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十三陵神道

 书楼寻踪馆 2012-08-22


 

明十三陵神道

 

去过定陵和长陵,肯定会走过神道——十三陵的起点。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这张导游图好像不很清晰,主要是为显示纵贯陵园南北的神道,它全长7.3公里,向北直达长陵陵门。 其它各帝陵的神道则从这条神道分出,因而这条神道又被称为十三陵总神道。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大宫门是十三陵陵墓区的正门,俗称“大红门”,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门向南,分三洞,是陵区的总门户。门口左右立下马碑二方,正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字。当时奉旨官员到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皆由步行进入陵区,否则以大不敬论罪。大明律还规定,陵区内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动,否则以“谋毁山陵”论罪,且“山岭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配从军”。

俺纯老百姓一个,一没马二没车,手中的小相机也算不得什么重器,拜访皇家重地,远远的,静静的,欣欣然也。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大红门向北,这个重檐歇山式建筑是长陵神功圣德碑亭,正方形,四面有门,高约三丈,建于宣德十年(1435年)。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亭内是明成祖朱棣的神功胜德碑,龟趺璃首,高约8米,碑身正面刻的是明成祖长子一一仁宗朱高炽撰写德神功胜德碑文,碑文有3000多字,为成祖歌功颂德。碑的背面刻的是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清高宗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详细记述了长陵定陵思陵几座陵墓的残破状况。碑东侧刻有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费记录。碑西侧刻有嘉庆九年清仁宗论述明亡国的教训得失。长陵的神功胜德碑是十三陵唯一刻有碑文的陵碑,其他各陵碑都没有刻字。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碑亭四周各立一座高11米的汉白玉华表。这四座华表为墓前标志,也是附属碑亭的装饰性建筑。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每座华表上刻有四十一条龙,雕工精湛,精彩之极。改朝换代多年后,守在华表顶端的小兽仍端立其上,继续着与蓝天白云的私语。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在碑亭北侧,东西各有一列石雕群,统称石像生。在陵墓前设置石像生的仪制始于秦汉,以象征死者生前仪卫。此后历代君王沿用不绝,只是神兽形象和数量有所不同。十三陵的石像生以一对石望柱开始,其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有石兽12对,分别是狮子、獬豸、象、骆驼、麒麟、马,各两卧两立,表示阴阳交替,日夜侍服帝王,然后是石人6对,武臣、文臣、勋臣各1,象征文武百官,显示皇朝的巩固。石像生造型生动,气宇轩昂,雕工精细,由整块巨石雕成,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徘徊在神道,看着石像生们或坐或立,或威猛或谦恭或服从,默默的遵守着它们仪仗的职责。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石狮的形象威武雄壮,凛然不可侵犯。陵前置狮子为镇物,用以驱凶避邪。

(俺把立式和卧式的石像摆在一起,便于欣赏。)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獬豸是传说中象征公平正义的神兽,它被认为“能辨曲直”,有“触不直者”的能力,在此也起着保护帝王的作用。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大象聪明温和,力大无比,象征祥瑞,且帝王生前仪仗也多用大象。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骆驼为沙漠之舟,是沙漠和热带地区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放在陵前以示皇天后土,广阔无比。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麒麟也是传说中的神兽,古人认为如有麒麟出现,则是帝王有圣德、天下太平的象征。在神道上设置麒麟有歌功颂德之意。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皇帝生前仪仗中必有马,而且马是皇帝的坐骑,当然陵前马是不可缺少的。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守卫帝陵鈥斺-十三陵神道

文臣,武臣,勋臣分别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将军和有功之臣。

     仔细端详,每尊雕像表情肃穆虔诚,在灿烂的阳光下述说着一种永恒的尊严。他们已经在这里静静地守卫了几百年,守卫着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皇帝。不论时光荏苒,风吹日晒,他们都是不倦的守卫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