谓“长寿食品”最为典型。然而,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开发中难免掺杂不纯。过度的商业化无疑将影响“长寿村”旅游的整体形象。
此外,千篇一律、缺乏差异特色也是当前“长寿村”旅游规划的一根软肋,尤其是对那些后天打造的“长寿村”来说。据了解,这些“长寿村”大多都是建设休闲、养生、健身场所,提供保健服务,由于缺乏本源上的文化支持,因此往往显得雷同,横向比较起来并无太大特色。
张晓军强调,在开发“长寿村”旅游时,要避免强势的外来观光客对村落本身造成骚扰,不宜大规模新建土木,而应对当地的原始风貌怀着最大的尊重和敬畏之心,尽可能地保持当地的原有风貌。他表示,规划“长寿村”旅游要冷静,合理的开发是无可非议的,形成热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规划中要有对文化的尊重,对生活方式的保护,要加强对生活环境的研究,使“长寿村”的建设有基础,有科学依据,进行理性开发,形成良性的产业链。
王衍用显然很不满意当前国内“长寿村”的开发水平,他指出:“目前‘长寿村’的开发内容和模式远没有成熟,还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很多开发甚至是破坏性的。国内已经出现数量庞大的养生人群,这是‘长寿村’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而‘长寿村’开发本身要学习和摸索的东西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